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合成理论对语篇连贯的认知解释

2016-08-01 09:06职肖肖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认知

职肖肖

摘 要:随着语篇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作为语篇研究的核心的语篇连贯收到语言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连贯性是语篇生成和理解的基础,也是语篇分析的关键。语言研究者们已从语言功能和语用角度对语篇连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但是他们的研究都是对语篇的连贯性在语义和功能上的作用进行静态的分析。然而,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语篇连贯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这就很好的补充了以前功能语言学对语篇的静态分析。本文运用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结合具体实例对语篇连贯进行认知解释,分析语篇连贯的构建和解读,连贯建构的过程实质上是在合成理论框架下的认知概念整合的过程,

关键词:语篇连贯;概念整合理论;认知

语篇的连贯性是语篇分析的中心议题之一。语篇分析是一个涉及语义,语用,认知等多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学术界对语篇的标准以及研究方法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语言学家就开始对语篇连贯问题进行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做出了巨大了贡献。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语篇连贯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王寅指出,认知语言学已经跨出词句发展到语篇层面并已将认知世界的方法尝试性的对语篇进行分析,特别是语篇连贯的分析。

认知是连接现实与语言的一座心里桥梁,语篇作为语言的体现形式,自然就与认知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认知语言学领域,语篇连贯被认为是心智连贯或认知连贯在语言形式上的体现。只有将语篇连贯与认知结合起来,才能合理的理解语篇的意义,从而正确的阐释语篇意义稍微动态发展。所以本文运用概念合成理论,结合具体事例对语篇连贯进行认知解释,分析语篇连贯的构建和解读,连贯构建的过程实质上是在合成理论框架下的认知概念整合的过程。

一、语篇连贯和概念整合理论

(一)语篇连贯的相关研究

从形式上说,语篇通常为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即由一个以上句子构成。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一个词或一句话也可以构成一个语篇,如溺水者临危时高呼“Help”。语篇连贯是语篇生成和理解的基础,是语篇分析的关键。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还有一些语言研究者认为语篇连贯的语用学阐释并没有为语篇连贯提供一个推倒机制和心理依据,所以他们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语篇连贯性问题,以求揭示语篇连贯的心理机制。语篇研究如果脱离了语言运用的实际过程以及语篇生成和理解的相关因素,就很难解释语篇连贯的实质,所以越来越多的语言研究者关注人类认知对语篇意义的建构与连贯的动态研究,赞同认知世界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认识,体验和认知决定语篇的连贯性的看法。

(二)概念合成理论的主要内涵

概念合成在心理空间中寻找概念之间如何投射。作为一种基本的心里认知机制,概念合成理论无疑用一种更为动态的方式替代之前较为静态的分析,通过心理空间之间的投射,整合,构建心理连贯的过程。概念合成理论是关于言语交际过程中各个心理空间相互映像并产生作用的系统性描述,是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类聚,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之上的认知操作过程,在该过程中,上述四类空间的概念合成过程对理解与建立语篇连贯的认知心理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能有效的解释动态的,随机的,模糊的思维认知活动,而且还揭示自然语言意义的生成和理解,从而可以更加科学的解释语篇连贯的形成。

二、概念整合理论对语篇连贯的认知解释

(一)语篇连贯的认知解释

在心理认知层面,语篇理解是一个复杂的高级的信息加工过程。语篇和认知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篇的生成理解与人的认知和心理密切相关。语篇连贯是读者的主观心理世界与语篇这个客观世界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以读者自身内在的认知性世界知识为基础,这里的认知世界包括语言知识(如词汇、句法等语法知识)和世界知识(如情景知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有过类似的经验或体验等),以认知推理为手段,依据概念整合理论使不同的心理空间进行整合,从而获得语篇的连贯。

(二)概念合成理论对语义连贯的解释

语篇理解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知过程,其关键在于对语义连贯的理解,语义是超字面的心理概念、意义在体验指导下的整合。也就是说,一个语篇即使缺乏必要的衔接手段,如果小句之间没有连接词,但只要在语义上能够后语大前沿,它仍然可视为是一个连贯的语篇。Widdowson曾举过一个例子:

A. Can you go to Edinburgh tomorrow?

B. BEA pilots are on strike.

两个句子之间并无衔接关系,看似没有语义上的连贯,但B的确回答了A。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就可以对其连贯性作出合理的解释:A提到了“go to Edinburgh”,作出输入空间1,就激活一些元素,比如:去另外一个城市,要么步行去,要么依靠交通工具,如乘坐汽车、火车、飞机等。B提到了“pilots are on strike”,作为输入空间2,激活了另外一些元素,比如飞行员罢工、航班取消、飞机停飞等。这两个输入空间相互融合,相同的元素“飞机”就形成了这两个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继而投射到合成空间中,这些元素在合成空间里进行整合,由此形成新显结构——英国欧洲航空公司的飞行员罢工,因此,飞机停飞,B明天就不去爱丁堡了。

