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会》中劳拉的成长

2016-08-04 05:17余玲玲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成长小说

【摘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初英国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而《园会》是在其作品中认为较著名的一部短篇小说。本文先解释了成长小说,然后在成长小说的视角去探索《园会》主人公劳拉的心理和思想的成长历程:从生活在母亲庇佑下的天真小女孩到面对死亡时对人生和生活感到迷茫最后经过考验获得顿悟,认识到生活的本质。读者可以通过笔者简单勾勒出的劳拉的成长模式即天真-考验-迷茫-顿悟-认识生活,加深对主人公劳拉心理变化的理解。

【关键词】《园会》;成长小说;成长模式

一、成长小说

成长小说起源于德国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且一直受到文学界的关注。关于成长小说的定义,大部分作家都采用了莫迪凯·马科斯在《什么是成长小说》一书中对其的定义:“成长小说是作者让青少年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痛苦经历,颠覆原有的价值观,并对人们活在这个世界有了新的思想……行为,性格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思想突变也是青少年不在像童年那么天真……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Marcus Mordccai 1969: 5)。此外,芮渝萍教授把这种成长过程归结为“诱惑——出走——考验——迷茫——顿悟——失去天真——认识人生和自我”(芮渝萍2004:89)。虽然并非所有成长小说的主人公都要经历这一过程,但是都必须经历从无知到成熟的心理过程。关于顿悟她认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主人公在日常小事中产生的感悟;一种是生活中震撼性事件在主人公精神上触发的感悟”(芮渝萍2004:98)。因此可以简单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成长小说是关于“成长”的小说,描写的是主人公在心理和思想上成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人或群体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新西兰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创作于1922年的《园会》是一部成功的短篇小说,正如Marvin Magalaner(1971)评价《园会》是使曼斯菲尔德荣获艺术家殊荣的重要作品之一。“同传统作家对物质环境与外部世界过多的描绘相比,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尤其是心理小说有意识地将读者的视觉从外部拉回到人物的内心。”(徐晗,2007:70)她在短篇小说上有很大成就。侯维瑞(1996)认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成就正如乔伊斯长篇小说取得的成就。该小说主要讲述了谢尔顿太太在园中举办聚会,大宴宾客而此时她的一位穷苦的近邻由于偶然的事故不幸身亡,亲人正伤心落泪。女儿劳拉请求母亲停止聚会的举行,未得同意。在园会结束后,劳拉带着聚会剩下的食物到穷邻居家中探望死者家属。死者家的极度贫困和放在床上的死者的尸体吓住了劳拉,让她对人生产生了思考,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小说从侧面反映了阶级对立和贫富悬殊的情况。而本文主要从成长小说角度来解读《园会》。主人公劳拉通过园会的准备,和家人的争吵以及对死亡的思考等一系列经历后成长的故事。进而形成了劳拉的一条简单的成长模式:天真——考验——迷茫——顿悟——认识生活。J. F. Kobler(1990)认为通过对现实与死亡的认识,曼斯菲尔德实现了乔伊斯式的精神感悟以及感情和道德上的升华。

二、成长过程

1、天真

《园会》中谢尔顿太太把准备园会的自主权交给了女儿们,“宝贝,问我也没用,我打算把今年一切都放手给你们孩子做。忘掉我是你们的妈妈,把我当成一位贵宾吧。”;“看来只有你去了,劳拉,你是个有艺术天赋的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相信劳拉有能力監督工人干活,在母亲眼里劳拉已经长大。但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天真是一直生活在家庭温室中的孩子的主要特征。他们大都生活在父母的庇佑下天真无私,没有社会经验,思想和心理不成熟。《园会》中的主人公劳拉也是如此。当母亲让劳拉外出监督工人干活时,劳拉心理的想法是“……能有个理由外出吃东西实在太棒了……”;“……她总觉得自己能比任何人做的好的多……”。要是一个成人接受任务以后,他肯定会开始计划怎么完成任务,用什么样的方法完成任务效率更高。和劳拉的想法一对比,笔者就会发现她的想法既天真又好笑。同时她认为自己比任何人做的都好,这也是她不成熟的表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每个人应该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去完成任务。这才是成功的秘诀。“她努力模仿着自己妈妈的声音。但是听起来非常做作,连她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而且还结结巴巴像个小女孩儿。”其中“模仿”二字用的恰当合适,更能表现出孩子般的天真。因为她不够成熟,当她用妈妈的口吻讲话时,不会增加她在工人中的威信反而会让人觉得做作。就好比小孩子穿大人的鞋,因为脚太小了,不仅穿着不舒服而且鞋子注定会掉的。所以劳拉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也许在她内心深处她认为不能像母亲那样成为园中的女主人。这一切的一切都表现出了劳拉的天真。

2、考验——迷茫

考验对于天真无邪的主人公而言十分重要,它能激励主人公对人生和生活进行思考和探索。所以经历过一系列考验之后,主人公往往就能成长起来,当然在经历考验的时候他们有时会迷茫,但最终他们会理解生活的本质,会慢慢融入到社会中去。《园会》中劳拉经历的考验就是近邻的不幸身亡是否能阻止园会继续进行下去。

