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与对策分析

2016-07-16 04:05天津社会科学院许爱萍
中国商论 2016年11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精准金融

天津社会科学院 许爱萍



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与对策分析

天津社会科学院许爱萍

摘 要:扶贫工作体系不健全、扶贫资金不足、产业化扶贫效果不佳、扶贫模式固化等问题是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扶贫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制约了扶贫效果。因此,要通过普惠性扶贫、多元化扶贫、专项扶贫、定点扶贫和造血式扶贫,让农村金融扶贫走向良性可持续发展轨道,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关键词:农村精准扶贫金融融资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其中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农村脱贫问题。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调研扶贫攻坚时,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强调扶贫工作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并指出“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其中,全面脱贫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金融扶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手段。农村金融扶贫是将生活式扶贫转变为生产式扶贫,将救济式扶贫转变为资本式扶贫,将对外争取单一式扶贫转变为对外争取和自力更生共建式扶贫[1]。其理念是要解决以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非国家贫困县与集中连片区域贫困人口、贫困村识别不清的问题[2]。精准扶贫,是在农村扶贫开发中实施精确识别、联动帮扶、分类管理、动态考核以及相关配套措施的减贫、治贫方式。目前,农村精准扶贫面临着多种困难:扶贫资金不足、扶贫对象识别不清;农业经营品种单一,产业化扶贫效果不佳;扶贫模式缺乏可持续等问题,“输血”式扶贫模式难以提高农村自我“造血”能力的提升,“一阵风”式的农村金融扶贫工作的后果是短期脱贫又迅速返贫,如何准确把握农村致贫的多重原因,提高金融扶贫的精准度和可持续性,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首要问题。

1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扶贫工作的难点

1.1扶贫工作体系不健全,扶贫工作尚未常态化

目前,我国各地农村扶贫工作组织体系不健全,缺乏专业化的队伍,许多临时拼凑的人员组成扶贫管理队伍,存在服务意识不高,专业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另外,农村金融扶贫工作缺乏长效机制,大部分扶贫工作往往是“应景式”扶贫,对地区贫困问题的认识不足,扶贫工作缺乏系统化设计,扶贫工作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较差,对农村贫困问题的复杂性缺乏深刻了解,无法真正掌握贫困农民的多元需求。

1.2扶贫资源稀疏,资金拨付前缺乏精准识别

农村金融扶贫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资源来源问题,目前我国农村扶贫工作主要由政府引导,财政拨款是扶贫资金的主要来源,资金投入难以满足需求。资金来源渠道窄,缺乏社会资金的广泛参与。国有商业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造,撤销了大量县以下营业网点,收回县级分支机构的贷款权,缩小了贫困农民的贷款渠道。小额信贷公司贷款周期短、利率高,贫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加工,利润薄,资金回笼周期长,贫困农民无力承受小额信贷的还款压力。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较不规范,难以满足大量贫困农民的资金需求。

在目前农村金融扶贫工作中,许多工作人员对农村贫困情况的了解不全面,对贫困人口的统计不清晰,对扶贫对象的需求把握不准确,金融扶贫项目定位不准确等问题较为突出,扶贫工作缺乏针对性。在资金的使用上,往往存在管理不规范、申领困难、缺乏监督等问题,人情扶贫、关系扶贫等问题仍较为严重,扶贫工作低质低效。

1.3农业经营品种单一,降低了产业化扶贫效果

现有扶贫专项资金专项投入与贫困地区需求配套不够,由于扶贫对象多,有些地方为了兼顾公平,难免存在“撒胡椒面”式的安排资金项目的问题[3]。目前,由于贫困户经营模式分散,扶贫资金“撒胡椒面”式的分配,往往只能带动一家一户致富,难以带动整个区域的脱贫,并且贫困户主要从事粮食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等行业,产业较为单一,市场波动影响较大,脱贫后又迅速返贫的现象较为突出。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二者之间结合不紧密,项目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对产业化扶贫项目缺乏筛选,投资后缺乏后续指导,扶贫工作往往昙花一现,缺乏长效性。农村贫困人口致贫原因较多,因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致贫,或因病致贫、因教致贫、年老体弱致贫等问题较为突出。扶贫项目种类偏少,对扶贫对象筛选手续繁杂,将许多真正的农村贫困人口挡在了扶贫大门外。

