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青: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奠基人

2016-07-21 09:43王淼
志苑 2016年2期
关键词:泗县抗日东北

●王淼/文



江上青: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奠基人

●王淼/文

江上青,祖籍安徽,清宣统三年(1911)出生于江苏省江都县仙女镇,家族为书香门第,父亲江石溪擅长诗文音美,尤精医学。生有7个子女。长子江世俊,号冠千,是朱自清同学,写得一手好文章;二子、三子早年夭折;四女江世英新中国成立前去世;五子江世雄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江上青排行第六;幼子江树峰。江上青和诸兄弟间感情极笃,可谓手足情深,兄友弟恭。江上青夫人王者兰是上海人,有较高文学修养,品德高尚。1935年她和江上青结婚后,只生二女。长女名泽玲,次女名泽葱。按当时传统习惯,大哥江世俊将其次子泽民过继给江上青为子。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江上青在南通高中读书时加入共青团,1928年在扬州中学读书时从事学生运动被捕过,1929年考取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后参加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扬州参加学生运动和文学活动,结识“左联”作家郁达夫、阳翰笙、蒋光慈等。创作了不少白话诗和古体诗词以及关于文学史、汉语、语文教学的论文、散文。

关于江上青的文才,1989年张劲夫曾评价说:“上青同志的革命激情、敏捷思路和文学才华,是极为杰出的,他的演讲和著文,都使听者(和读者)在心灵深处激起波澜,是名副其实的革命知识分子的精英。”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缅怀江上青烈士》除刊登张爱萍、张震、张劲夫、金明、杨纯、刘玉柱等人题字外,还选登了江上青数十篇诗文,并有手迹。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江上青立即和陈素、莫朴、王石城等在扬州地区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后曾率“江都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辗转于江苏、安徽、湖北各地。本打算前往延安,后根据武汉办事处董必武指示,将宣传团人员分配到广西等部队从事政治宣传工作,江上青的组织关系也从中共中央长江局转到中共安徽省工委,继续在大别山区进行抗日活动。1938年秋,国民党六安县县长盛子瑾部收复六安县城,名声大振,盛部有中共党员杨能(杨效椿)担任政治处主任,吴云郦任县政府秘书,故具有一定战斗力。省政府委任盛子瑾为安徽省第六行政区(即皖东北地区,辖泗县、五河、嘉山、灵璧、宿县、定远、凤阳、怀远、盱眙等县)专员兼保安司令。盛子瑾为了扩张势力和能在皖东北敌后站住脚,要求省动员委员会派青年干部随他去皖东北开辟工作。时动委会完全在中共安徽工委领导之下,为了广泛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当即由工委宣传部部长张劲夫以动委会名义派江上青、赵敏、周祁、谢景鸿、李艺、吕振球(亮屏)、王毓贞(王韶、女)7名共产党员组成特别支部,随盛出发,于11月份进入皖东北。随后来到的还有吴云部、徐崇高、石青、刘培芝、贺汝仪、廖量之等人。江上青以其横溢的才华、超群的能力、深得盛子瑾的器重,被委任为盛的秘书(实为专署秘书长)。江上青利用与盛的关系,大刀阔斧地开展统战工作和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江上青首先抓党的建设,发展一批秘密党员,并和先期从中共上海工委派来泗县开展工作的朱伯雷、戴纪亢接上关系,派吕振球、徐崇富到宿、灵一带寻找失去联系的党员。盛子瑾专员公署和保安司令部里的联系由中共领导的地方武装,“特支”成员成了骨干。江上青的公开身份是盛子瑾秘书兼保安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吴云郦任专署秘书,廖量之、周部、贺汝仪等均在政治部任职。经过“特支”安排,又陆续在区、乡政权和税务系统安插和发展党员。廖量之、贺汝仪、石青等都是由江上青介绍入党的,他们后来在各个岗位上发挥了主干作用。

江上青

王者兰

面对皖东北大好形势,为了巩固和发展抗日局面,江上青及时派朱伯庸到山东分局汇报工作,分局乃派淄博特委组织部部长杨纯带着江彤(女)和一个保卫人员,越过封锁线南下皖东北。为便于掩护,杨纯化名陈光薇,剃光头发,女扮男装。这一传奇式经历当时传为佳话。杨纯来到管镇,和江上青等组建中共皖东北特委,杨任书记,江任委员(特支负责专署机关工作)。为工作方便江又委任杨任政治部民运科科长。保安司令部政治部成了特委的工作机关。

江上青积极扩大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盛子瑾从大别山带来皖东的武装人员只有100多人。经过江上青和地方党组织的工作,加上原有的国民党部队,共发展到6个支队(团),其中中共直接领导的3个支队,即赵汇川的三支队、徐崇福的特务支队和石青的农民支队。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和政治素质,江上青向盛子瑾建议学习八路军、新四军的办法,在部队建立政治机关,为盛子瑾所采纳,只有盛带来的陈大瑶四支队(陈兼五河县县长)拒绝建立政治机关。政治部(特委)委派一批党员(或建党对象)去各部担任政治处处长和指导员。

