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武术文化品牌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2016-07-27 13:17王明建李文鸿张峰陶朔秀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峨眉武术文化遗产

王明建+李文鸿+张峰+陶朔秀

摘要:武术文化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在我国,少林武术、峨眉武术、武当武术是其典型代表。研究立足地域武术文化品牌的构建,在系统梳理峨眉武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品牌化发展战略。即:1)建立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平台的“峨眉武术”品牌;2)建立自然景观与峨眉武术文化景观相得益彰的“特色旅游”品牌;3)建立致力于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峨眉武术休闲、健身、养生”品牌;4)建立具有浓郁巴蜀特色的“峨眉地域武术文化”品牌;5)建立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峨眉武术文化产业”品牌。

关键词:地域武术;品牌;峨眉武术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4-0060-05

Abstract:Martial arts culture is the unique cultural resources in our country.In our country,the Shaolin martial arts, Emei martial arts, Wudang martial arts i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This research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martial arts culture brand and the system combing Emei martial arts,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five one".Namely:1) Establish a state-leve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s a platform of "Emei martial arts" brand;2) Establish a natural scenery and Emei martial arts culture bring out the best in each other's "special tourism" brand;3) Establish a dedicated to improve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of "Emei martial art leisure, fitness, health" brand;4)Establish a team with strong bashu characteristics of "Emei regional martial arts culture" brand;5)Establish the brand for serving the regional economy "Emei martial arts culture industry".

Key words: local martial arts;brand; Emei martial arts

前言

文化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地域会孕育产生不同的文化类别。梁启超先生曾在《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一文中论述地域与学风之间的关系。感叹“气候山川之特征,影响于住民之性质。……环境对于当时此地之支配力,其伟大乃不可思议……[1]”对于地域文化,文化人类学者曾用“文化圈”“文化丛”[2]90等概念进行其理论阐释和解读。可见,地域与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疆域辽阔,“西部是海拔4 000米以上的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东接横断山脉,地势下降到海拔1 000米到2 000米的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东西落差如此显著的三个阶梯,南北跨度又达30个纬度,温度和湿度的差距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给人文发展以严峻的桎梏和丰润的机会。[3]122”中华民族在这样的“自然框架”下生存,孕育产生了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近年来,这些内容迥异,风格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正逐步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大众的青睐,已经成为或者正在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文化资本。

武术文化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地域文化滋养产生了不同的武术拳种和流派,在武术领域内也素来有“南拳北腿”的称谓。武术学者郭志禹教授将地域武术界定为:“由古代沿袭或俗成的历史区域中带有明显的历史烙印和痕迹的武术文化”[2]89。在我国,少林武术、峨眉武术、武当武术便是地域武术的典型代表,在我国武术领域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在较高知名度的背后,却隐含着深深的隐忧。很多的地域武术文化资源被闲置、被边缘,被误导,甚至处于“消亡”的境地。即便是世人耳熟能详的“少林、峨眉、武当”也存在着“应用不足”“发展滞后”“定位不准”“缺乏顶层设计”等问题。加之受部分传统武术文化陋习的影响,一味用“刀枪刺喉”“胸口碎大石”等江湖杂技招揽观众,增添其神秘化,加之“门派之争”,严重地败坏了武术的声誉,甚至成了部分江湖骗子以武术某某传人之名进行敛财的工具,这种打着“发展武术之名”对武术声誉进行破坏的勾当并非个案,对地域武术的发展是致命的伤害。

如何立足地域文化,占据先机,正确应用地域武术文化资源,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构建地域武术文化品牌,从文化资本和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的跨越和转变,实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3]121-141之前景,应当是当前地域武术发展中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也是中国武术可持续发展不得不为的重大课题。

1 峨眉武术文化品牌的构建与应用

峨眉武术以中国四川峨眉山为发祥地而形成的地域文化形态,在明代,已经初步形成体系。明代唐顺之的《峨嵋道人拳歌》,曾描述过峨眉派拳术的技艺,更有“峨眉拳术天下奇”之赞誉。峨眉枪,也一度声名鹊起,吴殳曾言:“峨眉枪法,既精既极”,后人甚至将峨眉枪、少林棍、日本刀并称为明代武术三大绝技,由此可见,峨眉武术扬名已久,并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基础。