1.4扶贫模式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由于农民资产低值不足,以贷扶贫模式的操作性较差,目前金融扶贫一般以无偿资助模式为主,由于严重受制于资金来源渠道,该模式的可持续性较差,随时可能因为资金断流而使扶贫工作陷入停滞状态。例如,目前许多针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扶贫项目建设期长、成本高,扶贫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后续资金跟不上,严重降低了扶贫基建项目的作用。目前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农村留守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思想观念陈旧、持续增收能力有限,扶贫只能产生一时的效果。大部分贫困人口没有创业意识与创业技能,能利用扶贫资助开展创业活动进而主动脱贫的主观能动性较差。

2 实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的对策

2.1拓宽融资渠道,推广普惠性扶贫

充分利用市场促进资本聚集、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通过创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推动金融资源向贫困落后地区集聚。在县域城镇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领域,提供普惠性的金融服务。对扶贫款的分配上,要根据贫困的程度、贫困人口数量、脱贫的难易程度进行资金划拨,体现资金分配的公平性。在扶贫工作中,要注重扶贫工作的数量与质量,要压低扶贫的门槛,让更多的贫困人口获得实惠。同时也要提高扶贫资金的额度与扶贫项目的选择标准,要针对农村生产生活水平落后的局面,重点将水利建设、农村路网建设、农村土地建设纳入国家投资计划,重点资助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工程、农村集贸市场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水平,保护基本农田,提高农村土地综合收益,便利农村商贸流通,提升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环境。对农村小学校舍、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的维修、设备购置给予专项补贴,着力提高农村儿童就学环境,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针对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对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项目给予补贴,对沼气池、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建设和使用给予一次性补贴,推进村级垃圾收集点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生活环境。

2.2搭建农村金融扶贫公共信息平台,践行多元化扶贫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是精准扶贫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精准识别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低于贫困线的家庭和人口识别出来,同时找准导致这些家庭或人口贫困的关键性因素[4]。建立农村金融扶贫网络信息平台,对贫困户进行入户摸底评分、评议公示并录入信息系统,实现对贫困情况的精准识别和精细管理。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设立不同的金融扶贫手段,针对因伤、病、残、亡、孤,以及因教致贫等原因的特困户,给予直接补贴,满足其温饱和基本生活需求。综合考察农户情况,开展就业扶贫、资源开发扶贫和创业扶贫等多元化扶贫模式,通过帮扶一家一户,实现以点带面,扩大扶贫工作的辐射半径。探索扶贫新模式,将扶贫项目资金折合股份,定期给贫困户分红;探索土地入股的扶贫新模式,提高农民土地的综合收益。

同时,利用该平台向群众定期宣传有关政策,公布扶贫工作进展,将本区尚待开发的农业信息、旅游资源、农村教育发展现状等实事求是地对外进行公布,争取外界资金扶持本地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教育。要学习福建三明市“乡级扶贫担保基金+农户贷款”的扶贫模式,即采取多方联合出资,以贫困农户为特有担保对象,由乡政府提供贴息、银行业机构提供优惠利率[5]。此外,还要利用公共信息平台定期发布扶贫项目的执行情况、扶贫资金的收支情况,将扶贫工作透明化。利用信息平台吸纳外界对金融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听取贫困人口的诉求,持续改善扶贫工作的质量。

