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冠下造林密度对红松幼树生长量的影响

2016-07-22 09:44张英明
防护林科技 2016年7期

张英明

(凤城市林业调查规划院,辽宁 丹东 118200)



落叶松冠下造林密度对红松幼树生长量的影响

张英明

(凤城市林业调查规划院,辽宁 丹东 118200)

摘要在凤城宝山林场45 年生日本落叶松冠下,研究营造红松果材兼用林的适宜密度,结果表明:以冠下4 m×5 m和带状5 m×5 m造林密度对树高生长量影响最大。适宜的造林密度有利于幼树的生长,防止由于过密而产生的偏冠现象,3年平均树高生长量较对照1.5 m×1.5 m提高21.8%~58.4.8%。

关键词落叶松冠下;造林密度;红松幼林;生长量的影响

红松(PinuskoraiensisSieb. et Zucc.)是辽东地区的优良树种,国内许多学者对红松经营做过研究[1-3]。由于实施果材兼用林经营方向和经济效益较高,红松栽培面积较大,但普遍存在着初植密度较大,疏伐不及时出现郁闭度过高和生长量受到抑制,甚至出现小老树现象,因此研究日本落叶松冠下红松不同栽植密度对经营措施的调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实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凤城市宝山林场,海拔356 m,坡向东坡,坡度16°。土壤为棕色森林土,土壤平均厚度为23.6 cm。土壤有机质平均3.07%,土壤pH值为6.4。上层林为人工落叶松林,部分地段有少量柞树和花曲柳分布。落叶松林龄为45 a,树高平均17.8 m,郁闭度0.5,平均枝下高为2.4 m。

采用4种造林方式,分别为:A—带状造林5 m×5 m,2行一带,带宽10 m;B—冠下造林4 m×5 m;C—冠下造林2 m×3 m。D—冠下造林(CK)1.5 m×1.5 m。造林后头3年进行2次割场。在秋天树木停止生长后。连续3年测定树高、胸径和冠幅生长量,以统计算术平均值作为评价不同造林密度的依据。

2结果与分析

由表1不同冠下造林密度对生长量的影响试验结果看出,不同试验处理对日本落叶松冠下红松生长量影响是不同的,基本规律是随着行距的增加其相应的生长量增加。试验处理A(5 m×5 m,2行一带冠下造林)和B(冠下造林4 m×5 m)生长量相近;C(冠下造林2 m×3 m)生长量次之,试验对照D(1.5 m×1.5 m)生长量最小。

3年树高生长量连续观测结果,试验处理A平均树高生长量为16.7 cm,胸径平均生长量为0.64 cm,冠幅生长量为42.1 cm,分别比对照提高47.79%、52.38%和31.56%;试验处理B平均树高生长量为17.9 cm,平均胸径生长量为0.68 cm,平均冠幅生长量为51.8 cm,分别比对照提高58.41%、61.9和61.88%;试验处理C树高生长量为14.1 cm,平均胸径生长量为0.53 cm,冠幅平均生长量46.7 cm,分别比对照提高24.78、26.19和45.94;试验处理D树高生长量为11.3 cm,胸径平均生长量为0.42 cm,冠幅平均生长量32.0 cm。

由表2不同冠下更新方式对生长量的影响方差分析结果看出,树高生长量方面,A和B同属于一个显著水平,位居第1,C和D分属于另外显著级别,分别位居第2和第4位。从中看出试验处理A造林和B冠下造林4 m×5 m对树高生长量促进作用显著;C2 m×3 m冠下造林,对树高生长量促进作用最小。

从促进树高生长量来看,A和B的冠下造林密度是适宜的。而C由于密度过密,行距太小树高生长量受到冠上及冠下密度的影响,养分面积不够,树高生长量受到明显抑制,从单位面积株数上看,认为B试验处理株行距最为合理。

胸径生长量亦同树高生长量具有相同的趋势,也是A和B处理胸径生长量最大,造林密度最适宜,从中还可以看出树高与胸径生长量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这在显著性水平中得到证实。

不同试验处理间冠幅生长量自成独立显著水平,不同处理株行距之间差异极显著,B试验处理冠幅比对照提高61.88%,A处理比对照提高31.56%,C处理比对照提高45.94%。与对照相比,不同处理的均提高了冠幅生长量。

表1 不同冠下更新方式对生长量的影响

表2 不同造林方式对生长量的影响的方差分析结果

3试验结论与讨论

3.1落叶松冠下红松造林密度会影响幼树的生长速度,在树高、胸径及冠幅等生长量上均受造林密度影响。试验结果说明,冠下红松密度采用4 m×5 m效果最好,较其他密度和对照生长量有较显著的增加。

3.2应适当对成熟日本落叶松林进行间伐抚育,适当增加透光度,至于间伐多大强度最为合适有待进一步研究。

3.3红松幼林在营造头3年,要进行林地抚育,清除杂草,防止杂草与幼树争夺养分和光照,较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红松幼林防治病害的发生并能增强幼林的抗逆性。

3.4适当进行幼林修剪,剪除底杈、枯萎和破损枝,在休眠期对多头及双头枝进行去弱留强处理,防止在幼林期产生多头现象,以利培养圆满度较好的红松果材兼用林。

参考文献:

[1]杜洪波.改造方式对人工更新幼树高生长的影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9-21

[2]孙桂梅.红松幼苗时期的管理技术.黑龙江科学,2014,5(8):59

[3]付世萃,张大伟,谢朋,等.吉林东部山区林冠下红松造林技术.防护林科技,2014(10):114

EffectofPlantingDensityunderCrownofLarix kaempferionGrowthofYoungSaplingsofPinus koraiensis

Zhang Yingming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of Fengcheng City,Dandong 118200,China)

AbstractOptimal density of silviculturing fruit-timber of Larix kaempferi were studied by adopting three kinds of afforestation densities under 45-year-old Larix kaempferi in Baoshan Forest Farm of Fengcheng City. The afforestation densities (4 m × 5 m & 5 m × 5 m) have the great effects on growth of tree height,which prevent the phenomenon of deviation crown caused by too dense;the suitable planting density is conducive to the growth of young forest;3-year-old mean height growth increase by 21.8%-58.48%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1.5 m × 1.5 m).

Key wordsunder crown of Larix kaempferi;Planting density;young saplings of Pinus koraiensis;the effect of growth

文章编号:1005-5215(2016)07-0028-02

收稿日期:2016-05-16

作者简介:张英明(1982-),男,辽宁凤城人,大学,工程师,从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

中图分类号:S791.2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6.07.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