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叙事”下的象征艺术

2016-08-04 16:42梁雅莹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象征主义

梁雅莹

【摘要】本文以“身体叙事”这一角度作为切入点,探究《颓败线的颤动》这篇作品在“身体叙事”表层掩盖下的象征主义手法的使用并挖掘作品主题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颓败线的颤动;身体叙事;象征主义;自我牺牲

鲁迅的散文诗《颓败线的颤动》不仅形象地描绘出一个老妓的悲惨与不幸,而且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让人言犹未尽。下面笔者将通过“身体叙事”和“象征艺术”这两方面来探讨作品主题的深层含义。

一、身体叙事

在中国文学中,身体诉说的传统由来已久。鲁迅的写作深深地嵌入了这一传统之中,他的著作里不乏关于身体的语言。从他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可见他对身体与文学之关系的了解之深,可说是开了现代中国学界从身体角度研究精神文化史的先河。

《颓败线的颤动》是一出“无言的戏”,是“身体叙事”的典范之作,情感无法言说时,用身体语言来代替。在作品中,鲁迅将一个垂老女人的身体声音纳入了他所营造的声音意象系统,绘出了一个衰老女人双手向天,发出无声呐喊的历史图画。在凄厉的环境中,这个母亲的身体有过两次“颤动”,这两次不同的颤动,浓缩了她几十年的人生和情感。第一次颤动,是她为了养活女儿而被迫卖身赚钱,在不相识的男人底下的“颤动”,表达了她内心“羞辱”与“欢欣”的交织,这是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的。她紧捏着钱,抬眼望天空等动作所含的情感,也是无法言说的。第二次颤动,是她垂老裸体的“颤动”,她把亲人的冷骂和毒笑遗弃在身后,站在荒野中举手向天,发出非人间所有、无词的言语。这也是一种身体语言,但这回要表达的乃是更加难以言说的过往生命的一切,以及那一刻的情绪——眷念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诅咒。在这篇作品中,言语彻底转化为身体姿态,主人公没有说一句话,而是由身体来说出承受着痛苦的精神本身无法说出的言语。身体诉说是被语言的失败逼出来的,它是语言的替代、转换与升华。

坚持将思想感情的困境尽量拉向人的身体并予以身体化的呈现,是鲁迅文学的独异之处。他的作品通常有对直接的身体感觉的充分玩味,被高扬的精神通过身体的出场来进行诉说,个体的精神探求借助于被贬抑的身体语言来完成。《颓败线的颤动》正体现了此。

二、象征艺术

在《颓败线的颤动》中,身体语言的充实和精神话语的空虚,始终强烈地并置着。身体既然是被改造了的精神诉说的替代性语言,我们就不难理解,这篇作品所写的“垂老女人的身体”其实是一个精神化和隐喻化的身体。也就是说,《颓败线的颤动》是鲁迅通过编造一个故事,制造一个气氛,构成象征的世界,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情绪,正体现了《野草》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主义。

关于象征主义,就像作家张炜所说,“所有的作品,真正意义上的妙品和高文,天才之作,都是言在意外,意在言外。它的‘意完全不能等同于和文字直接发生逻辑关系的那一部分,而是‘象外有象,境外有境”;“我们心里感受多多,却又难以转述。有时候觉得语言真是笨拙到了极点,因为我们感受到的那一切是无法用词汇再现的”。孙玉石先生也认为,《野草》并不像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相反,其中的多数作品乃是象征主义的散文诗,《颓败线的颤动》尤其是这种象征主义散文诗的典型范式。

三、一切指向心灵——赞美与復仇

象征主义造成了艺术传达的幽深和神秘,同时也造成了作品解读的多义性。

田建民先生在他的《重读<颓败线的颤动>》一文中,归纳了以往研究者对这篇作品的解读——笼统地认为作者表现的是对旧社会妇女的同情、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批判或是对忘恩负义者复仇的主题;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封建礼教中制造并赏玩别人痛苦的昏迷和强暴的最野蛮残酷的节烈观。

