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建畲族村落生态景观保护的思考

2016-08-01 11:18李秀燕
花卉 2016年22期
关键词:畲族村落福建

李秀燕

(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分院)

关于福建畲族村落生态景观保护的思考

李秀燕

(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分院)

福建畲族村落有着独特的生态景观,在现代化新形势下,与民族文化景观有关的生物景观、经济景观的保护和发展都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畲族村落景观的建立,是应中国民俗风情·畲族风情旅游开发而建,既为保护生态环境,也为畲族文化的对外展演提供了平台,是畲族文化复兴的一种方式。

畲族;生态景观;民族文化;旅游农业

福建畲族村落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地处我国东南丘陵地带,境内山峦起伏,丘陵密布。在连绵的丘陵山地,到处溪流回绕。溪水从深山峡谷奔流而出,多纵谷险滩。一层层梯田绕谷环山,一行行茶园布满山岗,竹木遮天蔽日,青山叠翠相连,畲族的家乡就掩映在这深山密林之中。此外,在畲乡深山密林中还栖息着世界罕见的珍禽异兽,诸如头上长角的青蛙,四条腿的泥鳅,特别是黄腹角雉更是我国稀有的珍禽。畲族所居山区的矿藏也很多,有煤、铁、金、铜、钨、明矾、石墨、石膏、硫磺、滑石、云母石、瓷土以及其它各种有色金属。畲族居于山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这一特点,对当代畲族民族经济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1]

一千多年来,畲族人民有着灿烂的畲族历史文化特点、独特的自然环境、转辗迁徙的悠久历史、畲汉共生的民族关系、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典型的山区农耕文化和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等等。全国现有畲族人口70万人,福建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多达全国畲族人口的一半左右,其中2/3以上分布在宁德、漳州和福州三市。

畲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和八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岁月的变迁,畲族文化正在消失,独特的文化基因正在减少。因此,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推动下,福建加紧抢救畲族文化。一部较全面客观地反映闽东地区畲族文化风貌的著作——《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分十三卷共八百多万字,记述了畲族的文化与现代文明、乡村、语言、歌言、民间故事、民俗、服饰、工艺美术、体育、医药、民间信仰和祠堂谱牒文物等,最近在福建出版发行。这是福建抢救畲族文化的一项重要成果。

图1

福建畲族村落有着独特的生态景观,在现代化新形势下,与民族文化景观有关的生物景观、经济景观的保护和发展都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通过对村寨自然环境与资源的合理利用,形成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模式和传统生活方式,提高自然景观的价值。畲族村落景观的建立,是应中国民俗风情·畲族风情旅游开发而建,既为保护生态环境,也为畲族文化的对外展演提供了平台,是畲族文化复兴的一种方式。

1 以旅游为目的的生态型“民族文化村”

文化形态的变化是最迅速的,谋生方式和经济的联系最为紧密,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的改变将从根本上改变民族村落文化传统。为发展旅游,福建畲文化独具特色的表意文化因素特化、强化或者重新解释。这对传统的复兴和传承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宁德的畲文化宫也是随着民族文化旅游的兴起而修建。经济一体化伴随的是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增加,人们对民族文化旅游也日益增长。[2]

因此,开展畲族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就是要统筹村寨文化变迁与社会发展,以村落为落脚点,生态的传承畲族文化。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文化景观和生态景观的保护大部分与旅游联系在一起,遗产的叙事大多是为了旅游目的而选择的的特殊表达方式。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其游览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参与者能够得到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和独特性。[3]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旅游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者通过广泛接触自然,融入当地的自然环境,通过自然景观观赏和参与生活体验,从中获取自然、科普和人文知识。

2 景观保护与发展中的建筑景观模式

2.1 特色的畲族村寨建筑

福建地区的畲族村落拥有着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系统完善的民风民俗,村落寨院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和谐相处,构成幽美的村落意象。传统畲族村寨,大都分散在山岗、丘陵,依山建房、聚族而居、自成村落。建房坐向多坐北朝南。门前多种树木。旧时,畲族山村,因经济困难住房建造简单,多盖“人字”式或“孩儿撑伞”式的草楼。清代以来,住房多改为土木瓦房,依山建筑。四周均围黄泥土夯筑的土墙。中间分别架有二、四,用七柱或五柱木料,屋顶盖瓦片。正座中间分前厅和后厅。后厅左边常设小门通后山。前后厅两边隔4个正间,专作卧室。正厅前一般都设有二片天井,以堆倒垃圾沤肥农用。有的建有廊庑,前后廊庑分别作用厨房或堆放农具和做猪栏。住房一般有二层楼。楼上低,楼厅高,使厅堂阳光充足。立有固定楼梯或移动手梯通往楼上。楼上则用竹片加泥土或木板做墙壁隔间,楼房间多作粮食仓库或放家具用。每座屋前或屋后均留有小块空地,以晒柴片、衣服、番薯丝等。边角地多种柯木遮荫。50年代后,畲族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砖瓦房、混凝土结构房逐步取代旧式的房屋。

图2

2.2 从传统畲文化建筑元素到现代文化生活的需求

加强畲族建筑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需政府牵头开展畲族风格民居建筑设计工作,成立以规划设计专家、畲族文化研究专家等组成的课题组,通过开展省际交流考察、编制工作方案、召开研讨论证会等活动,全面挖掘和提炼畲族民居的建筑文化内涵,努力形成畲族建筑所特有并被广泛接受的风格,提出畲族风格民居建筑设计方案,用于指导全省乃至全国畲族聚居地加快畲族特色村寨建设,弘扬畲族特色文化,带动畲族风情旅游,促进畲族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3 传统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发展

