浅述媒介融合下的电视写作发展

2016-07-15 15:41张玮钊
科技视界 2016年17期
关键词:全媒体媒介融合

张玮钊

【摘 要】在如今的媒介环境中,各种媒体多元共生,互相作为内容的承载体、生产体。媒介之间彼此的形态界定也逐渐模糊,相互靠近,适应新时代下多元的媒介文本阅读诉求。新兴媒介从原有的媒介中获取规范和养分,传统媒介则不断自我休正借鉴新媒体之所长。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在新的媒介特征诉求中,电视写作也不再囿于原有的语境,而是走向全媒体的思维中。并且根据市场变化、受众需求,衍生出新的写作特点。不再拘泥于传统电视台本规范,而更加与市场、新兴技术结合。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写作;全媒体;新兴技术

1 产制结构变化对电视写作的新要求

1.1 镜头语言变化

在传统的电视语境下,电视写作散文化曾经是一个时代的特征,文本本身多为抒情性强的散文语言,无实质内涵,词意隽永辞藻华美;电视画面则成为了电视语言的补充、映衬。但在高速阅读,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当下,互联网阅读提高了信息获取率,多终端的阅读体验使受众阅读体验碎片化,难以形成体系的阅读结构,对细碎信息的接受能力却更为凸显。

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7集为例,片头曲播送结束后正式开始叙述的32秒内一共切换了16个镜头,平均每个镜头2秒,且多为特写或近景。根据《电视画面编辑》中所言,全景镜头作为“建立性镜头”在当下的电视片中虽仍旧必不可少,但与从前相比,占比明显下降。

WEB3.0时代下,多终端小屏显示观看已经成为视频的主要呈现方式,电视的开机率日渐走低,取而代之的是平板电脑、手机的观看群日渐增加。在小银幕上观看视频的观影感受决定了大景别镜头读取的有效信息量锐减,因而在“建制”阶段过后,中景、近景、特写等镜头的比例占据了较以往更多的比重。中景作为最符合人眼日常观察的景别,在终端的观看体验较佳;其以上的近景、特写都更有利于氛围的营造、细节的展示、代入感的增强,利于小窗口观看下的信息获取。

1.2 内容语境变化

网络视频节目的文本写作特点显然打破了传统电视写作程式化、规范化的格局,以异军突起之态迅速传播,成为网际更为主流的语态。不难看出,网络端口的视频文本更加注重在经济高速发展,压力日渐增大的社会中,草根文化的底层表达,诸如“屌丝”“人生赢家”的文化指征成为网剧文本写作的主流。

以《万万没想到》为例,文本写作打破了以往线性流程前后剧情连接紧凑的特点,单集叙事时长大幅缩短,前后集无紧密联系,不强调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将恶搞与反讽作为文本主调,主要运用后现代主义及结构主义进行文本创作、剧本写作。源于日本的“吐槽”文化融入制作过程中。虽无光环强大的明星阵容,单就王大锤这一底层人物的代表,内心世界物化之后各种情绪的外化表现就足以在视听上引起网友的共振。

后现代主义越发成为本文创作的土壤,解构大行其道。也正是这种无厘头、戏仿、拼贴的恣意狂欢的文本创作,才适宜网际传播高速、互动性强的特征。

2 内容交互的写作特点

2.1 电视新闻写作发展

如今的时代热词“大数据”一定是不可不提的,数字媒体方兴未艾,与传统媒体交融正给传统新闻写作方式带来新样貌,不论从内容写作还是镜头创作上都呈现出媒介融合的新面貌。

数字时代新崛起的一根支柱“大数据”为新闻增添了具体、直观、可信的内容支撑。《数说命运共同体》系列新闻无一不以数据作为始发点和骨架,建构新闻内容。数据的使用不再像以往对“保八”、“增产”的运用那般僵硬、具有距离感;以《远方的包裹》为例,数据使用经横向、纵向的对比,切实与阅听人发生联系,使得内容易于理解且清晰。镜头设计的脚本写作上与新媒体技术充分结合,并非简单地将数据投射在荧幕上,而是运用三维动图,将数据与“一带一路”相关联的地点、概念做链接,既直观呈现又增强了可看性。