综上所述,随着语篇的不断开展,语篇的各个组成部分可以帮助读者建立起一系列的心理空间,这些心理空间的某些成分经过跨空间映射或投射,并有选择地将各自相同的元素部分地投射到合成空间里,最终在合成空间中产生新显结构,形成新的关系,从而激活新的语义信息,挖掘出语篇表面上不相关的语句之间的连贯性,建立语篇的语意连贯。

(三)概念合成理论对结构连贯的解释

在句法结构层面上,存在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一种是D-结构(深层结构),一种是S-结构(表层结构)。这里,D-结构既指底层结构,也包含深层结构;S-结构不仅指句法成分的顺序,而且包含表层结构。篇章衔接和连贯发生在篇章的不同结构中,篇章衔接主要体现在篇章的表层结构上,而连贯体现在篇章深层结构。冯晓虎在分析篇章时指出:运用衔接手段有助于篇章的连贯,但仅有衔接手段是不够的。篇章连贯不由衔接手段来表现,而且在篇章表层结构上也体现不出来。可见,语篇的衔接手段只是对表层结构的描述,而连贯则是句子深层结构中语篇构建者认知过程的结果。因而,真正决定篇章内容的是篇章连贯,而不是篇章衔接和衔接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生在篇章深层结构上的连贯比衔接更重要。

概念整合理论揭示了人们运用语言反映周围世界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最终表现为连贯的语义用恰当的结构表现出来。概念整合的特征是组合,组合可以使两个输入空间里不存在的成分关系变成可能。比如:名词-名词组合、形容词-名词组合、名词-形容词组合灯句法结构的组合。语篇的结构连贯依据概念合成理论解释的过程,语篇的新显结构是指S-结构的形成,整合过程就是从词库到D-结构,最终到S-结构的形成,即从深层结构的连贯转到表层结构衔接的过程。

Francis Bacon《论学习》中的第一句话“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这句话正是study和delight, ornament,和ability组合而成的排比句式,把一系列事件归结为向人们展示学习的好处这一整合概念。总之,作者同股票句法NP VP NP的结构反映这些概念的有机合成,合成的结果就是句子的形成。由此可以推断,句法连贯的形成过程是句子由深层连贯到表面连贯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概念合成的过程。

(四)概念合成理论对心理连贯的解释

认知语言学把语篇连贯看作是一种认知现象,使读者的心理活动。读者主要是依据语篇提供的信息和自身所具备的认知性世界知识,通过概念合成使心理空间连接、整合,由此,语篇在心理上建立了一个统一的认知世界,语篇的各部分之间也就具备了连贯性。下面以余光中的《乡愁》为例,来分析语篇的心理连贯: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邮票,船票是作者表达思念的方式,坟墓,海峡是阻碍感情交流的屏障。母亲,新娘。大陆是作者思念的对象。如果读者不具备对语篇所描述的事物的知识或经验,就无法建立邮票、船票、坟墓既海峡与乡愁之间的联系,一会儿写母亲,一会儿写新娘,一会儿写大陆,就会认为语篇本身没有任何连贯可言。但是,如果读者自身具有知识性世界知识,就可以初步建立语篇的连贯;作者分别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实体来表达自己在人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对母亲,妻子及故乡的思念。根据概念合成理论,读者可以建构出不同的心理空间,经过相互融合,将语篇各个部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进而形成心里上的连贯。

具体来说,输入空间1(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和输入空间2(母亲,新娘,大陆)相融合,投射到类属空间,在类属空间中对两个输入空间所共有的元素——表达思念的方式,表达思念之情,因阻隔而无法交流感情进行跨空间投射,最后投射到合成空间中。这些元素在合成空间里进行整合,由此形成新显结构,乡愁——与亲人不能相见的无奈与感慨,思念亲人和故乡,从而形成心理上的连贯。最后,心理上的连贯通过语言形式表现为语篇的连贯,面对海峡两岸的分离,多少年的隔海相望,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故土的思念,抒发了一腔幽怨哀伤而一往情深的乡愁情怀。

三、结语

连贯性是语篇生成和理解的基础,是语篇分析的关键。不同语言学流派基于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对语篇连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家从认知角度研究语篇连贯,他们提出了许多方法与理论。本文基于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结合具体语篇对语篇连段进行认知解释,分析语篇连贯的构建和解读,连贯结构的过程实质上是在合成理论框架下的认知概念整合的过程,综上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用该理论可对语篇连贯作认知解释,不仅揭示了读者自身具有的认知性世界知识对语篇连贯的影响,而且以认知推理为手段有助于全面构建和理解连贯的语篇。

参考文献:

[1]冯晓虎.隐喻——思维的基础篇章的框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3]王寅.认知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王强.认知视角下的语篇连贯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9.

猜你喜欢
认知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认知分析
高校学生干部对自媒体的认知及利用策略研究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