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课”,约吗?

2016-08-02 09:23屈一平
人民周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马原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屈一平

在大学,如果你不是哲学专业学生,通常会有一门选修课,叫做《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马原),然而说起这门选修课,大多数学生都是“力争过关、考完忘记”。

《人民周刊》记者走进北京多所高校,“潜伏”多节马原课后发现,“宁愿到课,不愿听课”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个别学生在课堂睡觉、玩手机、背单词……

然而,调查也发现,一些高校的“马原”老师正在改进传统刻板的照本宣科,他们在将深奥的原理课程化枯燥为有趣,上演了一堂堂生动的马原课,被学生们称为“男神”“女神”的马原老师们,究竟做了什么?

“简单通过形式的创新,哗众取宠的语言,只能短暂不能长久。我在课程中非常注意‘还原马克思。”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张晓萌在接受《人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90后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同时内心又有强烈理想主义情怀,要让他们“精神过瘾”是关键。

“我们是以最近距离触摸到理想主义和终极价值。”张晓萌说,每一堂马原课,力图让同学们感受到马的理想魅力,渐渐走进马克思。

马原课昏睡怎么破?

“马原课昏睡怎么破?”——某个中午,中山大学南校区学生会微信号小编,在发出这样一条微信配懒猫昏睡图后,抛出如上问题。“不如思考中午吃什么,”图片后,小编给出了答案,随后更是一连串美食图片登场。

“最怕的是点名呀”,既然不愿上马原课,为什么“到课率”还高居不下呢?一位同学这样回答记者疑问。

宁愿到课,也不愿意听课,又是为什么呢?被访同学告诉《人民周刊》,马原课老师讲课还是比较传统的,基本上可以说是照本宣科,缺乏开拓性和创新性,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老师基本没有和同学互动的意思。

6月5日,地质大学网友kickalone333发帖“大学生听马原课的少之又少怎么破”引起上百共鸣。他在帖中说:这学期阅读了整部毛选和其他的一些阐述马列主义的著作,现在越发地感到马列基本原理的正确性。然而现实是当代大学生信马列的人少之又少,且看马克思课堂上的表现就知道了,自己因为表现出几分对马列的信仰甚至感到有些被孤立。

网友琳路跟帖说,大多数同学对马列都不屑一顾吧,要么觉得太高大上、太晦涩,要么觉得关我毛事。

更多跟帖者表示,自己是大学毕业后对马列感兴趣才开始读马列的书的,大学里的马原课亟待改进。

马原课请睁眼

“马原课请睁眼”——这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张晓萌课余,动员同学们共同经营维护的微信公众号。泥塑的呆萌马克思头像,就是出自同学课余泥塑的原创。

“‘不幸的皮尔先生,他什么都预见到了,就是忘了把英国的生产关系输出到斯旺河去!马克思幽默地说。”很难想像,这是一堂马原课。在讲述什么是资本?这一抽象理念时,张晓萌老师引用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5章《现代殖民地理论》中,转述的一个“不幸的皮尔”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

同学们告诉记者,这样的讲述让他们了解,原来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形态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就好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

张晓萌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清华大学,并公派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做访问研究员。在她看来,马克思本人是非常睿智聪慧的学者,写作中非常生动灵动。所以还原,是一切创新的根本。

90后学生反应非常敏捷,有现实关照和国际视野,更有强烈的表达愿望和批判精神。她鼓励学生们课下调研,课上发表自己调研的课堂报告,积极参与到课堂准备中来,同学们拍摄微电影,访谈调研,强调互动式教学。

“我们是以最近距离触摸到理想主义和终极价值。”针对学生们关注现实问题,内心又有强烈理想主义情怀,她在保证理论正确性基础上尽量关照到学生的灵动性。

“你没见过的马原课。”在西北大学,学生骄傲地说,他们的马原老师王强,是男神一枚。

“也许你只看到马克思在理论上的建树,其实他在情场上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毕竟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

让同学印象比较深刻的故事是王强老师讲马克思的一段名言“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时,王强讲述了上面一段话,生动地讲述马克思的爱情故事:马克思向燕妮表达爱意的时候送了她一面镜子,说自己喜欢的人就在里面。学生们惊呼,马克思原来也是暖男呀。

马克思的故事——老师的故事——同学开口自己讲故事。正是在这样的循循善诱之中,学生们着迷于马原课的精彩和有趣,那些马克思原理也变得活泼可爱起来!

明天马原课,约吗?

理论如何照进现实,这是个问题。

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何处去?在90后学生眼里,理论在168年后今天,如何闪闪发光,更值得关注。

“科学和信仰是统一的,首先理论上要扎实地研究,我们学院一直在打造科研平台,科研和教学相互支撑。”在张晓萌看来,传授理论知识的时候就是理论自然照进现实的过程。

另一方面,注重马克思的时代性和前沿性的追踪与课堂教学结合。90后的国际化视野,要求学校在打造专题教学模式也应补充,有意识把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最新进展引入课堂。

而统计数据也指向,马克思理论课程在美国大学受关注的程度——开放课程大纲项目(Open Syllabus Project)(整合所有高校课程大纲数据的平台,拥有超过100万份课程大纲)显示,在所有课程大纲所列的书籍中,《共产党宣言》名列第三,出现在超过3000个大学的课程中,是美国最常使用的三本教材之一。

“我们专门纳入一个专题:国外马克思主义注意发展再关注的问题。”

张晓萌告诉《人民周刊》记者,人民大学及时引进国外对马克思主义研究:“我在课程中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其中肯定包含价值的纬度,西方的研究没办法规避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西方经济学是很难反驳的。我们学院注重国际化调研,通过开展海外学者讲坛系列,把国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请到中国来,让学生看到国外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点在哪里。”

明天又有马原课了,约吗?

猜你喜欢
马原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朋友,马原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洪峰马原们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