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丘陵山地地区农村土地流转障碍因素浅析

2016-07-30 07:00姜蕾姚睿倪璇于天刘慧
西部资源 2016年1期
关键词:障碍因素皖南土地流转

姜蕾 姚睿 倪璇 于天 刘慧

摘要:本文为了揭示皖南丘陵山地地区农村土地流转障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对比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农村土地流转障碍因素研究。障碍因素主要包括:(1)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资金投入不足。(2)流转期限过短。(3)人均耕地面积少,流转协调难度大。(4)流转市场发育不健全。(5)流入方规模经营能力不足等。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土地生产力变化双向补偿机制、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这四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农村土地;土地流转;障碍因素;皖南

1.引言

现阶段,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以下三个特点:(1)流转规模扩大,流转速度加快,但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2)流转地域扩张较为明显,各地域发展不均衡;(3)流转形式朝多样化方向发展。

叶剑平(2006)等研究表明:中国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成熟度较高,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从农村土地流转规模来看,截至2010年,中国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土地流转面积分别占承包耕地面积的16.47%、17.10%、13.69%和11.50%。从农村土地流转形式来看,四个地区的土地流转形式仍以转包为主,但其比重逐年下降,流转形式朝多样化发展,包括转让、互换、租赁、入股、代耕及其它等。从农村土地流转行为的规范性来看,中国东部地区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比例最高,达到62.26%,中部地区最低,为46.20%。但从整体上看,中国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近年农村土地流转中签订合同比例都有所上升。

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皖南丘陵山地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存在一系列障碍因素,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流转期限过短;人均耕地面积少,流转协调难度大;流转市场发育不健全;流入方规模经营能力不足等。通过对这些障碍因素进行分析,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进皖南丘陵山地地区的农村土地流转提供借鉴。

2.研究区概况

皖南丘陵山地地区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面积约3.65万km2,人口约997万(2014年),包括芜湖、马鞍山、铜陵、宣城、池州、黄山市六市,耕地总面积为92.46万hm2,占安徽省耕地总面积的15.73%。皖南地区经济发展较不均衡,各市三大产业所占比重也有所不同。沿江的马鞍山、芜湖和铜陵市经济发展情况较好,二、三产业比重较大;而池州、宣城和黄山市则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它们在旅游业方面具有较大发展优势。

研究区池州市位于皖南丘陵山地地区西部,为典型的丘陵地区。而青阳县地处池州市东北部,地势南高北低,中部为丘陵,北部多平原,土地总面积11.81万hm2。其中面积耕地1.77万hm2,占池州市耕地总面积的15.03%,并且耕地破碎化程度高且分布较分散。

截止到2015年6月底,青阳县承包土地流转面积约4800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3%。其中,流转规模在6.67hm2。以上的种植大户231个,66.67hm2以上的种植大户13个。土地流转形式包括转包、转让、互换、租赁、人股、代耕及其它等。其中,转包比例占34.72%、转让占0.41%、租赁占49.52%、互换占2.21%、入股占2.49%、代耕及其它占10.65%。由此可见,转包和租赁是青阳县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农村土地流转的实现主要以流入方主动联系流出方、双方之间达成口头协议为主,而在政府建立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上进行流转的较少。

3.障碍因素分析

3.1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资金投入不足

青阳县当地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而规模经营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开展土地整理工程和建设相应的农田水利设施。2015年青阳县政府在丁桥镇部分地区开展了土地整理工程项目,投资约800万元,面积约666.67hm2,平均每公顷投资1.20万元。满子庄园家庭农场位于政府土地整理工程项目区内,其土地流转面积约96.87hm2,农场主没有花费额外的资金进行土地整理。而皖丰家庭农场则位于该项目区外,其土地流转面积约16.38hm2,农场主自费30万元资金进行土地整理,平均每公顷投资1.83万元,且项目区外其他家庭农场土地流转规模与其相近,大多数在20hm2以下。由此可见,政府投入资金进行土地整理项目区域内的经营规模远大于项目区外的经营规模。同时,青阳县还存在由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完善,而放弃继续土地流转的现象。

