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6-08-01 15:27李秋月
人间 2016年21期
关键词:仁学仁者爱人

李秋月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李秋月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孔子仁学思想作为一种道德层面的伦理体系,在我国两千多年来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论语》的《颜渊》、《阳货》及《子路》等多篇章节中,均对孔子的“仁学”思想做了具体的阐释,且其多次对“仁”的解释又不尽相同。时隔几千年,仁学思想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道德、文化、社会、伦理、实践等多方面仍具有指导价值。

孔子;仁学思想;儒家;当代价值

一、前言

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经常看到一些有关儒家思想的论述,谈到儒家思想,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孔子的仁学思想。“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时至今日,这种影响也依旧根深蒂固的存在于我们每一个的思想深处,包括“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君臣有别、长幼有序”等等。

二、孔子仁学的论述方式

“仁”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道德范畴,有着极广的涵义。“仁”本来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亲爱的关系。春秋时期的孔子进一步把“仁”作为人类社会最高的道德标准、道德原则和道德境界。孔老夫子在其创建的伦理思想结构中,以“仁”为核心,第一次将整体的道德规范完整的集于一体,涵括了忠、孝、弟(悌)、礼、恕、知、勇、恭、信等内容。孔子主张“杀身以成仁”,就是要人们为了实现“仁”而勇于献身,杀身成仁对后世的忠义人士产生很大的影响。

仁指的就是好的道德,虽然内容包含的很广,但是核心就是“爱人”。仁字从解字来看,从人、从二,就是要人们经常互爱、互存、互助,时刻地保持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就是要求国家的统治者,甚或整个统治阶级都要能够体察民情,根本目的是反对苛政。孔子进一步对如何实现“爱人”进行了阐述,他认为,“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时刻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原则。因此,孔子最早把仁规定为儒家学派的最高道德规范,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影响久远的儒家学说。

另外,从社会学方面来说,仁主要是代表了在宏观意义上的一切“人”。具体意思是指在世界上共同生存的所有人类,都要与天地共生、共存、同步、自然、协调、互惠,就是寓有“天长地久,人和自然”的涵义。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人(仁)为本”、“仁者天地父母心”、“仁者爱人”、“仁者无敌于天下”等方面的理念和学说。这些与社会、人文、经济、心理学等密切相关的理念与哲学,已经深深植根于现代的诸多的人文社交理念之中,深刻地影响着许多社会大众的学习、生活、发展、成长、创业、就业、社交、家庭、择偶与婚姻理念。

三、仁学思想的基本原则

从道德方面,人们内心的主动追求是“仁”的根本源泉。孔子认为,生活中的任何人都应当有追求仁的愿望,都应当诚心诚意地主动去成仁,如果谁这样去做,那么谁就会得到仁。仁不是靠其他人的推动来实现的,而应当是根据自己如何做,才能达到仁,这是“仁”的境界的根源。具体的说,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只有在自己主动追求的情况下,才会达到“仁”的理想境界。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仁”是一种内在的情感行为,并且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这种行为任何人都无法代替,所以,只要主体的态度真正端正了,就有可能达到“仁”的要求。孔子一直强调,首先要在内心的价值观上,明确对“仁” 的基本态度。这种从内心深处产生的对“仁”的内在价值追求的思想,后来被孟子发展为“四端说”理论。可见,孔子高度重视“仁”的思想,就表明了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就是“仁”的思想和学说。

从伦理及政治方面,具有社会情感性是“仁”的价值内涵。从根本上来看,孔子的思想理论就是一门注重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最终目的是教会人们怎么样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论语》中,孔子对“仁”进行了具体论述,但是主要的价值内涵还是指“仁”具有社会的情感性和自得性。孔子一直提倡的是,人怎么样在实际生活中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都是“仁”学精神价值的最重要、最具体的体现,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仁”就是“爱人”。其实孔子的“爱人”观点有其重要的理论源头,那就是周初的“敬民”、“保民”思想。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爱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此可见,孔子所讲的“仁”,其价值内涵就是“爱人”,继而推导出了一系列内容,这些内容都深刻体现出了孔子对现实社会中一般民众的关注,同时迫切希望整个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中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共同发展。孔子之所以成为中国的,乃至世界性的伟大思想家,都是由这种博大的宏观思想决定的。甚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孔圣人所提出的大多数儒家系列思想还是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以及永恒的价值。

