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015中国普通高校体育竞赛榜”相关信息引发的思考

2016-07-24 07:55陈建华
运动 2016年8期
关键词:体育文化普通高校体育产业

陈建华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800)



由“2015中国普通高校体育竞赛榜”相关信息引发的思考

陈建华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南京211800)

摘 要:由“2015中国普通高校体育竞赛榜”显示,虽然我国普通高校竞技体育取得了较好成绩,但高校高水平运动建设和发展上不平衡,许多高校没有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品牌”,竞技体育与群体体育协调发展不明显,在受媒体关注度高及新媒体自我宣传力度上不重视。笔者认为,第一,普通高校应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品牌”;第二,高校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真正实现“教体融合”;第三,重视新媒体建设,营造体育育人校园氛围;第四,高校担当体育消费领头羊,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竞赛榜;体育文化;体育产业;思考

2015年2月,《人民体育》《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联合发布了“2015中国普通高校体育竞赛榜”,对438所在2015年各项体育赛事中取得成绩的高校计分排行。榜单围绕4项指标:体育成绩(55%)、舆情热度(30%)、校队设置情况(10%)、新媒体建设(5%),每项指标中设置了参考指标和权重。虽然各类大学排行榜不少,但聚焦于体育排行榜不多见。因此,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既有为之高兴的,又有对排行科学性和合理性表示疑问的。其实,发布此榜单旨在展示高校竞技体育水平,期望高校体育竞技性与普及度同步提高,应是件好事,能引起高校校长和体育部负责人思考。从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监测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在多年下降后已经出现向好的方向发展,而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现象没得改善,继续“向下”。大学生总体体质继续下降与竞技体育一流水平形成明显反差,值得人们深思。笔者结合榜单提供的相关信息,作如下思考。

1 高校应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品牌”

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基础,也是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重要基地。许多高校勇于探索,积极开展运动训练,使高校运动水平大幅度提高,培养了一批优秀体育人才,推动了高校体育全面发展。1986年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联合发出《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通知,把为国家培养高水平运动人才。随后,高校积极申报招收高水平运动员,2005年教育部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进行专项评估,确定了235所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综合评估为合格,确定为2006年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学校。虽然许多高校招收了高水平运动员,但由于缺乏固定经费,参加各项比赛积极性不高,存在“学校有经费就参赛,没有经费就不来”现象。同时,高校体育教师编制过少、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制约了高校体育发展。高水平高校运动队需要专业团队,而现在高水平退役运动员进入高校受到了教师资格证、学历等限制。笔者认为,经30年试点,应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设置高水平运动队,以高校为龙头,逐步完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优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充分调动具有体育潜质的青少年从事体育运动,在全社会形成从事体育的并不低人一等共识。这样家长就乐意让孩子从小涉足体育活动,这样才有了基层运动人群作为竞技体育的基础。只有这样,未来校园体育发展前景才会好很多,同时为退役运动员解决了就业上的困难。

高校在设置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上应有所侧重,凡成功的高校,大都结合了本校在某项目上传统特色。如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女子垒球队则是该校具有特色的重点建设的高水平运动队,先后取得了包括全运会、全国城市运动会在内的全国性赛事冠军20多次,已成为了学校的“体育品牌”,而作为该校非重点的校大学生田径运动队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3人次荣获冠军。这得益于学校领导重视和组织有力,得益于科学地制订了年度发展规划和参赛预定目标,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

2 高校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必须协调发展,真正实现“教体融合”

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持续发展作贡献。当然不光停留在高水平运动队在各类赛事中取得成绩,为学校争光,学校不能只将有限经费重点支持

投稿日期:2016-03-09

3 重视新媒体建设,营造体育育人校园氛围

从“舆情热度及新媒体建设”数据显示,高校体育竞赛成绩与媒体关注度高及新媒体自我宣传力度存在正相关。例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包括报刊、网络媒体、微博、微信等信息数分别达到11 602条和10 778条。反之,受媒体关注度和自我宣传力度的高校,体育竞赛成绩就差些。第87名后的高校都未见有新媒体方面的推广宣传,就连清华大学体育部副主任杜超也承认,清华大学比较注重在校内对学生宣传体育的动态信息,对校外推广方面的意识较薄弱。笔者注意到榜单中排在前60名高校中,29所高校在新媒体建设方面获0分,17所高校获2.5分,9所高校获1.5分,只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等3所高校获5分(满分)。其实,体育是一种精神,体育更是一种文化,要充分发挥媒体作用,重视对高校体育工作的宣传。一方面,建设好学校体育部二级单位网站,及时报道学校体育工作进展、体育活动信息、甚至包括相关体育知识、体育锻炼方法及注意事项;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平台,让学生尽快地知道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情况,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参与、共享体育,多种途径、多种形式营造体育育人的良好氛围。

