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疑义一则

2016-08-04 16:42胡志贤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论语

胡志贤

【摘要】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句的译文值得商榷。本文列举前人在其他相关典籍中对此句的注释,并结合《论语》全书中关于饮食的条目总结出孔子对于饮食的观点,试得出此句的另一种解释。

【关键词】厌;《论语》;饮食观

杨伯峻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训诂学家,其《论语译注》是《论语》研究方面的权威著作,在学术界有广泛影响,也是不少普通读者了解《论语》的一本入门参考书。但笔者在研读的过程中发现,书中部分训释不尽妥当全面。

乡党篇第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杨伯峻在解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时只是简单地给出了译文: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然而从《论语》全书其他谈到饮食的章目看,孔子不重口腹之欲,甚至是鄙夷奢侈之徒的,所以,对于此句的译文有待商榷,关键在于“厌”字的理解。

“厌”古作“厭”,在古代典籍中,“厭”“猒”“餍”通用。《说文解字》:“猒,饱也,足也。”段玉裁注:“浅人多改猒为厭,厭专行而猒废矣”,又“饱足则人意倦矣,故引申为猒倦、猒憎”“猒厭古今字。猒餍正俗字。”从字形上看,“猒”是从甘从肰的会意字,肰,犬肉也,说明本义就是犬肉甘美,吃得饱足。在先秦典籍中能找到很多三者互用的例子,如:《左传》成公十八年:“大国无厭,鄙我犹憾”。《经典释文》“厭”作“猒”。这里“厭”可理解为满足。《老子》五十三章:“厭饮食”。罗振宇:“厭”,敦煌本作“餍”。这里可译为饱足、满足。《左传》昭公十四年:“与养氏比而求无厭。”《经典释文》“厭”本作“餍”。由此可见,在先秦时代“厭”、“猒”、“餍”三字音义相通,都是“厌”的古字。而据张文彬《四书改错》:不厭即不饱。史记游侠传“季次、原宪褐衣疏食不厭”,平原君传“褐衣不完,糟糠不厭”,伯夷传“回也屡空,糟糠不厭”,皆解作不饱,并无作不恶解者。可见在秦汉时期,“厌”字表“饱、满足”意的甚多,且“不厌”通常解作“不饱”,只是后来通过词义的因果引申,才由吃饱、满足,引申为厌恶、嫌弃的意思。

其实对于这一句的理解一直以来有两派主要观点。

第一种观点如杨伯峻,采用“厌”的引申义“厌倦、厌憎”,即认为谷米择得越精细,鱼肉切得越细薄越好。王力在其主编的《古代汉语》也把此句作为“厌”字“嫌”义的例证。杨、王二人的解释应出自朱熹《论语集注》:“食,饭也。精,凿也。牛羊与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脍。食精则能养人,脍粗则能害人。不厌,言以是为善,非谓必欲如是也。”而朱注与皇邢二疏相承,邢疏、皇疏皆认为食不以精为厌,脍不以细为厌,表示食物要以精要为尚,但不要刻意讲求。此种理解要求烹饪的时候精益求精,这不仅仅是普通人饱腹的生存需求,而是上升为做祭祀用的食物时的要求,尽仁尽礼,符合饮食的“礼数”。整个乡党篇记录的是孔子容色言动、衣食住行,旨在颂扬孔子的一举一动都合乎礼的要求,是为君子。笔者认为若站在礼制的角度考略,追求祭品精要这种解释也可说通,但在现代汉语中,“嫌”是一个偏贬义的词,主要有三个意思:一是嫌疑;二是嫌怨;三是厌恶,不满意。从译文看杨伯峻当取第三种,“不嫌”,即“不厌恶、满意”。然而厌恶的態度可加之于粗恶之物上,但现在饮食已经精细,并没有厌恶的理由。孔子作为士大夫阶层,对于精细之物更不应该有此态度,所以今译用“嫌”字容易引发歧义,稍显不妥。且杨注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点,那就是对于精要的食物有追求但不必强求。所以若按此理解可解释为:不要厌倦把饭食舂得更精细,不要厌倦把鱼肉切得更细薄。强调一种人准备祭品时的主观能动性。

另一种观点如钱穆《论语新解》:厌,餍足义。不厌,不饱食也。孔子曰:“疏食饮水,乐在其中。”又曰:“士耻恶食,不足与议。”不因食脍之精细而特饱食。白话试译:吃饭不因饭米精便多食了,食肉不因脍的细便多食了。此观点与不少前人的观点一脉相承。如:刘宝楠《论语正义》:“夫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又以士耻恶食为不足与议,故于食脍皆不厌精细也。”《论语集释》收集的各家注释也有很多相类似的观点。张栻《南轩论语解》:“厌当作平声,言不待精细者而后属厌也。盖圣人于饮食非有所择也,苟非如下所云不食之类,则食无精粗,皆可以饱耳。”孙弈《履斋示儿编·五·食不厌精》:“读如厌饫之厌,言食与脍虽精细,亦不厌饫而食之。盖夫子尝言‘食无求饱又曰‘谋道不谋食。”《论语意原》:“凡人之情,粗砺则少食,精细则属厌。夫子无间于此,食之精,脍之细,未尝属厌焉。”《论语竢质》:“齐时食必有节,食虽精,脍虽细,不因精细而厌足也。”其中,程树德认为刘宝楠正义之说尤为圆足,故从之。

这种解释采用“厌”的本义“饱足”,认为食不因精而饱食,脍不因细而饱食,即斋戒时食要精,脍要细,但是不能因为食物精细就不加节制,吃得过多。这是基于《论语》其他章节中孔子对于饮食的观点得出的。孔子尚周礼,但并不主张铺张,反而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倡节约。《论语》中可找到很多这方面的论述,如《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里仁》:“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雍也》中还记录了孔子他最好学的弟子颜回的称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说明孔子认为好学在衣食住行上的体现就是简朴节约,不追求享乐,这也是君子的要求。所以他对于用箪食瓢饮果腹、甘于清贫、不改其乐的人是相当赞赏的。所以若这里理解为饮食尽量追求精细,似乎与孔子本身的思想倾向背道而驰。而且下文继而提出“八不食”,都是说饮食以节制为要。所以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恐怕更为准确。

对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理解,以杨伯峻为代表的观点和以钱穆为代表的观点皆可说通,但笔者更倾向于后者,即把“厌”理解为“饱足”,不要因为饭米鱼肉精细就饱食,不加节制。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 2009.

[2] 钱 穆. 论语新解[M].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1.

[3] 刘宝楠, 撰. 高流水, 点校. 论语正义[M]. 北京:中华书局, 1990.

[4] 程树德, 撰. 程俊英, 蒋见元, 点校. 新编诸子集成,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 1990.

[5] 朱 熹. 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中华书局, 2011.

猜你喜欢
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漫画欣赏《论语》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