2.3创立差异性的农村金融产品,实施专项扶贫

推广产业化精准扶贫模式,广泛吸纳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实行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针对当地产业发展特色,甄选出重点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典型个体,重点推出以扶持产业发展的差异化农业金融服务,达到“资金拉动产业、产业带动贫困户”,引导金融机构对贫困地区产业开展专业化、专项化的金融服务。推出多种农村小额信贷服务,为贫困户提供短期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贴息、建立风险补偿的小额信贷,重点支持农民创业活动,让农民有创收的新路子,激活致富的新动力,避免短期脱贫后又返贫。结合国家“万企帮万村”活动,引导企业深入周边贫困村镇投资兴业,提倡贫困户与龙头企业、能人大户结对子,将农业产业化经营与金融扶贫工作相结合,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在区域内整合资源,解决农村分散经营,效益低下的问题。积极开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等农业精品项目,开展良种选育,发展养殖业和特色种植业,打造一批优质农业产品品牌,结合互联网技术进行推介和销售,提高农业的收益率。在贫困地区积极开展职业农民培训,结合当地的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进行典型示范,提高贫困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创业实践水平,更好地参与地区脱贫过程。

2.4完善金融扶贫工作组织体系,规划定点扶贫

建立健全金融扶贫工作机制,各地发改委联合扶贫办等部门建立网络化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要以直接帮扶贫困户为主,以帮扶贫困村为辅,在村内建立扶贫工作站,开展定点式金融扶贫,做到规划到户,精准扶贫。要明确定点扶贫第一责任人,制定组织工作目标,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通过对各地贫困程度、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进行分析,列出脱贫工作的关键,加大资金投入、智力支持、技术服务以及信息与政策指导,提高扶贫工作的靶向性。要打开农村与外界连接的出口,加强与企业和公益组织的沟通,将农村亟待解决的贫困问题向外界公布,联合企业、公益组织到农村开展定点专项扶贫的项目,并选派专人负责管理。通过完善中国扶贫信息网,鼓励结对帮扶责任人动员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结对帮扶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精准帮扶工作[6]。衡量精准扶贫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工作是精准考核,对扶贫款使用的过程进行监督,对扶贫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列出持续改进的方向,提高扶贫工作的成效。在扶贫资金中预留部分“以奖代补”资金,对扶贫绩效较为突出的地区,给予额外奖励。

2.5建构复合型的金融扶贫管理体系,开展造血式扶贫

要清醒地认识到农村贫困不单单是经济上的贫困,必须通过对扶贫机制创新,建立复合型的金融扶贫管理体系,将国家扶贫资助、部门的帮扶作为提高贫困地区社会基础设施的主要牵引力,坚持自力更生,积极联合商业银行、企业、社会公益组织、医疗机构等多个社会部门,辅以群众自筹、投工投劳等方式,广泛筹措资金。在资金的使用上,坚持将农村经济、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的管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都纳入到金融扶贫工作范围中,综合改善农村经济、人口健康、儿童营养与教育、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提高人口的寿命和健康水平,保证贫苦家庭子女100%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大力发展职业农民教育,动员贫困家庭适龄劳动力人口免费入学,开设果树种植、家禽养殖、农机使用、畜牧兽医、农机推广、手工艺品加工、农产品经营管理等实用基础技术课程,并配合农业扶贫项目,帮助参加培训人员提高创业技能,普及生产经营相关法律知识,对农村富余的青壮年劳动人口,帮助其寻找外部接受单位,实现转移就业。同时,要利用扶贫工作者积极拓展扶贫的渠道,积极主动地去获得体系外的支持,扩大扶贫资金来源渠道。此外,还要注意金融扶贫系统的风险防控工作,加强对金融扶贫工作的监管,组建农村金融扶贫监管工作小组,吸纳驻村干部、贫困户代表、妇女代表和中小学教师为成员,广泛听取意见,对资金的使用和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督评价,防范内外部经济风险对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造成破坏。

参考文献

[1]郭威.我国农村金融扶贫的困境与对策[J].河北金融,2013(10).

[2]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15(05).

[3]鄢红兵.创新“金融+”实施精准扶贫——当前我国金融扶贫的难点及对策[J].武汉金融,2015(09).

[4]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05).

[5]胡东生.精准扶贫战略与金融创新支持模式探究——以福建省三明市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为例[J].福建金融,2015(10).

[6]黄承伟,覃志敏.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体系演进与精准扶贫[J].开发研究,2015(02).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4(b)-095-03

作者简介:许爱萍(1982-),女,辽宁大连人,天津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精准金融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君唯康的金融梦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