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者角度看史传文学中虚构存在的合理性

2016-08-04 05:33高冰清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左传虚构趣味性

高冰清

【摘要】本文主要从读者的角度分析史传文学中虚构存在的合理性,主要包括史传文学的工具性、史传文学的易读性、史传文学的趣味性、史传文学的人文性四个维度,最后得出在史传文学中适当的、不妨碍真实的虚构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的结论。

【关键词】史传文学;虚构

史传文学,顾名思义,是一种记录历史的文学样式,具有鲜明的史乘特征。这要求史传文学坚持实录、真实的原则,最大程度上地还原历史的真实。然而,在史传文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虚构的情况出现。那么,史传文学中的虚构是否合理呢?虚构是否会与史传文学所倚重的真实的原则相背离呢?本文试图从史传文学读者的角度解答上述疑惑。

一、史传文学的工具性

读者阅读史传文学,一般是以了解历史、借鉴历史为主要目的之一的。史传文学作为读者窥探历史的工具,首要的功能便是真实地反映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如果说史传文学中的虚构没有歪曲历史的真实,而仅仅是作为补充、插入的部分存在的,在这一视角下,我们认为虚构的存在是合理的、可接受的,是不影响历史的真实呈现的。

例如《左传·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载:“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上述引文中,基本事实为:鉏麑见赵盾早起盛服待朝后,决定不杀赵盾,触槐自杀。在这里,左传作者虚构了对鉏麑的心理描写,作为对事实的补充说明,并没有影响事实本身。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虚构的介入没有影响到事实本身,换言之,虚构没有与真实发生冲突,因而,虚构的存在是被允许的,是合理的。

相应地,我们以《三国演义》为例说明虚构与真实发生矛盾的情况(该书作为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虽非传统的史传文学,亦可以作为例证说明过度虚构对真实的歪曲)。其中,对诸葛亮有这样一段描写:“是夜孔明令人扶出,仰观北斗,遥指一星曰:‘此吾之将星也。众视之,见其色昏暗,摇摇欲坠。孔明以剑指之,口中念咒。咒毕,急回帐时,不省人事。”这几乎把诸葛亮描绘成口中念念有词的巫师了,与历史中的诸葛亮形象相去甚远。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道:“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正是《三国演义》出于小说创作的需要而加入了大量虚构成分而扭曲了真实所致。这种虚构,笔者认为在史传文学中是不恰当、不合理的。

二、史传文学的易读性

钱锺书先生曾说过:“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这是说史家通过忖度人物的心理,试图将分散的历史事件连缀起来,对之加以合理化的解释。历史事件纷繁复杂,正是史家通过合理的虚构在事件之间建立起联系,使之更合理,更加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例如上文所引《左传·晋灵公不君》的文段,若是去掉中间虚构的对鉏麑的心理描写,而只是将事件堆砌如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触槐而死。”在读者看来这便是无法理解的了。史家通过“遥体人情,悬想事势”的方法进行合理的虚构,这才使得事情的发展合乎情理,使读者易于接受。

笔者认为,这种虚构,非但是合理的,而且可以说是必要的,是有助于读者了解历史的真实的。

三、史传文学的趣味性

史传文学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性质,虚构往往使得文本的文学意味更浓厚,使读者读来更感到趣味性。例如《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的“五叹”,其中厕鼠之叹、与赵高密谈后不能自主之叹所记叙的事件等应是难以为外人所知的,必然具有一定的虚构成分,而这是司马迁刻意为之的。《李斯列传》几乎可以说是一叹一转折,细细读来,便能发见这种安排的独特和巧妙之处。

再如《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张良遇黄石公”一段,一则所记之事玄怪,读来有趣,二则该段叙事中对张良的心理描写亦让人忍俊不禁。如“良愕然,欲殴之”这样的心理描写,是虚构无疑,但是,如果少了这些心理描写,这段故事不知要失色多少了。

总之,史传文学中的一些虚构成分,能使历史具有趣味性,使读者的阅读过程富有趣味,充满愉悦。

四、史传文学的人文性

史传文学与一般历史记载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将历史事件具体化、人物形象鲜活化,这一点可以从《春秋》与《左传》的对比中得出。《春秋》式的历史记载,只言某年某日发生某事,而作为史传文学的《左传》则对其中的事件进行具体、生动的描述与刻画,同时还塑造了鲜活、典型的人物形象。

站在讀者的角度看,单纯的历史记载往往显得冷冰冰的,是缺乏情感的;阅读史传文学则不然,作者通过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这些描写往往具有比较多的虚构成分)塑造出鲜明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使得这些人物的一言一行、生死存亡能够牵动人心。

再举鉏麑之例,如果史书上只有“晋灵公使鉏麑刺赵盾,未成,触槐而死”之类的记载,读者或许连这个杀手的名字都不会记得。然而《左传》中短短数句的心理描写,让鉏麑的形象变得高大起来,读时让人肃然起敬,而又让人为他的死亡唏嘘不已,更重要的是,《左传》树立起鉏麑这样的形象,引得读者去思考:如果我是鉏麑,我会做出什么选择……这便是史传文学的人文性的体现。

正是通过虚构的形式,史传文学赋予历史人物以生命力,使其能够打动读者,让读者在阅读史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与丰富。因此,从这一视角出发,笔者认为史传文学中的虚构能够将历史以生动、鲜活的形式表现出来,是史传文学具有人文性的关键所在。

五、总结

通过站在读者的角度从史传文学的工具性、易读性、趣味性、人文性四个角度进行分析和阐释,笔者认为,史传文学中适当的、不妨碍真实的虚构非但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进一步说,合理的有依据的虚构,是史传文学之所以称得上“文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鲁 迅. 中国小说史略[J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2] 钱锺书. 管锥编[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猜你喜欢
左传虚构趣味性
帮助孩子们集中注意力的创新产品
虚构
从善如流
虚构的钥匙
以画之名
虚构
一道化学计算题的守恒多解
趣味几何
《左传》笔法
Contents and Abs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