笔者认为,对妇女的同情以及节烈观这两种说法其实可以归并为一点,就是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这固然有之,但这还是狭隘的,没有深入理解这篇作品的独特命意和抒情、批判的重点。相比之下,笔者认为此篇作品的主题是指向心灵层面的,是对生活本身的悲剧性的探讨,具体分为“赞美”与“复仇”两个方面。

1、赞美

这里的“赞美”,指的是鲁迅在作品中“以丑为美”,塑造了丑陋、卑微的老妇形象,并将其外在的这一形象与其内心的美好、善良、伟大做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鲁迅对以“垂老女人”为代表的这一类自我牺牲的人的赞美。同时,通过这一悲剧来对人们麻木冷漠的心灵造成冲击。

鲁迅的象征创造突破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模式,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范围内进行象征意象的选择与创造。“以丑为美”是西方19世纪末期以来的审美新潮。鲁迅的象征创造——可怜卑微的老妇形象,体现了类似的趣味特点,具有强烈的审美冲击力,凝结着作者对她的深厚同情。老妓在百感交集下对负义行为的绝望使她产生了离弃这一切的勇气,成为一个反抗者的象征。在此,鲁迅用丑陋的意象反衬出美好的自我牺牲精神,对读者的审美趣味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更新。

《颓败线的颤动》是一出生活悲剧。作者敏锐地发现了封建意识形态已深深渗透到民族意识与心理中,成为生活的常态,悲剧与喜剧也已经由个别怪状转化为日常生活,因此揭示出隐藏在生活背后的可笑、可愤、可恶,从而警醒处于麻木状态的读者。鲁迅在这一作品中还表现出亲人之间“因爱而害、互爱互害”的倾向。既然造成伤害的是相互关心和爱护的亲人,那么最应受谴责的是他们的愚昧麻木和受封建礼教浸染而成的错误思想观念,这就形成了一种爱恨交织的情感,它无疑丰富了作品的意蕴。

2、复仇

这里的“复仇”,指的是鲁迅在作品中表现的对“自我牺牲及其价值”问题的思考。作者以老妓的经历暗示自己惨遭无情的背叛和遗弃,在痛苦与绝望中一度萌生复仇的念想。

鲁迅在思考着中国人民的悲喜剧命运时,无疑也在思考着自己。但当时很多思想,由于难以直说,所以很隐讳,只能借助于象征的意象和形式表现。

在这篇作品中,鲁迅把自己的感情凝成了象征的抒情形象。那位为子女牺牲了青春的母亲,到头来反被子女所鄙夷和辱骂,其中虽包含了对社会的批判,但更是鲁迅对自己的痛苦愤怒感情的象征。鲁迅通过老妇无言的复仇,对青年自私卑劣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以自我的牺牲换来众生的幸福曾是鲁迅为自己设定的人生方式,但是却遭到一系列打击:兄弟失和,被逐出家门;青年负义,被攻击诬蔑等。作者在这里通过象征表现了对忘恩负义的人类道德的一种复仇情绪。故事传达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故事背后的内心世界,是先驱者的寂寞感,是牺牲之苦,以至于作者在“梦”中要用尽平生之力来摆脱可怕的“梦魇”。

【参考文献】

[1] 郜元宝. 从舍身到身受——略谈鲁迅著作的身体语言[J]. 鲁迅研究月刊, 2004,(4).

[2] 沈庆利. “不忍的爱”与“不忍的恨”——鲁迅笔下的“亲人之间互爱互害”情结[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8,(2).

猜你喜欢
象征主义
《外婆的日用家当》的象征意义解析
不幸的身世,恐怖的象征
从名称和颜色解读《红字》中的象征意义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绿与白
象征主义视角下的《阿拉比》解读
《阿甘正传》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比较文学视域下莫言小说独创性探索分析
荻原朔太郎象征主义诗学略论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与英国象征主义诗人的比较研究
浅谈象征手法在《卡彭塔利亚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