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接班本·拉登?

2016-07-28 12:11
南方周末 2016-07-28
关键词:哈姆拉登极端分子

本·拉登死后,“基地”策划了多次袭击,在缺乏“代言人”的情况下宣传效果一般。现在,它需要一个新的代言人,深受本·拉登宠爱且多次在恐怖宣传片中露面的哈姆扎·本·拉登是不二人选。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吴忠超

近日,法国和德国屡屡遭遇恐怖袭击。几乎与此同时,一个中东青年成为全球反恐机构的关注焦点——他就是“基地”组织创始人乌萨马·本·拉登的儿子哈姆扎·本·拉登。这个被称为“恐怖王子”的年轻人在视频中呼吁,极端分子要“团结一致”、“消灭以色列”、“解放巴勒斯坦”。

2011年5月,美军猎杀本·拉登后,一度传闻哈姆扎也被击毙,后来证实被击毙的并不是哈姆扎本人。这个25岁的年轻人突然再次现身,多国反恐机构推测“基地”有意将其栽培为继承人。

近年来,外界普遍认为“基地”发展陷入低谷,尤其在伊拉克“基地”组织另立门户改名IS后,一些原本忠于“基地”的极端主义团体,纷纷转投IS麾下。

哈姆扎·本·拉登是谁?

哈姆扎·本·拉登生于1991年,系本·拉登的第4子。本·拉登共有3名妻子,子女数量多达20名以上。美军海豹突击队攻入本·拉登最后藏身的住宅时,俘虏了其两名妻子和6名子女,当时哈姆扎并不在其中。

哈姆扎在14岁时离开本·拉登返回中东,他的童年岁月一直是在阿富汗“基地”营地中度过的。早在2001年,哈姆扎就曾出现在“基地”的宣传视频中。视频中,他对着镜头说:“我警告美国人,如果你们继续追捕我的父亲,将面临严重的后果”。在另一段视频中,看上去年纪只有八九岁的少年头戴与父亲一样的酋长头巾,刻意穿着父亲同款的M65四色丛林迷彩夹克和羊皮坎肩,手持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呼吁极端分子摧毁美国、英国、法国和丹麦。2005年,一首名为《摧毁美国》的“基地”宣传诗歌在网络中疯传,正是由这个“恐怖王子”用稚嫩的童声朗诵而成。哈姆扎是本·拉登颇为宠爱的一个儿子,甚至打算培养他成为下一代恐怖分子领袖。

然而,哈姆扎离开本·拉登之后到底去了哪里,外界对此知之甚少。以色列反恐情报机构“辛贝特”告诉笔者:“哈姆扎离开阿富汗之后,回到了中东地区,被伊朗情报机构抓获并且秘密关押了好几年。” 2015年,美国政府公布了在本·拉登住所缴获的秘密信件,其中就包括哈姆扎2007年写给父亲的信。当时,16岁的他正被伊朗政府秘密囚禁。至于伊朗何时将其释放,至今仍然是个谜。

此前曾有传闻称,巴基斯坦前总理贝·布托被刺事件的幕后主谋就是哈姆扎。曾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反恐部门任职的特工克拉克(化名)则对笔者说:“贝·布托被刺背后的确有‘基地的影子,但是当时哈姆扎只有17岁且正在伊朗坐牢,这是‘基地为了塑造‘恐怖王子形象而编造的故事”。

IS对“基地”实施反恐行动

本·拉登后的“基地”恐怖活动依旧频繁,丝毫没有逐渐减弱的迹象,势力更已经扩张到利比亚、叙利亚,并在欧洲重整地下恐怖网络。“基地”首领扎瓦希里指挥“基地”成员持续攻击联合国、美国的目标。

2016年5月31日,驻马里的联合国维和部队遭汽车炸弹袭击,造成1名中国维和士兵当场牺牲,另有4名中国维和部队官兵受伤。这是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最严重的伤亡事件。随后,“基地”北非分支“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宣布对此负责。“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原名为“萨拉夫宣教与战斗组织”,此前为阿尔及利亚的恐怖组织,2006年该组织与“基地”结盟。

2015年1月,法国巴黎《查理周刊》袭击案发生后,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承认是幕后主谋。法国情报机构随后发现,袭击《查理周刊》的恐怖分子2012年就开始接受“基地”的资金。2012年,美国驻利比亚班加西领馆遇袭,美国大使史蒂文斯不幸遇难,也是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所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班加西袭击发生后,“基地”首领扎瓦希里公开露面,号召追随者攻击利比亚境内的美国目标。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基地”的风头确实被IS组织盖过。2013年,原本忠于“基地”的IS组织宣布另立门户,随后发展迅猛。IS不仅以残忍好杀的极端形象臭名昭著,更有大量中东、中亚和非洲地区的极端组织投靠。联合国在2016年2月5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共有34个极端组织宣誓效忠IS,其中包括曾效忠于“基地”、塔利班的部分团体。巴基斯坦塔利班去年宣布效忠IS;尼日利亚臭名昭著的“博科圣地”组织,2009年成立时与“基地”来往频繁,却在2014年宣誓效忠IS。

如今,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交界的地区,“基地”、塔利班和IS的分支机构甚至兵戎相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所研究员殷罡告诉笔者:“‘基地、塔利班和IS已经开始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抢地盘。”

如果仅仅是部分分支机构背叛,对“基地”并不构成威胁。关键问题在于,“基地”全球极端组织老大的地位已经被IS取代。克拉克告诉笔者:“现在,中东和非洲的极端组织即便未宣誓效忠IS,也会观望骑墙。他们觉得IS比‘基地更有号召力”。没人能否认本·拉登被击毙后‘基地的号召力严重下滑,IS首领巴格达迪神秘且残酷,现已被全球极端分子视为新领袖。