近年来,在党和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峨眉武术取得一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武术文化品牌。无论是世人耳熟能详的“峨眉派”还是历史上声名鹊起的“峨眉枪”,无论是流传中的“白猿祖师”还是“五花八叶扶”之说,尽管存有一定的争议,但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峨眉武术业已成为四川武术的“代言人”,凝聚、形成了一定的价值品牌。这无疑是当代峨眉武术在未来发展中获得市场资源优先分配权的强大武器,是峨眉武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而毫无疑问,具有更大影响力、渗透力和竞争力的“峨眉武术品牌建设”,将成为峨眉武术持续发展和享有强劲竞争力的有效载体。

1.1 建立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平台的“峨眉武术”品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宝库,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4],体现着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的精神。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峨眉武术的相关部门尤为重视峨眉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2005年列为峨眉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成功申报并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峨眉武术作为四川省唯一一个传统体育、游戏与杂技类项目被收录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因此,作为我国优秀的地域武术文化形态、活态历史的峨眉武术,它不是单一、静止的。峨眉武术作为巴蜀地域内的重要的武术内容和“文化名片”,无论是过去的巴蜀武术文化还是当今的峨眉武术文化,本质上都是巴蜀地域文化风格特征和人文精神的典型代表[5]。峨眉武术品牌建设与打造,应当首先建立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平台的“传统武术”品牌。一方面,峨眉武术作为鲜活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入选,标志着国家层面对峨眉武术的重视,这为峨眉武术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峨眉武术也会因此获得更多的关注,形成峨眉武术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决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而相反,这一称号也将对峨眉武术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深思熟虑,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和要求来保护和传承峨眉武术,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和“社会参与、长远规划、点面结合、讲究实效”的原则,切实遵守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则,严格规定操作程序以确保有价值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最有效的保护[6],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核心,促进峨眉武术的规范化发展。

而针对于此,2011年6月1日我国出台了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明确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的义务。正所谓,“价值是生活的命根,没有价值,我们便不复生活”[7]。由此可见,峨眉武术本真的价值就在于多元化,其被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机遇,同时也是峨眉武术必须应对的挑战,基于此,峨眉武术应当逐步建立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平台的“传统武术”品牌,并形成两者的互动,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和要求来保护和传承峨眉武术,形成科学、规范的峨眉武术保护体系和传承体系,打造过硬的峨眉武术品牌质量,同时联同其广泛的知名度,势必将成为峨眉武术品牌建设的必由之路。

此外,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峨眉武术作为巴蜀文化的重要内容,势必受到四川省传统文化发展的巨大影响。而众所周知,四川省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大省,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十分丰富。不但拥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风格独特的民族风情,而且还拥有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等。也许正是基于拥有这样的民族传统文化土壤,2009年“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永久落户成都,并于2011年在成都建成“非遗国家公园”,成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 “非遗之都”。而更重要的是:成都国际非遗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与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艺术节和吴桥国际杂技节并列的四大国家级、国际性的重大文化节会,是目前全球唯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节日,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我国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一个大型文化盛会。由此可见,非遗节的落地和进一步打造在成为四川又一张亮丽的城市文化名片的同时,也势必为峨眉武术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因此,发祥于峨眉山的峨眉武术,毫无疑问的拥有“近水楼台”的区位优势,可谓“天时地利”,而如何充分运用近在咫尺的“成都国际非遗节”和“非遗国家公园”,加大宣传和推广峨眉武术,是峨眉武术品牌建设的难得机遇。因此,峨眉武术的品牌建设,应当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平台,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也势必为峨眉武术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2 建立自然景观与峨眉武术文化景观相得益彰的“特色旅游”品牌

地理学中的景观一般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两大类。自然景观指未受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综合体[8]。文化景观则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合,为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了自己所创造的景观,包括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等。