从展开方式方面,实现理想的人格是“仁”学的存在基础。“泛爱众而亲仁”,就是要求每个人,特别是统治阶级要以博大宽厚的胸怀去爱护其他的民众,这是“仁”的一种现实表现方式,更是人类在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同时也是人们自我精神状态的内在反映。因为“仁”反映了价值主体本身的内在精神状态,所以要想实现理想人格就不能缺少“仁”。如何才能达到真、善、美这样的崇高境界,其前提条件就是,要在内心深处以“仁”的标准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要经常用“仁”的境界不断来考察自己的思想。“仁”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我们的研究对象、关注对象必须是人,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要以人为主,现实社会的一切都要以围绕人的思想行为以及发展状况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孔子始终强调,一个本质上有问题的人,一个思想上有邪念的人,都是达不到“仁”的境界的。

从实践角度,较强的实践性是“仁”存在的现实目的。实践性特征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孔子时刻把关注的焦点指向社会,指向现实,始终关注在现实生活中怎么样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问题。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就说明,要实现“仁”的崇高境界,人们绝对不能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要成就“仁”的事业,就要不惜牺牲一切代价,甚至在必要的时候,牺牲我们的生命。孔子的“仁”学理论,绝对不是纯粹思辨性的理论体系,也不是形而上的理论体系,它体现的是哲学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为在更多的时候,它不但要求人们应该怎么做,还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怎样做,这是对普通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的“杀身成仁”思想,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捐躯报国的行为准则,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在这个原则的指引下,忘我地为国家、为民族的伟大事业进行不屈的奋斗,留下了太多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四、“仁学思想”在当代的启示及价值

在当代中国的现实中,“仁”超越了“立人达人”的传统理论层面,进一步升华为高于儒家思想的,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孔子对“仁”的理想诠释,深入寄托着传统社会人们对“仁”的理解,所坚持的核心概念就是一要与人为善、二要忠于职守、三要推己及人。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当代的“仁”体现为有中国特色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要求人致力于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促进社会发展不断加速,生存质量不断提升,是“仁”在当代中国生动的价值体现。

第二、当代的“仁”体现为推己及人、与人为善,“仁”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是一种重视人、关爱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事实上,儒家思想的整个体系里,天、地、人作为宇宙中的三才,反复提出重视人才是正道。

第三、当代的“仁”体现为严于律己,坚持原则,忠于职守,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古有“杀身以成仁”,今有修身立本、敢于奉献的人性光辉。以严格的法律和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来要求自己,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在实现个人利益的过程中体现“仁”的光辉;体现对社会的理解与关切,感受“仁”的内涵。

今天,以和谐为发展主题的当下,“仁”更符合当下和传统的结合,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道德修养,用保障个人利益,实现个人利益的正当性来生动地阐释仁的涵义及价值体现,推动仁的发展,继承并且发扬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1]陈开先,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孔子研究,2001,第02期

[2]黄怀信,《论语》中的“仁”与孔子仁学的内涵[J].齐鲁学刊,2007,第01期

[3]李清文,孔子“仁学”思想及其文化批判[J].北方论丛,2008,第01期

[4吴光,从孔子仁学到当代新仁学—儒家仁学思想体系研究[J].儒藏论坛,2014,第00期

B222

A

1671-864X(2016)07-0147-02

李秋月 (1989-),女,汉族,黑龙江讷河人,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哲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主要进行哲学基本问题的学习和研究。

猜你喜欢
仁学仁者爱人
兄弟草原
成宏:妙手不负悬壶志,仁者长怀济世心
仁者爱人
仁者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大变动社会与仁学的智慧
浅析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点点读《论语》
爱人就是爱自己
下一世,你是我的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