在全国畲族人口最为集中的福建宁德市,全国唯一的中华畲族宫坐落于该市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亭坪畲族村,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题写宫名,已是畲族同胞的朝圣地。这个中华畲族宫占地约百亩,拥有忠勇王殿、祭祖坛、龙头祖杖、民族风情竹楼、畲族文物馆等完善的宫内设施,成为了海内外游客畲族风情游的好去处和福建弘扬畲族文化的重要场所。

3 当地民族村落生态景观环境中的农业旅游经济开发模式

3.1 农业特性

畲族歌言是农耕文化产物,在非农耕社会能否继续存在下去,不适应那其必然灭亡,如果可以适应,那继续生存的条件是什么?我们福建的畲族村落能否创造一个个小生态来让其生存和发展。这样的小生态是否可能?[4]

当农村生存模式发生迅速变化时,村寨既有文化传统受到冲击,表现出弱势的特征;当迅速的经济增长结束后,又回归到对文化的重新构建,人们只有依赖传统塑造新的村寨文化,试图留下历史的影子,表现出文化独立于经济的精神价值的生命力。因此,在迅速变化的农村地区,文化传统与经济的对立引起广泛的担忧和关注。

旅游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其旅游功能的,旅游农业的引人入胜主要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在畲民族文化景观保护的同时,可能局部地改变原来的农业生产结构,使农业生产仍是旅游农业的主要方面,所以要防止旅游农业的过度开发,避免破坏基本农田保护区等。使其文化相容于自然环境当中。

3.2 生态特性

畲族文化景观植根于农业生产方式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记录着人类合理利用不同自然环境的智慧,进而形成人类社会的文化多样性,体现了生态多样性环境下的文化多样性。在现代化的影响下,城市化的农村生计模式脱离农村传统生存智慧,不仅使文化多样性消失,也影响到生态多样性的持续。因此,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是实现生态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前提,生态多样性保护与文化多样性保护是一枚银币的两面。

3.3 娱乐特性

在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外,还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娱乐性,否则也不能吸引大量的游客。畲村人热情好客,他们盛着米酒为客人接风洗尘。身穿畲服的小伙子吹响欢快的民族乐器,表演刚柔相济的畲拳;姑娘们唱起山歌、跳起舞,为来宾献上一场精彩纷呈的畲家歌舞。优美的舞姿,欢乐的歌声,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们对幸福美好的向往。民族特色的娱乐性主要体现在观光、农业体验、民俗活动和自然探险等富有当地特色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而人工游乐设施则适可而止。

图3

3月27日,迄今已有近四百多年历史的福建宁德市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上金贝村举办隆重的“三月三歌会”,吸引众多当地畲民和远近游客前来踏青赏歌。“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又称“乌饭节”。最右图为畲家小伙在欢快的唢呐锣鼓声中,光着手脚“上刀山”。这时的民俗文化展演成为“非日常的、设计好的、要求有固定群体参与的公众事件”[5],向公众展示的是当地人的服饰、饮食、居住和村落环境等经过开发者有意建设的内容,最为集中的表现为民俗歌舞表演、民间体育娱乐和婚俗的表演。对于来去匆匆的游客而言,表层的可观赏性和新鲜感正是他们所追求的。根据市场规律,民俗表演的编排就是对应游客的需求,因此表演化已成为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主流趋势。

4 以海峡两岸畲文化交流为契机的整合模式

4.1 培育“海峡旅游”品牌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精神,对闽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展示和传承,充分挖掘和发挥畲族对台独特优势和工作基础,整合文化资源,打造地域特色、展现海峡两岸风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文化品牌。对接保护发展闽南文化、畲族文化等特色文化,建设对台文化交流与合作基地,加强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4.2 扩大两岸民间交流,做大做强畲乡旅游业

日前,漳浦县以福建省政府公布著名平台将领蓝理的墓葬以及由他主持修建的蓝氏家庙“种玉堂”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契机,着手整合畲乡境内的漳台蓝氏暨闽南畲族博物馆、蓝廷珍府第等景点,全力打造全省最大的闽南畲族文化中心。据了解,该中心规划总面积达300亩,以维修恢复古建筑及环境为基础,改造和新增建部分项目,包括闽南蓝氏家庙“种玉堂”、漳台蓝氏暨闽南畲族历史文化博物馆、畲族祖图石刻区、畲族文化村、畲乡风味小吃区、民俗风情表演区、畲族艺术品及土特产展销区、农业果园观光区八个部份,是集历史文物、风俗民情、商业展销、休闲农业于一体的旅游区,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中心将系统介绍中国畲族历史文化,全面展示漳浦蓝姓畲族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分衍情况,历史人物和史迹,以及漳浦畲族社区的发展风貌,以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团结。

保护,只是为了不给未来留下遗憾。

传承,则是为了让民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璀璨。

[1]许良国.畲族历史文化特点与当代民族经济发展思路.2011,2.

[2]江金秀.闽东畲族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2008,5.

[3]任明勇.浅议乡村意象与生态旅游业发展.2009,10.

[4]盘瓠后.注意保护畲族文化原生态环境.2011,4.

[5]徐赣丽.民俗旅游的表演化倾向及其影响[J].民族研究,2006,3.

TU982.29

:A

:1005-7897(2016)20-0023-03

2016-10-9

猜你喜欢
畲族村落福建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那个梦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永安“三月三”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油画《村落》
畲族三月三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畲族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