3.2土地流转期限过短

青阳县农村土地流出方倾向于短期流转与流入方倾向于长期流转的矛盾是调研中发现的最主要的障碍因素。调研发现,青阳县农村土地流转期限以5年为主,个别户甚至短至3年。流出方倾向于短期流转,一是农民根深蒂固的恋地情结;二是土地对于农民无法代替的社保作用;三是农民对流转价格的上涨具有期待。相反,流出方则更倾向于长期流转,因为农业经营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3~5年的流转期限不足以收回前期投入。因此,流入方只有在流转期限足够长的前提下才更有土地流转的意愿。

目前,这种短期3年~5年的农粗土地流转期限增加了流入方后期土地经营及投入的风险,导致流入方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土地整理等追加投资存在顾虑,使得农村土地经营能力和效益得不到有效地提高,阻碍农村土地流转规模扩大。

3.3人均耕地面积少,流转协调难度大

现阶段,青阳县耕地面积约1.77万hm2,人口约24.90万(2013年常住人口),人均耕地面积0.07hm2(1.07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0.10hm2(1.52亩)。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流出方众多、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尚未建成,造成不同流出方之间价格诉求难以达成一致,使流入方沟通协调难度大,一是导致土地流转成本的增加,二是导致土地流转交易失败。由于土地流转交易失败导致流转田块的不完整,而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对田块集中连片程度的要求高,田块不完整势必影响流入方机械化水平及规模化水平的提升。这种障碍还会使流入方在土地流转协商中处于劣势地位,加大了土地经营的成本。

3.4土地流转市场发育不健全

青阳县土地流转市场发育不健全,虽然已完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并初步建立了县级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以用于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指导与服务。在调研中发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并未发放到人,流转服务平台并没有实际投入运营。

现阶段的农村土地流转仍以流转双方达成口头协议的形式为主,缺乏实际的法律依据,不仅不利于保障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增加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时间成本,从而阻碍了土地流转。

3.5流入方规模经营能力不足

现阶段,青阳县存在流入方资金、技术、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造成单位农业生产力的生产经营潜力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

调研发现,2014年青阳县投入约370万元资金进行农业机械补贴,补贴机具l,139台(套),受益农户498户,带动农民投入资金862万元,以提高全县农机装备水平,但仍存在着部分流入方因资金不足及农机费用昂贵等而放弃土地流转的问题。同时,当地投入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约57万元,以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只有学历较高的农民或流转大户才能够优先学习先进技术,并有效地掌握其技术内涵,将其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流转收益。

此外,调研中还发现流入方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多为初高中学历,制约了其经营管理能力,从而难以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不利于有效地提高土地经营规模,并发挥农业生产潜力。

4.建议

结合研究区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其障碍因素,笔者试图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以促进当地土地流转合理规范、平稳有序的进行。

(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弱化土地的社保功能,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接轨,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提高其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土地流转的推行与土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2)建立土地生产力变化双向补偿机制,合理规避流入方增加土地投资的风险,并降低流出方对流转价格的期待,促进流转的效率和规模的扩大。(3)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一是健全完善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清晰地反应土地市场的供求规律,推动土地市场平稳有序运行;二是健全土地流转交易组织,减少流转过程中频繁出现的不符合政策及市场规律的问题;三是健全土地流转交易中介服务体系,扩大流转双方的信息辐射面,保证信息畅通,减少协调成本,从而提高流转的效率、程度和规模。(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减轻流入方负担,有利于扩大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同时,提供适当的技术、教育支持,提高流入方的文化素质,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以提高粮食产量,使其从流转中获益。

5.小结

农村土地流转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不仅能够有效地防止土地撂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从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皖南丘陵山地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障碍因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流转期限过短、人均耕地面积少、流转协调难度大、流转市场发育不健全、流入方规模经营能力不足等五个方面。正确认识并分析这些障碍因素,并积极采取适当的解决措施,有利于推动皖南丘陵山地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推行。

猜你喜欢
障碍因素皖南土地流转
低频脉冲电治疗在妇科快速康复护理临床应用的障碍因素分析
《皖南的秋天》《余晖》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皖南印象》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对农民土地权益影响问题分析
商用建筑项目运营维护阶段成本管理障碍因素分析
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
我国工程咨询“走出去”障碍因素研究
项英在皖南和皖南事变中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