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花甸坝历史、现状与前景展望研究

2016-07-30 08:12张锦锦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喜洲药材

张锦锦

花甸坝历史悠久,是药材基地,药材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的搜集,阐述目前花甸坝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开发方式可以为花甸坝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一些依据。

一、花甸坝概况

花甸坝处于大理市喜洲镇境内,在苍山云弄、沧浪两峰之间,与洱源县邓川镇、凤羽镇和漾濞县漾江镇接壤。海拔2900米,总面积5997公顷。由大花甸坝、小花甸坝、鸡茨坝、二台坡及周围环山组成,属于苍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坝区和缓冲区范围,是滇西地区主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天然高山牧场。花甸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适合多种药材生长。

二、花甸坝往事

杨跃来(白族,1952年生),8岁来到花甸坝。他说:“1952年2月喜洲区有9个高级社,组织青年开荒队808人去花甸坝开荒。在1958年5月大理州批准成立地方国营大理县花甸农场,属于大理州农垦局管理,当时职工1000人,2个月之后,职工达到了3800多人。开发大花甸和二台坡6138亩。1963年地方国营大理县花甸农场更名为地方国营大理县花甸药材场,1982年他负责花甸坝牲畜的疾病预防。1994年花甸坝药材场划归喜洲镇管理,近年来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帮助下,花甸坝开始种植山嵛菜和郁金香,山嵛菜种植面积达到140多亩,据调查花甸坝药材场2005年的在册人数为165人,职工31人。1989年上级拨3万元建设费,花甸坝48平方公里,72000亩,因花甸坝人守土有功,上级拨给花甸坝15万元。1999年大理州拨了25万元,次年建了场部卫生间、沐浴室和党员活动室。2003年省经贸委等投入32万元,建了喜洲附子加工厂。

董青医生1942年出生,在花甸坝从医40多年主治风湿,他说现在花甸坝的药材很多。常见病有胃病、风湿。感冒、外伤,接生、骨科、内科、外科病也难不倒他会治,1968年保送到六十医院,1972年返回,1973年到下关市医院去从事中医治疗2年。白族医药文化以其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浓厚的地方特色长期流传于民间,又与中华深奥的医药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医药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过渡形态,具有很高的研究、传承价值。董医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医者仁心,目前他开了诊所,对贫苦的人民进行免费的医治。擅长治疗风湿的他,用自己采集的野生药材来泡酒,对治疗一些疾病很有效。董医生也懂得自然界阴阳与人体用药三者之间的关系,白族医家很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病人的方法,从而使人体的气血充足。花甸坝药材资源的丰富是毋庸置疑的,但生态的脆弱性又让我们对花甸坝药材资源开发时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不能盲目的进行开发。

三、花甸坝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一)存在问题及应对对策

1、花甸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海拔较高,属高寒坝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首先,花甸坝的场部空间比较小,只能接待50-60人。随着花甸坝生态旅游市场的开拓,旅游人数也会越来越多,接待能力应提高。1972年建起第一座电站,改变了农场职工照明用电问题,同时电视走入了花甸坝人的生活,文化生活丰富了。但12kw的电机供电用电需求,枯水季只能发电个3h;其次,中药材基地建设的水平较低,花甸坝药材加工存在技术欠缺和场地不足。政府应加大对花甸坝的专项拨款,完善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成立财务的监督机制,确保资金花在刀刃上。

2、花甸坝基地药材种植分散且规模较小

因为药材种植集中在几户职工之家,每户田地有限且种植品种不同,使花甸坝药材对相关的药材企业的吸引力下降,销路存在问题。花甸坝的负责人应动员花甸坝种植药材的农户加强合作,实行规模种植,打通药材的销路。

3、花甸坝的交通不便

喜(洲)花(甸坝)公路是花甸坝与外界相连的唯一通道,但是在上世纪中期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被炸断和废弃。车辆可通行至万花溪水电站前池,从万花溪电站前池到花甸坝农场只能徒步或骑马,徒步需6h,骑马需3h,从万花溪电站前池到214国道约10千米,虽可通车但阴雨天十分危险。村民和游客都需步行,马帮虽然存在,但运输效率有限,花甸坝的药材若仅依靠马帮,成本必定增加,花甸坝农民种植药材的积极性会受挫。所以应改善花甸坝的交通。喜-花公路的修建势在必行,喜-花公路修建分为两段,其一为万花溪电站—花甸坝九转十八弯起点,这段已经建成只需修复;其二花甸坝九转十八弯起点—花甸坝药材场场部,这段需要特别的修复,否则会影响花甸坝的生态。建成后,可投入山地环保运营车,游客可选环保车、骑马和步行。