峨眉武术作为四川盆地西南部的一大文化特色,不仅拥有“秀甲天下”的自然景观,更拥有历史绵长的文化景观。它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和“佛教第一名山”闻名世界,形成了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的特征。正如少林功夫之于嵩山,武当功夫之于武当,已经根深蒂固并形成共识[9]。尤其是其中蕴涵的历史与民族文化更是无法复制与再生,峨眉武术集聚了佛道两家武术、文化之精华而自成体系,是我国优秀的地域武术文化形态。这无疑将峨眉武术提升到国家层面,逐渐发展成为“特色旅游”品牌。众所周知,在四川旅游业的发展大局中,峨眉武术的特色与优势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逐渐展现。当前峨眉山被列入了四川重点规划建设的5大旅游区,并力图将峨眉山建设成为“中国第一山”,在保护和利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基础上,发挥名山、名文化的优势,铸造峨眉武术品牌,在促进文化、自然生态旅游发展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峨眉武术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品牌建设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峨眉武术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武术文化杰出的代表。峨眉武术产生、发展于峨眉,是武术在峨眉山地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峨眉武术文化与峨眉山地区旅游的互动与融合将为峨眉武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建立自然景观与峨眉武术文化景观相得益彰的“特色旅游”品牌,将是峨眉武术品牌建设的有效途径。据悉,峨眉山市在2015年“文化遗产保护和武术发展工作”中已经进一步明确加强峨眉武术的品牌建设,并提出:建设好武术文化风情小镇、武术文化公园、武术博物馆等,可见,建立自然景观与峨眉武术文化景观交互发展的大幕已经开启。这无疑将为峨眉武术的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1.3 建立致力于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峨眉武术休闲、健身、养生”品牌

历史已经证实,文化兴起与衰亡的交替更迭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得以长存的首要条件就是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能够做出自己特有的贡献而有益于其他文化。在当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和渗透,传统武术的价值功能已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并已具备了多重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功效,如武术健身、武术表演、武术竞赛等等,尽管武术的发展有它相对的自主性,但它同时与诸多关联因素发生交互性的影响,如:社会发展因素、文化变迁因素等。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在现代社会当中,武术日益成为一个既与其他社会系统相互依存,又具有自身结构特点的实践空间。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基于社会实践理论曾对体育的实践空间有过精辟的论述,指出:体育实践空间是与作为一种表达方式的社会空间密切相关,是被嵌入到一个自我构造和以系统形式自我组成的实践的、消费的世界之中(Bourdieu,1988)[10]。当前,传统武术的价值取向也正悄无声息地发展着,是否能够融入和介入到人类的主流价值取向中,是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在21世纪的今天,传统武术的主体价值取向逐渐在武术休闲、武术健身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生成了传统武术实践空间的社会场域,促成了传统武术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而众所周知,奠基于神仙文化的峨眉武术,从发轫之初就非常注重內修和外练的统一融合,它有着中国道、佛合一、宗法自然、拳禅并用的说法,注重天人合一,物我相融,讲究通过修练获得健康长寿,致使峨眉武术还在孕育期就具备了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刚柔相济的武学特征。“拳起于易,理成于医”[11],峨眉武术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武术与养生文化结合的文化体系。如,目前我们所熟知的“峨眉十二桩” 就极具代表性,它是从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观点出发,在中医、经络理论的基础上,依据人体气脉运行和生理变化规律而创立的优秀功法。它吸收了医、道两家导引、吐纳的特长和佛家禅修的优点,将气功、武术、医药、禅修、道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在历史的长河中,峨眉武术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汲取了道教思想的精华,又兼道教养生和灵动的功夫,逐渐形成了刚柔相济的风格和动静相融的练功法。这种练功法与各种拳术、气功、器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峨眉武术养生特色文化。

此外,峨眉山素有“峨眉天下秀”的美誉,全山植被覆盖率达87%左右,这里具备溪水长流、花香鸟语、气候温和等有利条件,全年负离子平均每平方厘米达1.8万个,属于“全球优秀生态景区”。在汉代文士刘向、晋代著名养生家葛洪的文章中,俱称峨眉山为仙山,可见峨眉山是历代隐士、方士和具有仙道思想的文人墨客修持习静、追踪访胜、调养身心的理想胜地。近年来,休闲已经成为四川城市发展的主体定位,无论从四川自身资源、经济发展和文化氛围,还是整体城市的发展风貌、服务设施,都为休闲形象的塑造形成强大的支撑。同时,目前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群众性体育事业是其重要内容,峨眉武术在当前我国建设体育强国宏观背景下,发挥其休闲健身作用,融入全民健身,可谓峨眉武术发展的天时、地利。因此,建立致力于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峨眉武术休闲、健身、养生”品牌,对峨眉武术而言,是众望所归。

