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休闲观光:不只看起来很美

2016-08-02 09:29刘捷尼
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6年3期
关键词:理事长观光消费

■ 文/刘捷尼



农业休闲观光:不只看起来很美

■ 文/刘捷尼

2016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关部门统计显示,目前全国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约180万家,预计2015年经营收入3500亿元,接待游客11亿人次,带动3300万农民受益,已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新亮点。对于市民来讲,休闲农业越来越多的成为“望山看水忆乡愁”的绝佳选择,而对于农民来说,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却有更丰富的涵义。

重庆攀富合作社所处地区风光秀美,然而交通却并不十分便利,合作社为修路投入了大量资金。

延长产业链让农民收益更多

农业观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尽管类似的名词层出不穷,但农业休闲观光作为传统农业的升级版,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业态。谈到农业观光游业务,来自北京门头沟的益农缘合作社理事长寇红艳就打开了话匣子:“过去我们合作社只有一些基本产业,苹果种植啊,有机蔬菜啊,受欢迎是受欢迎,但是生产受季节限制很大,过了收获季节合作社就没有业务了。但是自从增加了乡村旅游业务之后,那就大不一样了,一年四季都有钱赚,我们的产业也都能够整合到一起,做成产业链了。”寇大姐的合作社目前依托已有的苹果和蔬菜基地,开发了一系列乡村游项目:以亲子教育为主线的农耕文化体验项目、以农事体验为主线的果树认养项目、以乡村记忆为主线的知青乐园项目等,这些项目,将传统农业生产、产品加工销售、餐饮娱乐等一二三产业有机地融为一体,创收形式多样,成员增收明显。以果树认养项目为例,顾客可以1000元的价格在合作社认领一颗果树,闲暇时自己浇水、除草,照料果树,忙时可以委托成员代管,代管价格双方议定,“不但果树有钱赚,代管又有一份钱,城里人还能吃到自己亲手种植的放心苹果,双方都满意。”

贵州省丹寨县朵往颂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以“山—水—林—人”为景观特色,走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路线,相继开发出“休闲观光定制”、“乡村分时度假”、“生态田园认养”等综合型旅游项目,以此满足高端旅游度假需求。理事长李光智告诉记者,开展休闲观光业务之后,合作社效益较传统种养业提高了25%左右,他本人还获得了某机构组织评选的“2014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度人物”称号,“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而是整个合作社的荣誉!”谈起这件事,他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发展农业休闲观光不能一哄而上

现在不少地方都搞了农业观光园,也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一头扎进了休闲农业的队伍中来,然而效果却参差不齐。因缺乏规划、盲目建设导致的日趋凋敝,因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导致的经营不善,因设施落后、项目单一导致的客源不足等问题比比皆是,拉低了休闲农业的整体发展质量。

提及这个问题,益农缘的寇大姐认为,发展休闲观光不能搞“一时冲动”,前期的评估很重要。搞休闲农业至少要有两大基础:一是自然资源禀赋。“好山好水好景色才能吸引顾客常来,最好还能和周边景区结合起来,卖点更多。”二是产业基础。“没有产业基础,农业观光旅游就体现不出和普通景区旅游的差别和特色来。我们合作社就是围绕苹果、蔬菜和柴鸡蛋开发产品项目,蔬菜和柴鸡蛋结合餐饮搞农家菜,苹果和蔬菜搞采摘和认养,临走时还有礼盒包装出售。顾客到我们这里来,不只是看看走走吃吃,最重要的是能参与进来,体验农事活动的乐趣和回归自然的感觉。”

重庆攀富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肖中义则认为,发展观光旅游要考虑交通便利问题,“一开始就是被这个地方的风光吸引,觉得开发出来肯定受欢迎,我们合作社所处的这个地方交通很不好,道路基本没有,合作社光修路就投入了近100万元,加上其他建设投入,前期资金压力巨大”。合作社目前规模不大,旺季游客日均流量能达到400人,开展休闲观光业务将近4年,暂时还没有收回成本。

朵往颂合作社理事长李光智更加看重文化资源。合作社地处丹寨县交圭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和交通条件,特别是当地的苗寨文化特色鲜明,是吸引外地游客的一个有利资本。然而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机构的提炼和包装,这些原生态的特色文化难以得到挖掘和推广,一大批有文化有内涵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使用,让他深以为憾。