为了更快地打开皖东北抗战局面,江上青认为必须邀请在附近活动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进入皖东北联合抗日。他针对盛子瑾急于求援的心理,建议并经盛同意派吕振球到豫皖苏,同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司令员联系,受到热情款待。1939年7月,张爱萍协同八路军苏鲁豫支队东进皖东北。支队所属胡炳云大队(番号“泰山”)对日寇英勇作战,打了几个漂亮的歼灭战,军威大振。张爱萍、刘玉柱作为八路军、新四军代表由江上青介绍,和盛子瑾会谈,达成协议,由专署拨款和供应给养给张爱萍部队以支持,还按照协议建立了“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由张爱萍、刘玉柱任正副主任。这样,皖东北抗日统一战线的政治局面形成,军事斗争形势大变。

江上青深知政权之重要,以他为书记的“特支”实际已担任了专署和政治部的重要职务。专署虽管辖9个县,但真正能行使职权而面积又最大的是泗县,所以盛子瑾自兼泗县县长不放。在江上青推荐下,派赵敏任泗县政府秘书,又征得盛子瑾同意,县长不在,秘书可以代行县长职责。派秘密党员到泗县各区工作,吕振球、石青、朱青日、赵敏、郑淮舟都曾在那里工作过,其中3人当过区长。特委还三派谢景鸿到五河县政府任文教科科长,派廖量之任灵璧县政府秘书,廖的妻子苏音则担任该县党的领导,派党员到县大队担任政治指导员。有更多的党员担任乡(镇)长和税务局长。如陈国栋当时先任灵璧税务局局长,后来担任灵璧县县长。

安徽省旌德县江村

江上青高瞻远瞩,独具远见,积极创办“皖东北抗日军政干校”。皖东北各县沦陷后,广大有志青年报国无门,江上青积极建议并创办了这所干校,由盛子瑾兼校长,江上青兼副校长,实际主持校务。校址在管镇东南数里、洪泽湖湖边的黄庄。干校完全采取陕北抗大的办校方式,以抗大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训,以抗大校歌为校欧,只是把“黄河之滨”改为“淮河之滨”。教员有江上青、陈光薇、吴云郦、廖量之、赵敏、周郦等,最为生动最为学员欢迎的课是江上青讲的辩证唯物论,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给学员以深刻教育和良好印象。干校先后培养了600多名干部,加上其他各式训练班,以及不久创办的第五临时中学,培养了大批有志青年,后来成为建设皖东北根据地的骨干力量。

《皖东北日报》的创办,对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统一战线政策、传播抗日战场的作战信息(包括八路军、新四军战报),对鼓舞军民抗日斗志,动员群众参加抗日活动都起了很大作用,这份报纸由江上青委派政治部副主任廖量之(他在上海办过报,后来任邵睢铜地委《团结报》社社长)筹备,贺汝仪任社长。这份报纸常刊登江上青、张爱萍等人写的社论和文章。报社还翻印了《论持久战》等毛泽东著作,广为传播。

江上青及其领导的“特支”,所以能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做了这么多的工作。除了江上青个人的品德才华出众之外,是他认真地贯彻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盛子瑾是黄埔六期学生,有爱国热心,有工作魄力,想干一番事业。他在六安县当县长时即有和共产党人共事的经验。这次他被国民党省政府委任为皖六区专员,明为提升,实想借日伪之手将其消灭。盛子瑾到达皖东北后,各县县长皆为桂系所委派,地方一些土豪劣绅,亦多与桂系相勾结,这些愈使盛子瑾感到不依靠共产党不行,不与八路军、新四军合作不行,不团结广大革命青年和开明绅士不行。江上青认为盛子瑾是一个可以争取团结的对象,只要是对皖东北抗日大局有利的事,江上青积极支持,并为其出谋划策。所以,两人配合默契,盛子瑾对江上青委以重任,有利于江上青大展鸿图。

盛子瑾和共产党合作打开了皖东北良好的抗日统一战线局面,引起了国民党省政府的注意,当1940年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时,乃将盛子瑾撤职而派反共先锋马馨亭代之。盛子瑾与中共部队联合将马馨亭击败使其逃走。对此,蒋介石撕下假面纱,明令通缉盛子瑾,盛子瑾被迫率其亲信陈大瑶部千余人出走。此时,皖东北各项工作都已初具规模,中共已在各个领域牢牢掌握了领导权。在特委领导下,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这个从小到大、从乱到治的发展过程中,江上青功不可没。所以,在江上青牺牲后的挽歌中称颂他是“铁腕斗胆的股肱”,是恰如其分的。