当劳拉听说车夫斯科特死亡时,她首先对妹妹说“乔斯,不管怎么说,我们要停下手头的一切吗?”当乔斯装糊涂时,劳拉又继续说“但是我们不可能在一个人就死在前门外的时候还举办什么花园茶会呀?”面对突来的变故劳拉的抉择是对的,但她又是否能坚持下去呢?妹妹乔斯不赞同劳拉停止园会,劳拉无法说服妹妹。她转而说服妈妈“我们当然不能再举行茶会了,不是吗?乐队和客人的到场都会被他们听到的。他们是我们的近邻呀。”对于一个上层阶级的贵妇而言,穷人的死亡是不关自己的事的。所以“谢尔登太太并不把劳拉的话当回事儿”。母亲反过来劝说劳拉“咱们也只是偶然才听见这事。要是有人死在那儿也很正常,我都不能理解他们在那些小趴趴屋里是怎么活下来的。我们当然应该继续茶会,不是吗?”劳拉迷茫了,她说服母亲也失败了,她只有妥协了,“她暗自决定,茶会结束后,我会再把这事儿想起来的。不知为何,那看起来确实是最好的办法了”。值得一提的是,面对邻里的死亡,谢尔顿太太无动于衷毫无同情心可言,反而内心里充满了对穷人的鄙视。由此可以看出曼斯菲尔德潜意识中表达了她对女性问题深沉的思考和无奈的叹息。

3、顿悟——认识生活

园会结束后,谢尔顿太太为了显示她的同情心,她让劳拉带着园会剩下的食物去看望斯科特的家人。在车夫家里。劳拉不仅看到了可怜的孩子和母亲还看到了躺在床上的死者,“那年轻人躺在那里,沉睡着,睡得那么香,那么熟,他远远地离开了她们。噢,那么遥远,那么安静,他在睡梦中,再也不能将他唤醒。他的头陷在枕头里,他的眼睛紧闭。那眼睛在合上的眼皮下再也见不到光明。他已完全沉浸在睡梦之中。那些园会,篮子和花边裙子同他有什么相干?他远远地离开了所有这一切。他超脱了,升华了……欢喜——欢喜——皆大欢喜,那沉睡的面孔似乎在说,这都是理应如此,我心满意足了”(Katherine Mansfield 1945: 262)。她第一次看到人生悲慘的一面,贫民生活的艰苦和她自己幸福生活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她产生了一种朦胧的幻灭感(牛建伟,2002: 72)。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与死亡的接触,劳拉已经从她的梦幻世界苏醒过来,进入了现实世界,开始顿悟事物的真谛去思考人生到底是什么。所以劳拉对哈里说“只是太不可思议了。但是劳里——”;“……人生难道不是”她结结巴巴地说“人生难道不是”但人生是什么她也解释不了……”或许此刻她领略了生命从开始到结束的全部过程,就像从早晨玫瑰花瓣的盛开到夜晚花朵的凋谢一样。这一顿悟创造了一种气氛,使读者与劳拉一同感受痛苦,一同思考人生,一同懂得生活中不仅有幸福快乐而且还有痛苦死亡。只有勇敢地面对多面性的生活并且努力适应它,人才能真正地成熟起来。

同时劳拉也明白了,生活并不总是和谐的,在同一个世界中生与死是共存的。这就是劳拉的顿悟:对生和死的思考。“在园会世界里到处是欢声笑语,到处是生机勃勃,它象征着生;而在胡同世界里,到处是寂静无声,到处是死气沉沉,它象征着死。”(阚鸿鹰,2004:62)。在未看到车夫斯科特的死亡之前,劳拉的世界里只有快乐的心情和美好的事物,和朋友,亲人一起在园中聚会,她认为生活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然而真实经历死亡事件之后,她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最终也使劳拉最终“走出了园会这个梦幻世界,站在了现实世界的门前”(Daniel A.Weiss,1958:361)她重新认识了死亡,认识了生活。生活不仅只是美好与享受的事物,生活也包含了贫穷与悲伤地事物。她不再是温室里的花朵,她心理和思想开始慢慢成熟起来。

三、结语

《园会》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主人公劳拉大致按着天真——考验——迷茫——顿悟——认识生活的成长模式成长,经历了一系列事情之后最终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对生活有了全新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Daniel A.Weiss. 1958. Crashing The Garden P arty: The Garden Party of Proserpina[A],Modern Fiction Studies, 361.

[2] J. F, Kobler. 1990. Katherine Mansfield:A Study of the Short Fiction[ M]. Twayne Publishers.

[3] Katherine Mansfield. 1945. Collected Stories of Katherine Mansfield. [M]London: Constable.

[4] Marcus Mordccai. 1969. 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 [M]. New York: The Odyssey Press.

[5] 阚鸿鹰. 生与死的共存梦幻与现实的冲突 ----曼斯菲尔德《园会》解读[J]. 西华大学学报, 2004 ,(4):62.

[6] 侯维瑞. 现代英国小说史[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7] 刘 敏. 凯塞琳.曼斯菲尔德.园会[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8] 芮渝萍. 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9] 徐 晗.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现代主义特征研究[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7.

【作者简介】

余玲玲(1992—),女,汉族,河南信阳人,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成长小说
《拉拉的褐色披肩》的成长小说特征
《拉拉的褐色披肩》的成长小说特征
曹文轩作品的双重叙事视角
以《红与黑》为例解读法国成长小说
曹文轩成长小说中的生存教育探析
《女勇士》中鬼的意象分析
浅谈儿童文学的本质
皮尔?托马斯和《卑劣街区》
写作主体人格视野下的曹文轩的成长小说
《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墨裔女性的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