搞好休闲农业要把握其特征

“休闲农业是农业一二三产融合的最好载体,但发展休闲农业必须把握其自身特征”,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委员朱守银谈到休闲农业发展时,特别强调了这个问题。“休闲农业有四大特征:第一是业态无边界。休闲农业是农业还是旅游业?是城市还是乡村?是资源开发还是要素配置?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第二是模式无雷同。休闲农业发展受各地资源、产业、经济、文化等多个条件影响,实践中个体差异性很大,无固有发展模式。第三是发展无止境。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是不断改变和升级的,要求休闲农业产业本身也要不断突破和提升。第四是消费者决定。无论你将它包装成什么样的外壳,赋予它什么样的内涵,最终买账的是消费者,是消费者决定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景与效果”。

据此,朱守银认为,发展休闲农业需要注意四点:

首先,要有“跨界思维”。如要引进跨界人才。搞休闲农业的人不仅要懂农业,还要懂旅游、懂文化、懂经营、懂管理等,因此发现和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人才非常重要。再如要实现资源跨界配置。自然风光、产业基础、文化传统等是应有之义,金融贷款、公共服务等也不可或缺。

其次,要突出主线。由于其固有特征中的消费者导向,决定了休闲农业必须能够满足消费者一个或者多个方面的需求,才能够创设消费,留住消费,吸引重复消费。不能追求“大而全”,但在设计之初要有供给侧改革思维,瞄准消费端需求明确一条主线:是突出文化还是突出风光?是强调农事体验还是强调优质农产品?明确主线才能有的放矢。

第三,要用市场化思维定位休闲农业主题。由于休闲农业最终的目标是吸引消费者,创设更多消费行为,因此发展休闲农业应当遵循市场消费链的逻辑规律,要用市场化思维来考虑,长远规划上要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短期设计上要以产业发展为起点。

第四,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不是什么地方都能发展休闲农业,必须拥有优势资源条件;二是不能过度依赖政府扶持,必须坚持市场化、高效化发展方向。

政府要做好休闲农业发展的守望者

谈到发展休闲观光的最大问题,几乎所有受访理事长都异口同声地提到了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北京市农业农村扶持政策较多,益农缘合作社也基本上都能享受和利用上这些政策,然而说到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寇大姐还是锁紧了眉头:“很多问题是我们农民自己没法儿解决的,道路啊,水电啊,环境卫生啊,这些都得政府来扶一把才行。”

攀富合作社的肖中义理事长就更是苦不堪言:“当初一时冲动一头扎进来,谁知道后期很多公共设施建设跟不上,合作社自己投钱实力根本不够,政府的支持又争取不到,我们几个主要负责人现在都很茫然。”

青海的互助腾盛原生态农牧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李文珍则在为成员加入得少而发愁:“很多农户不太懂休闲观光农业,觉得投入太大,害怕赔本,不敢加入。”由于成员太少,刚起步的互助腾盛合作社在发展规模、投入资金等方面都显得捉襟见肘。

谈到政府的角色,朱守银认为,政府在扶持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应当更多地做好科学规划和公共服务工作,为市场主体创设更好的发展环境。“比如搞好公共服务保障,做好宣传推介工作等,这些都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农业观光园区,对此,朱守银提醒:“政府应该当好守望者,千万要避免不当和过度干预。”

据悉,2016年,农业部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提升发展作为重点工作予以安排,将从推动政策落实、完善基础设施、培育知名品牌、保护文化遗产、加强宣传推介等五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闻此消息,理事长均表示大受鼓舞,但同时也期待政策能够早日落到实处。

北京益农缘合作社理事长寇红艳(右一)正在向前来观光游玩的游客讲解果树认养业务

名词解释:

消费链概念(也称消费链模型)由中国城市消费研究协会在进行《中国城市商圈生态研究分析》和《中国城市主流消费人群和消费行为》时提出。消费链由城市主流消费人群类型、人群城市商圈一次或多次的消费行为、多个消费目的地(城市生活消费服务的提供者)构成。

猜你喜欢
理事长观光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适合观光采摘的主要果树品种
40年消费流变
周武胜理事长走访中国发明协会
盐城地区观光果园增值对策探讨
荡秋千
中国照明学会召开理事长办公会议
新消费ABC
坐小火车去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