分析皖东北根据地的初创和江上青的贡献,当然也要看到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以泗县为中心的皖东北地区,地处洪泽湖边,河汊密布,物产亦丰,农产品水产品尤为突出。徐州失守前后,中共中央对这个地区如何开展工作即作过指示,毛泽东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提出:“江北的洪泽湖地带……都应该好好地组织游击战争,并在河湖港汊之中及其近旁建立起持久的根据地,作为发展全国游击战争的一个方面。”据此,中共的力量从四面八方伸展到洪泽湖周围。一些地方(如宿县、泗县)秘密党员的抗日活动也活跃起来。首批到达泗县的,是1937年秋上海沦陷后,中共上海工委所派的朱伯庸、戴纪亢、吴为真(女)、王冠群(女)等人。当时,泗县县长黎纯一受过高等教育,有抗战热情。1937年12月日寇占领盱眙,黎纯一率县常备队配合盱眙武装从日寇手中收复盱眙城,受到省政府嘉奖。朱伯庸、戴纪亢等来后受到黎纯一的欢迎,并被委任为县政府政训处正副主任。他们做了大量工作,派党员到5个常备大队担任政治指导员,提高部队战士觉悟,增强战斗力,这支部队还曾增援五河,收复时村。他们还在泗县中学内(已停课)举办训练班,培训青年学生,宣传中共抗日主张。朱伯庸、戴纪亢还派吴为真到五河,和濮斗辰、丁明志、邱奕盛(成宣)、张光万、蒋荷仙(蒋敏)、俞蕙如等组成的“五河县战时服务团”联系。濮斗辰是从陕北回来的,是五河青年抗日活动的带头人。在宿县,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甚多,原徐州特委组织委员孔子寿、宣传委员匡亚明出狱后即到宿县,联系失去联系的党员和进步人士戴晓东、赵一鸣、李时庄、董畏民、孔笑三、陈风阳、赵汇川、陈吾等成立宿县抗敌“救亡社”,领导全县抗日斗争。1938年2月,沈联成接受郭子化指示回宿发展党的组织。1938年6月成立宿县特委,戴晓东任书记。徐州失守后他们分别组织游击队打击日寇。其中,戴晓东部后进入湖西地区编入苏鲁豫支队。赵汇川部后通过江上青改编为皖东北专署、保安司令部领导下的第三支队。1938年秋,以江上青为首的“特支”来到这里后,开创出了抗日根据地。

旌德江村溥公祠

1939年秋,正当皖东北地区抗日工作蓬勃开展,统一战线政治局面已经形成之际,桂系军阀与中央系统矛盾日深。桂系委任地方实力派反共野心家许志远为灵璧县县长,阴谋推翻盛子瑾取而代之。为了维护皖东北抗日统一战线大好局面,张爱萍出面调解许志远、盛子瑾的矛盾,相约在灵北潍河边张大路苏鲁豫支队驻地举行和谈。8月29日,盛子瑾在江上青、朱伯庸等陪同下前往赴会。许志远表面接受调解,答应团结抗日,会谈后还召开群众大会,由张爱萍、江上青等人在会上讲话。会议结束后,张爱萍洞察许志远并无诚意,劝盛子瑾提高警惕,从八路军驻地马厂返回专署,以防不测。盛子瑾麻痹未听劝告,带着卫队沿濉堤东返,往至泗县北小湾村时,突遭大柏反共顽固地主武装柏逸荪、王铸九部队袭击。此时,江上青骑马上前高声喊话:“不要误会!”柏、王部队以为他就是盛子瑾,集中火力射击,江上青当即遇难,同时牺牲的还有朱伯庸以及国民党几位进步民主人士,当时人称“小湾事件”。盛子瑾听到枪声,躲进树林幸免于难。八路军闻枪声赶来救援,并掩护盛子瑾绕道马厂返回专署。

江上青牺牲后,敌人将其遗体抛入淮河,顺水向下游飘浮数十里,被群众发现打捞上岸。噩耗传来,皖东北抗日军民、各阶层抗日进步人士,特别是受过江上青教育影响的青年,无不为之震惊、痛心,许多人伤心哭泣,盛子瑾也为失去股肱而抱头痛哭。在崔集、青阳召开几千人的追悼大会,当唱起挽歌时,全场一片哭声。江上青牺牲时年仅28岁。

江上青夫人王者兰当时住在扬州,闻讯悲痛欲绝,在大嫂吴月卿陪同下,由欧瑶圃护送并带路到崔集扫墓。王者兰作七律一首,题为《悼江上青》:

噩耗传来处处惊,才华未展恨难平。十年壮志山河动,一片丹心日月明。誓抚遗孤承素志,尽除奸慝报深情。黄沙血染英雄骨,碑碣永留万古名。(摄影/孙平)

猜你喜欢
泗县抗日东北
抗日小英雄杨杨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安徽泗县:山芋让村庄发展更红火
安徽泗县:“扶贫瓜”走进城市餐桌
大东北的春节
Top Republic of Korea's animal rights group slammed for destroying dogs
我愿意
——献给地震灾区的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