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服务外包

2016-08-02 08:57李钢李西林编辑王亚亚
中国外汇 2016年5期
关键词:外包离岸金额

文/李钢 李西林 编辑/王亚亚

新常态下的服务外包

文/李钢 李西林 编辑/王亚亚

作为全球接包大国,经过“黄金十年”的快速扩张,我国的服务外包产业规模已达到千亿美元。依靠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等综合优势,我国的服务外包产业不断迈上新台阶。新常态下,我国服务外包正加速从规模扩张向量质并举发展转变。

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是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以来,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不断取得新突破。2011年,我国承接的服务外包合同金额为447.3亿美元,执行金额为323.9亿美元。2014年,我国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金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执行金额超过800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幅度均超过100%。同期,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也均实现了一倍以上的增长,占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份额接近30%。2015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签订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309.3亿美元,执行金额966.9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2.1%和18.9%。其中,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872.9亿美元,执行金额646.4 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1.5%和15.6%(见图1)。

二是吸纳大学生就业成效显著。服务外包产业技术含量高,属知识密集型行业,因而日益成为扩大大学生等知识型人才就业的新渠道,也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领域。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服务外包企业超过2.8万家,从业人员超过600万人。其中大学(含大专)以上学历从业者超过400万人,约占从业总人数的三分之二。2015年,我国新增服务外包企业和就业数又有大幅增长。新增服务外包企业5644家,同比增长70.6%;新增从业人员127.5万人,占全国城镇新增就业的9.7%。其中新增大学生就业66.9万人,约占当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8.9%。

三是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群体不断壮大,服务外包企业数量已突破3万家,并涌现了一批千人以上规模的企业。2014年,我国上万人规模的服务外包企业已达16家,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在上亿美元的企业达62家。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平均合同金额为69.9万美元,同比提高4.5%,表明企业接包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是服务外包专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资质认证,有助于推动企业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管理体制,对加快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新获得各类资质认证数量达1390个,其中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信息安全管理(ISO27001/BS7799)、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认证(SWIFT)等13项国际认证数量达1389个。截至2014年底,我国服务外包企业获得认证的数量为12870个,其中13项国际资质认证达7283个。2015年,新增13项国际资质认证1491个,同比增长7.3%。

五是业务结构不断优化。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开发和大规模应用,使我国服务外包依托创新驱动的发展能力不断得到增强,业务领域逐渐向垂直行业拓展,产业逐渐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业务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提升。2015年,我国承接离岸知识流程外包(KPO)业务的执行金额达到237.8亿美元,同比增长27.4%,占比提升到36.8%。特别是以数据分析、工业设计、工程设计、检验检测、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等为主的知识流程外包(KPO),保持了快速增长,业务比重逐步增大,带动服务外包业务结构逐步优化。

六是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市场日趋多元化。我国服务外包市场覆盖区域不断扩大。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和日本是我国离岸服务外包的主要发包市场。2015年,我国企业承接美国、中国香港、欧盟和日本的服务外包执行额合计占比61.6%,延续下降趋势。目前,我国离岸服务外包正逐渐从美、欧、港、日拓展至东南亚、大洋洲、中东、拉美和非洲等,与南美的委内瑞拉、智力、厄瓜多尔,非洲的南非、加纳、阿尔及利亚、刚果,亚洲的巴基斯坦等,在服务外包领域的合作日益增多,合同数量和规模均有大幅提高。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业务已覆盖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多元化趋势日渐明显。

新特点与新趋势

当前,面对全球经济持续缓慢复苏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服务外包企业都在抢抓“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发展的重要机遇,积极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在业务形态、商业模式、组织方式等领域持续创新,使服务外包呈现出诸多新特点与新趋势。

一是在岸业务潜力逐步得到释放。当前,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发展行动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各地都在加快推进智慧城市、云计算中心的建设。由此,在岸服务外包市场的潜力迅速扩张,并呈现出加速释放的势头。高德纳公司(Gartner)的研究显示,在全球IT预算未大幅增长的背景下,数字创新项目支出发展迅猛,未来5年,该项业务营收将提高1倍。我国大型服务外包企业纷纷由侧重离岸市场业务转向离岸市场开拓与在岸市场挖掘并重。这既有利于促进服务外包离岸与在岸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发挥服务外包的技术外溢效应,促使国内发包企业应用先进技术,提升业务层级和专业化水平。2015年,我国在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436.4亿美元,执行金额320.5亿美元,占比分别提高到33.7%和33.1%(见图2)。

二是大额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数量增多。我国服务外包企业专业化服务水平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谈判和议价能力也随之不断增强,新签大额服务外包合同数量明显增多。2015年9月,我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08.9亿美元,环比增长105.3%。同年11月当月,我国新签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有10项,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91项。2015年,最为亮眼的大额合同是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承接母公司技术型业务知识流程外包,合同金额达16亿美元。

图1 “十二五”期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情况(单位:亿美元)

图2 “十二五”期间我国服务外包在岸业务发展情况(单位:亿美元)

三是主要发包市场相对地位发生变化。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和日本是我国服务外包的主要发包市场。在总体保持较快发展的同时,这些市场的相对地位正在发生变化,呈现出分化趋势。2015年,我国承接美国的服务外包执行金额为150.6亿美元,同比增长17.5%;承接欧盟的服务外包执行金额98亿美元,同比增长17.6%。而受日元汇率和中日政治大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国内企业开展对日外包业务积极性受挫,承接日本的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54.8亿美元,同比下降9.8%。与此同时,中国香港发包市场地位则明显提升。2015年,我国承接中国香港服务外包执行金额达到95亿美元,已接近我国第二大离岸发包市场欧盟,同比增长28%,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主要发包市场,在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四是“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开拓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在新兴市场开拓方面呈现出良好态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外包的合作发展迅猛,特别是承接的东南亚国家服务外包业务,增长尤为显著。2015年全年,我国承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78.3亿美元,执行金额121.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6%和23.4%,服务外包业务量占我国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比例也随之提高到18.8%。其中,承接东南亚国家的服务外包合同金额89.9亿美元,执行金额63.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0.6% 和17.3%;承接西亚、北非国家的服务外包合同金额43.5亿美元,执行金额25.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3%和61.5%。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沿线国家和地区正在成长为我国服务外包国际市场开拓的新增长点。

当前,商务部正在研究制订并将定期发布《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导目录》。2015年起,商务部开始组织、实施“服务外包竞争力提升工程”,旨在通过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优化国内市场布局、深度开拓国际市场和完善促进政策体系等,加快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服务外包产业,实现向更多以智力投入取胜的转变,以尽快提升我国服务外包竞争力和产业发展水平,从服务外包大国迈向服务外包强国,进而推动“中国服务”再上新台阶,走向世界。

作者单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猜你喜欢
外包离岸金额
伦敦离岸人民币市场稳步前行
离岸央票:需求与前景
离岸架构承压 税务方案再优化
当下与未来:对离岸人民币期货市场发展的思考
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后勤动员及其启示
企业竞争中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立案
成交金额前10名营业部买入的前3只个股
一周资金净流出金额前20名个股
一周资金净流入(流出)金额前20名个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