4、花甸坝的管理混乱和缺乏专业人员

花甸坝的经营现是自负盈亏模式,但花甸坝承担风险的能力是有限的,故管理需要改变,相关部门对花甸坝的投入经费有限,且责任不明,导致保护和管理花甸坝的责任落空。由于花甸药材场的地理位置特殊,是洱源、漾濞、大理三县市的交界,挖药、放牧经商及帮助职工干活的人员较多,治安事件时有发生,治安管理也要加强。另外对花甸坝的从业人员要有考核,让大家树立危机意识。政府应该在引进专业人才方面做些工作,花甸坝的相关部门也应做好保护和开发花甸坝的规划。

(二)花甸坝发展方向

1、生态旅游开发

当前人类向自然药物增加健康投资,发展生态旅游是有效路径。花甸坝因海高气温低,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可推出特色小吃和药膳火锅,花甸坝有些食物不但美味且可防病治病,新鲜的车前草和鲤鱼同煮,坚持服用,可治疗腹部水肿。在这个“鲤鱼鲜草汤”中加入甘草效果更好;花甸坝上养的土鸡和山上生长的人参同炖,“土鸡人参汤”美味滋补;花甸坝有茶树,高原茶可帮助消化,是花甸坝人的保健饮料;玛咖切片放入白酒中,可抵抗疲劳。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上,适度开发高原生态旅游业,逐步建立高山生态旅游区、高山药材观赏区等,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天然生态旅游胜地。

2、药材基地建设

花甸坝是滇西地区主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坝区在册人口以及周边居民主要从事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现种植面积约700亩。经上级科研单位的指导,花甸坝引进栽培人参、山嵛菜等,经试验总结经验,有些品种已成为花甸坝的拳头产品。1991年花甸药材场成立,种植大黄和山嵛菜等。山嵛菜产量目前虽不高,但效益好。所以要加强科研投入,依靠现代农业科技,提高药材的产量。每年上百亩的药材要收挖,上千吨中药材要运送到坝区,经过几十年实践证明,大理喜洲一带需要有自己的药材加工厂及仓库仓储晒场等设施,在喜洲镇辖区内滇藏公路边搭建的药材加工厂,只是初步解决药场职工中药材加工销售工作。在花甸坝也需要这样的药材加工厂。

3、发展养殖业

花甸坝是滇西地区主要的天然高山牧场,在畜牧业养殖方面以牦牛、马和山绵羊为主,花甸坝优质的草场资源,为牛马养殖提供了条件,动物粪便为草场提供肥料,但要控制好马牛羊与草场的比例。现在不是主要养殖马,可以考虑先期对其进行禁养。附近洱源县居民到花甸坝进行季节性放牧,每年3月开始10月离开,期间进行少量作物种植和薪材采伐以维持生计。

四、花甸坝展望

1958年建场至今多数职工子孙三代人,安心扎根农场工作,为大理市拥有这样一块广阔而肥沃的土地而勤奋工作着;喜洲花甸坝药材资源保护较好,白族医药的药材资源丰富;由于种种原因,如:交通、通讯基础设施较差等,对花甸坝的的保护和利用存在缺陷,所以解决了花甸坝现存的问题,花甸坝发展的美好蓝图才有可能实现。花甸坝的明天是美好的,但任重而道远,花甸坝在多种药材,种好药材的同时,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使广大的人民群众正真观赏到大自然的美,感受花甸坝原汁原味的品格,领略花甸坝药材宝库、植物王国、天然牧场、高山花园、旅游天地的魅力。

猜你喜欢
喜洲药材
河南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变成致富“金叶子”
药材价格企稳回落
春季种什么药材好?
药材价格表
陈毓微篇小说二题
传统村落旅游的政府主导开发模式
远处的喜洲
“祖荫下”的家族理想
喜洲白族杨氏家族文化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