1.4 建立具有浓郁巴蜀特色的“峨眉地域武术文化”品牌

地域文化的形成与特定地区的历史背景、人文环境、民俗民风等传统是分不开的,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在特定地域下的历史背景、人文环境、民俗民风等相互作用下形成这一地域文化的独有特色。具有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产生于这一地域的任何文化形态同时反应出这一地域的特有文化特质与精神内涵。“由于在地域、历史、民族、传统等存在多方面差异,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各个区域的文化表现出迥然相异的形态。而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区域的文化,其身上都浓缩了它们母体文化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实质,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12]

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不同地域的发展过程中与当地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为统一的整体地域文化形态。峨眉武术即是形成于我国西南地区这一特定地域范围内的各种武术的统称。必然体现着这一地域的文化特征与精神内涵。峨眉武术在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自然与峨眉山及其周围地区的历史背景难以分开,其地域文化的特征对于峨眉武术发展的影响渗透于峨眉武术套路、功法、实战等各个方面。“不同地区体育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的极大约束”[13],峨眉武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样也必然体现着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无论其产生的历史渊源是如传说中是由春秋战国时期司徒玄空的“峨眉通臂拳”逐渐发展演绎而来,还是宋代德源和尚的“峨眉武术”;是历史移民、其他拳术对峨眉武术的影响,还是尚有争议的“五花八叶扶”之说,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峨眉武术业已成为广泛流传于整个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武术的总称,形成为一种地域武术文化形态,具有显著的巴蜀地域文化特色。因此,如何建立具有浓郁巴蜀特色的“峨眉地域武术”文化品牌,是峨眉武术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发展思路具体有两个方面:

第一,梳理峨眉武术的经典套路,以点带面,彰显峨眉武术的技术特色与拳种特色。实际上,“文化区域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14],在漫长的发展中,峨眉山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环境、包容的地域情怀引来了大批的文人隐士和武侠豪杰,这对峨眉地区武术体系的丰富和技术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峨眉武术的武学体系内容繁多、形式多样,广传于民间的“峨眉拳”“峨眉扣手”“峨眉散手”“峨眉器械”以及融合养生术与导引术而形成的独特的“峨眉练功法”,都是具有显著峨眉文化底蕴的地域性武术功法。

峨眉武术技术体系相当庞杂,要想众多的拳种套路“齐头并进”发展,显然力不从心。因此,尽快梳理形成相对经典的峨眉武术经典套路,以点带面,形成合力,再进行普及、推广、传承,方能使峨眉武术的“技术特色”为更多的人所熟知和习练。这对于地域武术文化品牌的建立与推广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二,加大峨眉武术与当地学校武术的融汇与贯通,形成学校体育的“校本特色”。学校作为武术教育的重要实践空间,在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峨眉武术可借助于本地区的学校资源,既普及、推广了峨眉武术,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当地学校体育的“校本特色”,可谓双赢之举。更重要的是,学校资源,尤其是体育院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可为区域性传统武术的发展,提升更高的发展空间,培养更多的专业后备人才,如:上海体育学院之华拳、北京体育大学之查拳,而位于西南区域的成都体育学院在峨眉武术的发展战略中,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着实值得我们去思考。

当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所具有的塑造“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认识自我、体悟生命及其独特的健身功效的内在特质赋予了它教育、文化和科学的三重使命[15]。在价值文化和文化价值研究中,德国哲学人类学家马克斯·舍勒和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关于人类学的两项成果值得特别关注。鲁思·本尼迪认为,文化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模式,就因为文化有它的主旋律,即民族精神[16]。因此,特色鲜明的峨眉武术能够为本地区学校校本体育课程的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发挥武术独具特色的教育功能,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同时,学校也可以为峨眉武术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舞台,为峨眉武术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实践场域。

