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平模致密机的设计与秸秆致密工艺

2016-07-20 07:19刘征明梅林森黄榕琳吝祥根
四川农业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秸秆工艺

刘征明,梅林森,黄榕琳,吝祥根

(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四川 成都 610066)



秸秆平模致密机的设计与秸秆致密工艺

刘征明,梅林森,黄榕琳,吝祥根

(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四川 成都 610066)

摘要:农作物秸秆作为可再生能源,目前在四川利用率极低。对此,研制了价廉高校的秸秆平模致密机,并进行致密试验得出秸秆含水率在18%~25%时较有利于致密成型,不同种类的秸秆稍有差异。

关键词:秸秆;平模致密机;工艺

农作物秸秆是可再生能源,但因其单位容积质量小,堆放较占场地,储藏不易,直接燃烧迎风面大,燃烧不充分,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1]。秸秆致密后可提高单位容积质量4~5倍(减少容积15~20倍),改善燃烧性能,提高热力强度[2],可代替煤炭等化石能源作为生产、生活中的燃料;同时可避免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秸秆致密的主要方式有柱塞冲压、螺旋挤压、环模挤压和平模挤压4种。平模挤压靠秸秆自重进料,无堵塞堆积,喂料辊的碾压揉搓使秸秆柔软细化有利于致密成型,该种方式还具有结构简单,单位功率产量高,模具寿命长,工作稳定可靠,噪音小等优点[3]。

1整机结构设计

秸秆平模致密机由卧式电机、变速动力箱、主轴箱、致密室、平模、喂料辊组、电控制箱构成,如图1所示。电机选用同步转速为760rpm的三相鼠龙式异步电机,功率大小根据产量确定,每1KW功率可生产60kg/h,电机采用变频器进行软启动和调速,以便生产中根据不同的秸秆原料调节主轴转速,提高致密效率。动力变速箱速比6~7∶1。

2喂料辊的设计

喂料辊须成对对称布置,喂料辊的外径由致密模孔的大小及秸秆摩擦特性决定,必须保证喂料辊能将秸秆带入模孔内,即要求模孔进入喂料辊最低点a(见图2)时,该孔最远点b上方的秸秆必须在摩擦力的作用下进入模孔,而不是推到孔外。喂料辊上与b 点垂直对应c点处秸秆受到的力如图3所示,来自喂料辊的压力P和摩擦力F及秸秆自重,水平方向的分力分别是Px和Fx,成功将秸秆喂入模孔挤压致密的前提是Fx大于Px,F=μP, Px=Psinβ, Fx=Fcosβ=μPcosβ,即tanβ<,秸秆对钢的滑动摩擦系数μ为0.3~0.7,取值0.3,查三角函数表,β<16.7°,R=,R>3.5125d。喂料辊的厚度B,模孔为单排时B=1.1d,模孔为n(n≥2)排时B=1.1d+(n-1)×(d+s),s为相邻两排模孔口之间的距离。

图1 秸秆平模致密机

图2 喂料辊工作示意图

图3 物料受力示意图

3平模设计

平模是秸秆致密的关键部件之一,它关系到秸秆致密的效果和效率。为保证喂料辊对秸秆的碾压揉搓效果,其外径为喂料辊直径的2倍,在保证有足够刚度的前提下厚度为模孔直径的2~2.5倍。模孔大小根据产品需要而定,但孔径不能太大或太小,模孔过大则秸秆在孔内不能堆积,模孔过小则秸秆不易压入孔内,致密效率降低,一般秸秆致密模孔直径为15~40mm,模孔口倒角为45°,其大小为相临孔间隙的一半。模孔应布置在喂料辊碾压区域环形带内靠外侧,模孔间隙在保证强度的条件下越小越好,以减少喂料阻力,提高致密效率。

4秸秆致密工艺

秸秆平模致密机对原料含水率和切碎长度有较严格的要求。秸秆含水率影响致密的成败,秸秆含水率高时,模孔壁与秸秆之间模擦力小,秸秆在模孔内不能堆积;秸秆含水率太低时,秸秆内部摩擦力小,不能挤聚成团,成型后易裂开。经试验研究,秸秆含水率在18%~25%时较有利于致密,不同种类的秸秆稍有差异。新鲜秸秆可晾晒或烘干到要求的含水率后切碎,也可先切碎后晾晒。秸秆平模致密机对原料粉碎度要求低,秸秆切碎长度低于50mm即可,无须将秸秆打成粉末,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又节约了成本。致密后的秸秆压块含水率降至15%以下后即可打包存放,或采取防潮措施后堆放,切忌受潮。

5结论

秸秆平模致密机结构简单新颖,设计合理,工作平稳,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平模成型机满载或空载时的最高噪声均低于90dB。同时,该机投入成本低,效率高,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对开发和利用以秸秆为主的生物质能源提供了有效途径。此外,该机的推广使用既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又可减轻作物秸秆直接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参考文献:

[1]谷志新,郑文超,赵林.秸秆燃料平模成型机平模模孔仿真研究[J].生物质化学工程,2013,47(3):44-47.

[2] 钱海燕,季建华,支建冲.9JYK-500型秸秆压块成型机结构的优化设计[J].农业机械,2010,27:87-90.

[3] 睢利铭.平模式生物质成型机的改进设计与试验分析[D].河南:河南农业大学,2012.

收稿日期:2016-02-12

基金项目:四川省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资金(14010201)

作者简介:刘征明(1964-),男,四川大邑人,高级工程师,E-mail:158661926@qq.com

猜你喜欢
秸秆工艺
某压力容器模拟锻件制造工艺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工艺的概述及鉴定要点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秸秆漫游记》诞生记
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探索
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探讨
新型环保吸声材料——菌丝体胶合秸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