2015年11月,一名自杀式炸弹袭击者炸死了IS武装组织“耶尔穆克烈士旅”6名领导人,包括臭名昭著的阿布·阿里·巴里迪。巴里迪绰号“大叔”,是IS组织中最狡猾、残忍的军事指挥官之一。他的死被视为对IS组织的重创。爆炸发生后不久,“基地”叙利亚分支宣布对袭击负责。为了应对“基地”的自杀式袭击,IS在其控制区域内发动“反恐”行动,希望肃清隐藏的“基地”成员。双方的争斗就从口水战变成了血腥残忍的杀戮。

“基地”需要 新代言人

“尽管IS最近风头正盛,我还是认为‘基地存活的时间会更长。”殷罡告诉笔者。殷罡认为,“基地”的组织模式特点是追求意识形态的传播,并不追求领土控制,这种模式让“基地”更难以被歼灭。但是,近年来,这种模式受到IS组织的挑战。

克拉克告诉笔者:“在极端分子的世界中,形象远比能力重要。例如,本·拉登以反西方斗士的形象出现,其外貌具有符号化,通过宣传配合恐怖活动成为全世界极端分子的领袖。现在,‘基地和IS之间的斗争主要在争夺谁是极端分子的领导者”。

现任“基地”领导人艾曼·扎瓦希里,是一手打造本·拉登形象的幕后功臣。自1993年开始发动恐怖袭击,本·拉登在1995年发表了《反对美国占领两河流域圣地的圣战宣言》,以宣扬自己的主张。1996年,他又发表了一份类似内容的《新圣战宣言》。然而,这两份宣言内容基本石沉大海,并未被公众所熟知,甚至他在沙特、索马里等地发动的攻击,也很少被报道。之所以未曾轰动世界,宣言的措辞艰涩、逻辑混乱、内容冗长是主要原因。两份声明打印出来长达四十多页纸,除了反恐情报机构,没人愿意认真阅读。

1998年,扎瓦希里加盟“基地”后,对本·拉登的宣传手法嗤之以鼻,要求他发布声明必须言简意赅且具有煽动性。1998年,在扎瓦希里的策划下,本·拉登以“基地”领导人的名义,向全球发布了圣战指令,把所有诉求和措辞浓缩为“杀死美国人和犹太人”。不久,“基地”发动了对肯尼亚美国大使馆的汽车炸弹袭击,共造成二百多人死亡,震惊全球。以色列反恐情报机构“辛贝特”前特工阿米泰(化名)告诉笔者:“在本·拉登生前,扎瓦希里名义上是‘基地的二号人物,实际上他的权力比本·拉登还大。尤其在本·拉登隐居巴基斯坦后,扎瓦希里成了‘基地真正的操盘者。没有他,‘基地也发展不到现在的规模”。

扎瓦希里的战略眼光和恐怖活动运作能力无人能及,然而本·拉登死后“基地”一直缺乏具有号召力的新领袖,这是因为扎瓦希里习惯于隐身幕后操盘。克拉克认为,全球极端分子领袖并不仅仅是虚名,“这意味着号召力和筹款能力,因为各地的恐怖组织愿意借助恐怖领袖的名头扩张地盘。扎卡维当时愿意效忠‘基地成立伊拉克‘基地(IS组织前身),企图通过本·拉登的威望扩张自己在伊拉克的影响力。如果本·拉登没死,IS可能仍旧以‘基地的名义继续活动。在极端分子的世界,威望比金钱和武器还重要”!

本·拉登死后,“基地”策划了多次袭击,在缺乏“代言人”的情况下宣传效果一般。现在,它需要一个新的代言人,哈姆扎·本·拉登是不二人选。哈姆扎自幼深受本·拉登宠爱,曾以少年“圣战者”形象出现在“基地”宣传片中。克拉克认为:“代言人要被塑造成传奇才能有人追随和崇拜,自幼参与恐怖活动的哈姆扎·本·拉登本来就是个传奇!”

阿米泰告诉笔者:“阿拉伯传统中的血亲复仇是被鼓励的,如果一个酋长被敌人杀死,他的儿子有权要求所有宗族部落成员协助复仇,部落成员必须尽力帮助。这是阿拉伯的传统”。

哈姆扎在近日发布的宣传片中,这个年轻人以反美反犹太为核心口号,并且强调“团结”。克拉克认为“基地”新代言人能否成功,还视乎哈姆扎能否拥有自己的恐怖代表作:“本·拉登策划了索马里、肯尼亚和也门的袭击,直到‘9·11之后才奠定全球恐怖分子领袖的形象。哈姆扎要奠定自己的江湖地位,也需要有自己的‘战绩。现在他的形象只是本·拉登的儿子,和‘基地组织希望他成为的‘恐怖王储相差甚远。”

殷罡认为,“基地”要想复制“9·11”,为哈姆扎树立威信已经非常困难,“‘基地被严密监控起来,在美国本土发动大规模的恐怖袭击非常困难,尤其是像‘9·11这样的攻击,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于“基地”是否会走下坡路的问题,殷罡非常谨慎。他告诉笔者,西方的“政治正确”原则客观帮助了极端主义思想传播,如果不改变,极端主义无法被消灭。克拉克则对未来趋势表示悲观:“无论‘基地和IS如何斗争,他们争夺的只是恐怖世界的领导地位。无论谁成为恐怖世界的老大,都必须持续发动恐怖袭击制造死亡,所以谁是领导并没有什么区别。”

猜你喜欢
哈姆拉登极端分子
美国悬赏百万追踪拉登之子
进步与退步
谁动了巧克力饼
美特种兵进也门搜拉登
拉登攻击奥巴马中东行
“如果你知道我现在在哪儿,请立即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