1.5 建立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峨眉武术产业”品牌

区域文化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软实力,这在当今社会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共识。而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如果一个地区具有较高声誉,不仅会吸引更多战略投资者的注意力和更多资本的流入,而且会提升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文化品位。武术产业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产业价值,从以套路和散打为体系的武术职业化赛事,到以太极拳为主导的健康产业;从曾经名声大噪的“少林寺”功夫热到今天“功夫熊猫”“一代宗师”等以武术元素为创意的影视作品涌现;从依托少林寺形成的武术旅游到武当内家拳的问道之旅;从李连杰、马云主导下的“太极禅”会馆到春晚作品中“行云流水”“江山如画”等创意武术的展现,无不独具特色。武术的健身功能、观赏功能、修身功能进一步转化为经济功能,其产业价值日渐凸显。今天,在国家战略的整体框架下,武术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政策红利与消费升级下的蓝海。

显然,建立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峨眉武术产业”品牌,对峨眉武术产业的形成和壮大地区声誉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峨眉武术作为一种特色文化资源,和其他发展要素一起,塑造特色武术产业。峨眉地域武术文化资源也可转化为文化资本,形成地方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休闲健身产业等,并以其关联带动作用,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充分发挥峨眉武术的文化价值。

近年来,峨眉山市在挖掘抢救峨眉武术的同时,也积极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广泛开展活动,大力弘扬峨眉武术。先后举办了“少林、武当、峨眉”三大武术精英赛、 “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等重大活动,同时,峨眉山市“十二五”期间,明确表明,要大力发展武术文化产业。规划指出:未来5年,将高举武术文化大旗,全力打造峨眉武术品牌,具体内容包括: “一校一节一基地”。建立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峨眉武术产业”品牌,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认可,也将成为峨眉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 结论

武术现代转化及其价值实现是“中国梦”实现过程中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武术“符号文化”[17]的现代价值,是特色地域武术不容推卸的责任。地域武术文化品牌的构建,应当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在“离土时代”下,一方面要保护地域武术品牌的生存土壤,体现乡土特性,更要创新技术和文化的传播路径[19]。因此,促进地域武术文化享有更为广泛

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是首要问题;其二是,如何梳理地域武术文化的脉络体系,使其具备武术文化品牌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应当因地制宜,根据区域文化特点,把独特的地域武术文化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进一步促进地域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地域武术文化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门派之争”“脉络不清”“科学化程度不高”等,所以应当实事求是,厘清传说、小说与历史、现实地域武术文化之间的观念差距,科学、客观、公正地看待传统武术文化的历史脉络和价值功效,阐释现实和传说之间的关联性和独立性,并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维护、建设地域性武术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梁启超,王云.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M]//饮冰室文集(第41册),上海:大道书店,1936:50.

[2]郭志禹,郭守靖.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策略构想[J].体育科学,2006(10).

[3]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4]王文章.非武术文化遗产[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

[5]赵斌,代凌江.峨眉武术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路径 [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4):43.

[6]马冬梅,江芸,朱明勇.基于GIS的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研究[J].体育科学,2015,35(6):23.

[7]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韩水法,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6.

[8]廖嵘.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D].上海:同济大学,2006.

[9]张小林.峨眉武术文化资源开发与产业化运作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83.

[10]陆小聪,曹祖耀,陈静.体育实践空间的社会学研究——理论假设与中国的经验分析[J].体育科学,2010(8):3-1.

[11]刘俊骧.武术文化与修身[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25,40.

[12]任玉梅.绥化市体育发展局限与地域特色刍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

[13]史兵.体育地理学理论体系构建研究[J].体育科学,2007(8):12.

[14]韩渊丰,张治勋,赵汝植.区域地理理论与方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5]邱丕相,杨建营.当代武术的三重使命[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4):1-5.

[16]鲁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25.

[17]韩政,王岗.近代以来中国武术从“草根文化”到“符号文化”的变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6):50.

[18]薛立强,王岗,黎桂华.从“乡土”到“离土”:传统武术发展的社会文化阐释[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4):61-62.

猜你喜欢
峨眉武术文化遗产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我爱传统文化
Task 3
你就是那个峨眉老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Tough Nut to Crack
峨眉上翠氛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贵州最大的峨眉含笑树现身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