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修辞表达与修辞接受的不对等性

2016-08-01 22:39王哲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4期
关键词:接受者心理障碍手段

王哲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1

一、引言

泱泱大国,历史久远,中华文化,历久弥香。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逐渐地更新、不断地进步。汉语“修辞”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周易乾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句中,这里的“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修辞”这个词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文字修饰;从广义上讲包括文章的排阵布局,遣词造句的全过程,同时也包含文字修饰的成分。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在对刚会说话的儿童或者是七八岁的小朋友说话时,用一些比喻、拟人或者是夸张的修辞手段来表达,就很可能出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对话;或者是在面对不是很精通汉语的外国人时,修辞手段太多的句子也是很难被理解的。这就是修辞表达与修辞接受的不对等性。笔者认为修辞表达与修辞接受对等的可能性是小于不对等的可能性的。

二、修辞表达与修辞接受

总体来说,“修辞”这一词语有三种含义:一是指运用语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二是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即“修辞活动”;三是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三种含义既不完全相同,但又有密切的联系。即修辞手段存在于修辞活动之中,同时修辞手段和修辞活动又都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所谓好的修辞表达是包括话语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的,同时话语要符合自己的表达目的、对象适合、场合得体。运用修辞手段的表达方式可以令我们的话语更加充满韵味,例如:运用比喻修辞可以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运用拟人修辞可以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这就是修辞表达的魅力。

长期以来,在修辞学学科体系的建构过程中,研究者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修辞信息的表达者,而冷落了修辞信息的另一方,即接受者。表达和接受,作为修辞活动的两极,二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没有表达,就无从接受;没有接受,表达也无需存在。二者统一于同一言语交际活动过程中。从功能上看,表达提供了交际双方获取言语交际最佳效果的可能性,接受则是这种可能性向现实转化的最终完成者。表达者表达的意义,只有在接受时,才得以最后体现。接受者在解读修辞言语的同时,也就接受了表达者的社会文化意义和价值取向。当然,修辞接受也反作用于修辞表达,从而促使修辞表达更加完善和日益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修辞表达和修辞接受最终是一种互动模式。只有贯彻这种互动模式,才能达到交流的畅通无阻。

三、修辞表达与修辞接受的不对等性

有了表达者和接受者,语言交流活动是否就是完全没有问题了呢?当然不是,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很多交流障碍,例如:“对牛弹琴”、“话不投机半句多”和“驴唇不对马嘴”等现象依然层出不穷。这就是修辞表达与修辞接受的不对等性。也可以说在修辞接受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障碍,这些障碍具体表现在文化、语言和心理方面[1]。

(一)文化障碍

当我们面对中文不是很好的外国人时,都会特别注意说话的遣词造句,不会用一些太难的词汇或是太深奥的修辞手段,才能使对话得以进行下去。例如在谈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一现象时,中国人习惯用“鱼找鱼,虾找虾”来形容,但日本人喜欢说“牛は牛連れ、馬は馬連れ。”意为“牛跟着牛,马跟着马”。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化赋予每件食物的寓意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造成了修辞表达和修辞接受之间的障碍,在此简称文化障碍。

(二)语言障碍

刚刚学会说话的小朋友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模仿大人说话,但是很多时候大人并不能理解他们到底在说什么,这是因为小朋友并不知道具体的语言规则,从而产生了错误的话语。例如:妈妈给小朋友买了一袋饼干,当被问道是谁买给他的时,他会回答“是你妈妈买的”。再者,当小朋友很长时间没看见妈妈的身影时就会问“你妈妈呢?”出现这些错误话语的直接原因是小朋友并不知道在对话时要将“你”换成“我”,而大人们在不了解小朋友的这种错误认知的情况下,用自己成熟的语言体系去领会他们的话语,就会出现交流障碍,在此简称语言障碍。

(三)心理障碍

笔者认为心理障碍才是修辞表达和修辞接受之间产生不对等问题的最大原因。很多误解甚至吵架都是由心理障碍引起的,这种障碍可能是因为接受者的耳误,也可能因为是表达者的口误,还可能是因为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或是流失。例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很有可能将以下词语相混淆,“热了”和“饿了”、“太瘦”和“太皱”、“检查”和“监查”等等,这些词发音相近,但意思却相差甚远。在传播条件差的环境中,或是表达者的发音习惯不好,平翘舌不分,或是接受者心不在焉等等,都有可能造成理解误会,这种障碍在此简称心理障碍。

四、总结

修辞表达的运用是为了让我们的语言更加优美生动,修辞接受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我们的知识储备,语言环境,理解能力等等因素。表达和接受对等了,我们的对话就可以畅通无阻,但是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时候表达和接受是并不对等的。因为文化、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因素以及语言环境的因素都会对说话双方造成影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与他人沟通交流时要时刻注意说话的表达方式,尽可能地将这种不对等性降到最低,这是我们对交流对象最起码的尊重。

参考文献:

[1]孙汝建,1994,《接受修辞学》,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J].1994年第1期.

猜你喜欢
接受者心理障碍手段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Flu Study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
基于有限承诺审核的信息传递均衡策略
逻辑接续及其表达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