4 高校担当体育消费领头羊,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学校体育为保持其应有地位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学校必须重视体育产业发展,这既要符合社会体育,产业化的运作规律,又应在具体经营项目和管理方式上,区别于社会体育产业。每所学校都有各自专业特点,产业项目必须体现和发挥各自优势,针对资源特点,通过恰当管理方式,积极开发相关市场,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校体育产业。高校拥有丰富体育资源,必须善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除满足教学和锻炼需求外,可服务社会。当前部分院校尝试对本校体育资源进行教学和产业开发同步。也有部分院校已找到充分利用本校体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例如,清华大学长期以来优良的体育传统及与体育产业的深厚渊源,为肩负起助力国家体育体制变革与体育产业战略规划重任,年初举行了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基金捐赠暨启动仪式。旨在借助这一平台,凝聚一批具有创新性的专家学者,集资集智,传承清华优良体育传统,打造体育产业一流的新型智库,推动体育产业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笔者以为,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资产基础有:其一是高校体育产业的有形资产,高校拥有较完备的体育设施;其二是高校体育产业的无形资产,包括高校体育知识产权(高校体育各种专利权、著作权、标志权、冠名权等)、权力类无形资产(体育场馆和设备的出租权、名称标志专有权)、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教师、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等,及其肖像权和广告权等。高校体育产业的信息资产,高校体育部是国内外最新体育信息获取、综合利用、传播的重要场所,高校体育教师具有较强信息处理、分析和应用能力。

不能以为学生和教职工与高校体育产业距离最近,就狭隘地认为在学生和教职工作为高校体育产业的消费主体,虽然各学校学生数量较大,但缺乏独立经济来源,不可能成为盈利性体育产业的消费主体,盈利性产业的消费主体应是社会群体。学生是将来具有发展潜力的体育产业消费主体,高校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习惯培养,为日后成为体育产业的消费主角创造条件。目前,高校体育产业法规不健全,政府职能部门要根据现有相关法规,建立和完善适合高校体育产业实际情况的法规体系,高校根据具体情况,制订相应规章制度,使高校体育产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敢于引入市场机制,高校体育由事业型向产业型转变,必须按市场配置体育资源,运用市场运行规律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引进懂经营管理人才,加快体育经营人才培养。

高校不能仅盯在本校和附近社区,要善于开拓体育市场,否则将造成高校体育产业市场面窄、占有率低。必须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引导消费观念,逐步培育稳定的体育消费市场。还应拓展校内体育市场,通过健身娱乐、场馆出租、俱乐部、竞赛表演等多种形式,提高校内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徐国富.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建设成功案例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 (1):94-98.

[2]鞠成军,廉俊颖,张孔军,等.美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3,10(2):140-142.

[3]彭建敏,刘波.美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2(11):113-116.

[4]李志宏.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5(11):126-127.

[5]张玉超,丁英俊.论高校体育产业的培育与开发[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 (1):24-27.

[6]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5(Z2).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6)04-081-02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6.08.043

基金项目:2014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课题《大型体育赛事与江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14TYD001);2015年南京工业大学学校党建与思政课题立项资助(项目批准号:SZ20150202)。

作者简介:陈建华(1962~),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心理学、体育文化等。几支高水平运动队,而忽视高校普通生体育教育与教学。大学校长尤其应高度重视大学公共体育教育与教学,明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全健人格,首在体育”,通过高校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真正实现“教体融合”。在榜单中排名前10位的高校,除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在重视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同时,非常重视普通生体育。具体表现在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改革、强化课外体育活动、重视对大学生体质测试、完善大学生体育社团管理、积极探索大学生体育社团的运行模式、加强体育经费投入和体育场馆建设。例如,学校自从2003年开始试招高水平运动队后,坚持一手抓竞技体育,通过“教体结合”,探索高校与省体育局联合建设高水平专业运动队的新模式,取得了优异成绩,已成为了全国“教体结合、省队校办”的一面旗帜。一手抓大众体育,在公共体育教学方面,积极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形成了“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体育教育与教学新模式”,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校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等。重视校运动会开幕式策划,精心组织好年度校运动会,项目设置上增加集体项目和趣味性项目,鼓励更多师生参与。认真组织年度学生体质测试。学校群众性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扎实有效,2010年在全国高校冬季阳光长跑活动评比中,参与人数和参与率分别为第1名、第3名,受到教育部体卫艺司表彰,获“阳光长跑先进单位”。每年组织以“校体育文化节”为主线的系列竞赛活动,还成功承办了一系列重大体育赛事,积极地营造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猜你喜欢
体育文化普通高校体育产业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体育产业之篮球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生体格检查表
试析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高校学生体育比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研究
普通高校冬季冰上课安全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