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生态框架体系完善策略

2016-07-18 07:33安东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00
山西建筑 2016年6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

安东(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生态框架体系完善策略

安东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分析了国家主体功能区的主要内涵,提出了以生态框架体系完善国土战略规划的方法,通过研究生态框架体系的应用方式,阐述了解决国家及区域生态规划问题的思路,有利于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生态框架体系,空间结构

0 引言

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属于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合理有序的生态空间结构和丰富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可以保证良好的国家发展环境,进一步使自然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和开发,社会与经济保持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活环境与质量不断提高。

可以说,科学合理的引导规划国土空间格局的开发,调整国土功能布局,提高空间使用和生产效率,完善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化地区的结构、人口分布以及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是保证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1 主体功能区的主要内涵

“主体功能区”是以国土空间格局为对象进行的战略规划,以指导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格局[1]。“主体功能区”根据中国不同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资源的开发强度以及地区发展潜力,按照区域共同发展和协作分工、维持国家与区域整体生态平衡的原则,对特定区域进行特定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理念进行指导的空间规划。

根据目前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主体功能区”将国土空间分为四类区域:将人口密集、发展程度较高,资源与环境负荷较大的3个地区设立为优化发展区域;将人口集聚较多、发展条件较好,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较强的18个地区设立为重点发展区域;把7个具备较好农业生产条件,以农产品生产为主要功能的地区,以及影响国家整体生态安全格局的重点生态功能地区设立为限制开发区域;将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区的25个地区设立为禁止开发区域。

国土空间格局则由三项基本内容组成,包括:“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七区二十三带”的农业战略格局和“两屏三带”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主体功能区”从宏观角度出发,以维护经济、城市与生态和谐发展为目标,明确指出了国家生态体系的重要性。但中国生态体系具有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整体布局不均衡、结构破碎、城市地区绿地面积少、景观结构单一等问题。“主体功能区”中的生态战略格局的定位层次较高,范围非常广阔,针对区域层次的生态差异则缺乏准确合理的分析研究,也没有对区域之间生态体系衔接、景观连通的实施方法做出具体指导。

2 生态框架体系的应用价值

生态景观体系的连通对区域生态功能的衔接起到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影响到各种生态过程,如水土涵养、生物群落分布与迁徙、自然灾害蔓延等。世界上有很多加强区域或者国家生态景观连通性(Landscape Connectedness)的实践,如美国的绿道网络(Green Way),欧洲的生态网络(Ecological Network),英国的绿色网络(Green Network)[2]。本质上讲它们都是对生态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连接。所以生态景观的相互联系、区域生态体系的相互衔接是国家生态格局能否形成有效整体的关键。

3 生态框架体系的应用方法

3.1河流体系的生态框架搭建

中国拥有面积约437万km2、占国土面积45.6%的广阔流域。总长达11 700 km的长江与黄河则由西至东横跨全国,并分别成为中国南方和北方的主要水系。把与两大干流水系平行的区域划定为三部分基本生态发展带,在广大的干流与支流流域发展沿河生态带,依托水系生态网络良好的空间连续性,可以建立起覆盖面积广阔并具备完整结构的国家生态网络。

根据目前中国生态与城市化区域的分布,结合俄罗斯规划学家米佳金C.D.的流域地区城市化发展的理论模型[3],可以得出结论:在河流上游地区必须严格保护水源的生态与环境安全;下游城市密集分布的地区则应该通过滨河绿道的建设,保持流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以此降低城市化对河流体系的影响,为动植物的生长和栖息提供空间,也为城市居民带来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3.2空间生态网络框架的建构

生态连接体系的构建,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生态与城市化地区中的绿色空间体系构成[4],如自然生态地区中的山脉河湖、农田牧野、防灾与道路林带、自然保护区、景观旅游区、野生动物生态廊道等;城市地区中的城市开敞空间、公园绿地、道路林带、废弃设施的生态改造等。将不同内容、尺度、孤立分离的生态景观元素相互连接,使城市生态体系融入区域生态体系中,组合形成区域一体化的完整生态空间网络格局[5](如图1所示)。