新闻的写作不再囿于倒金字塔叙事等传统模式,以数据为框架,缩小切口。另一方面,新闻播报的方式由于媒介的融合,将受众参与度也纳入了内容制作中。

2.2 视频节目写作发展

媒介融合不光给电视新闻带来了变化,为电视节目多样性的发展也提供了可能,观众的互动性空前提高,节目文本的创作并非完全由编导主导节目走向,而更多地需要考虑到全网的互动性。

2015年作为电视节目素人秀的元年,6月上档的《我们15个》除却每周电视台周播之外,摄像机24小时关注真人秀参与者,并在网络进行同步直播,观众可以随意切换镜头,甚至有选择性进行针对收看;湖南卫视国庆档推出《百万秒问答》,运用老酒新装的模式打造传统问答竞技类节目,同样运用此法。可以想见,电视技术与网络技术交互日益紧密的发展趋势将成为下一个电视时代的主流。

新兴的运营方式符合媒体发展趋势,写作不再一板一眼,风格更为大胆前卫,贴近网民年轻化特点。一言蔽之,新平台为节目写作提供了传统媒体容忍范围之外的空间。

3 电视写作的新媒体化特征

3.1 叙事结构碎片化

传统的叙事语境中,电视文本写作允许展开细致详实的描写,经过精心设计的文本写作可在表意上做到足够的铺陈、升华,叙事节奏偏慢;但如今叙事结构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导致阅读的碎片化需求激增。

以台湾大众银行广告《梦骑士》为例, 3分4秒的叙事中,并非用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起承转合的模式。开篇即用“人为什么活着?为了思念?为了活下去?为了活更长?还是为了离开?”的短句设问,中断性的语态设置悬念;减少了描述性、过程性的语句,增强现场感及代入感。叙事的开展今昔穿插,打破线性结构,依旧用短句架构起推进叙事的框架;三分之一的建制部分结束后,音乐激昂,剪辑速度也越发加快,运用旁白简洁明了交代人物背景;叙述到影片结束也没有明显的结果性导向,情节勾连性不强。片尾再次提问“人为什么要活着?”再次悬置主题,最后一分钟高速剪切镜头组合,最后以黑屏白字作结,提炼关键词“梦”符合全片主题。

但这些都不是广告片的缺点,而正是写作新媒体特征的展现——不对过程进行叙述,提炼关键词,与影片内容契合,做到形散神聚,增强阅读的清晰性、指向性。

3.2 字幕叙事表意新样态

源于日本,最早用于军事的“弹幕”在中国被用于视频网站评论功能,加之受韩国综艺节目影响,近年来在综艺、广告的文本写作中,字幕这一元素被赋予了新的表意形态。

国内目前上线的大多数综艺节目均效法韩国,无不使用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字幕元素。从《爸爸去哪儿》到《我们相爱了》,从《奔跑吧兄弟》到《无限挑战》,“类弹幕”形式的字幕出现形式柔和得多,字体多样,颜色丰富,补充说明画面中的情感点,也正培养着受众新的观赏模式。从线上获得灵感,字幕的表意、叙事功能放大。符合媒介融合下现代人快速阅读、碎片化获取信息的习惯。

4 结语

在各类媒介融合的当下,播送方式多样化,各种媒介生成的信息互为内容,相互补充;镜头脚本的设计、文本内容的写作都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产生新变化;为适应碎片化的阅读习惯,短句、炼词的模式广泛运用,过程性的描述被消解;后现代叙事,结构主义成为文本创作的主要表达方式;字幕的表达形态新媒体化也正反映了媒介融合趋势对文本创作的具体影响。

这些,都是电视文本写作在媒介融合大背景下发展的具体呈现。

【参考文献】

[1]哈艳秋,苏亚萍,等.我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研究[J].现代传播,2010(10).

[2]刘颖捂,汪丽.媒介融合的概念界定与内涵[J].传媒,2012,1.

[3]约翰·费斯克.电视文化[M].商务印书馆,2005.

[责任编辑:张涛]

猜你喜欢
全媒体媒介融合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