图1 区域生态网络格局

同时还需要拓展生态系统构成元素的组成形式,丰富生态景观的环保和美化功能、游憩和文化功能。如引入农业景观区的旅游功能,以拓展新型产业模式;发展城市中垂直农场,以塑造新型城市景观、拓展其环保与教育意义;改变道路防护林的树种组成和排列样式,赋予其更多的景观价值。通过多种方式,可以使区域与城市生态体系的构成与功能更加多样化,并与经济发展和谐统一。

3.3生态环境发展策略的制定

针对不同开发目标和强度的区域应当采取不同的生态环境发展策略。

优化和重点发展区域作为国家城市发展与生产活动的主要区域,应当着重进行生态环境的修复再造,降低环境破坏和污染的影响,并加强对外与区域整体生态体系的连接;限制发展区域结合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功能,应当注意对生态环境的适度开发,使其成为城市化区域和自然生态区域的生态过渡区和缓冲区;禁止发展区域拥有较好的生态条件,作为国家整体生态格局的核心和基础,必须严格维护现有的生态状况,将构成完善的景观组织拓展并延伸入生态系统脆弱地区。

但从根本上讲需要改变传统粗放型的经济生产模式,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优化城市体系运行的效率,以降低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与消耗。

3.4生态体系保护辅助机制的建立

现阶段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受强烈的地方行政区划影响,也面临着社会群体整体环保意识和知识不足的主要问题。

应当确保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家战略规划的地位和优先度,通过立法和监督体系维护主体功能区划的严格性;建立主体功能区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的决策和利益协调机构,并提高政府综合绩效考核中对生态建设的评估标准;针对不同的生态发展区域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以确保地方对区域整体生态体系建设的积极性。

针对社会群体需要将单纯的用行政手段来治理环境,转化为运用立法、经济、技术和教育相结合的手段,增加社会群体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关注和参与机会,强化民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主动性,使环境优先的原则渗透进社会发展的每个方面。

4 结语

生态框架体系的运用,是通过空间指导和约束的功能,来衔接和协调生态景观结构、生态过程以及与人类生产活动等各类空间规划,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主体功能区”作为稳定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是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使用原则和生态格局规划的首次尝试,在执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来自自然、人口、经济、行政等方面的问题。在国家和区域生态共建的过程中唯有不断的发现问题和矛盾,制定完善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循序渐进的推进规划政策的执行,才能使“主体功能区”的战略规划得以持续并有效地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Z].2010.

[2]杜钦,侯颖,王开运,等.国外绿地规划建设实践对城乡绿色空间的启示[J].城市规划,2008,32(8):74-76.

[3]МитягинС.Д.Экологическирациональнаямодель землепользования в бассейнах крупных рек[P].СПб.2009.

[4]Маслов Н.В.Градостроительнаяэкология:Учеб.Пособие для строит.вузов[M].ФГУП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Высшая школа.Москва,2002:17-19.

[5]张清华.城市绿心地区的保护与利用模式初探——以长株潭城市群绿心规划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9):15-16.

On improve strategies for ecological framework system based on planning for main functional divisions

An Dong
(China Architectural Southwest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rp.,Ltd,Chengdu 610000,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connotation of the national main functional divisions,points out the method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and strategies planning of the ecological framework system,and illustrates the idea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ecological planning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cological framework system,so as to enhance the spatial balance of the population,economy,resources,and environment,and form the reasonable space development structure.

Key words:main functional division,ecological framework system,spatial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825(2016)06-0007-02

收稿日期:2015-12-14

作者简介:安东(1983-),男,博士,工程师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
象山港内湾潮汐应变对横向流及其余环流垂向空间结构的调控研究
基于角尺度模型的林业样地空间结构分析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
基于起点探测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课为例
同城化视角下厦漳泉大都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空间结构SRT混合仿真试验技术研究
后三峡万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重构
基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住房与交通综合可支付性指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