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短篇小说《学生》的叙事视角

2016-08-04 05:33喻肖青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亨利学生

【摘要】本文旨在探索小说理论奠基人亨利·詹姆斯的叙事艺术在短篇小说《学生》中的体现。试图分析《学生》中表现出的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艺术手法,从而认识亨利·詹姆斯在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亨利·詹将斯;《学生》;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一、前言

亨利·詹姆斯是美国19世伟大的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是现代小说理论奠基人。也被認为是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创者,并不断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探索小说技巧。1884,詹姆斯在《朗曼杂志》上发表了颇具宣言意味的《小说的艺术》意在从理论上对小说的实质和功能作出界定并尝试建立一套小说艺术理论。

该书对小说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作者隐退,小说戏剧化以及人物视点等叙事技巧进行了独到的论述。短篇小说《学生》1891年出版,但因故事情节平淡,很久以来不受关注,但这部小说中罕见的洞察力突破表面平淡,直击人性的创作手法值得探讨和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立足于詹姆斯在《小说的艺术》中所提出的观点,对短篇小说《学生》的小说艺术手法进行分析。

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亨利·詹姆斯希望通过场景系统让人物意识活动和行为活动能够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主张摒弃作者或故事外叙事人物对故事进行全知的叙述,以期待最大限度的降低小说家叙事声音,拉大故事与叙述之间的距离,增加小说的戏剧性。詹姆斯创造性的提出了小说中尽量采用小说人物眼光,客观真实的展示人物所观察的事件,使人物自身的意识达到最大的投射。詹姆斯极力的反对上帝般的叙述者向读者交代故事中的一切,认为这样的写法是小说松散,丢失了形式美。进而詹姆斯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侧重于表现小说中某一个人物对一件事或行为的观察,从而展现特定事件对观察者产生的意义。现代叙事学将这种采用小说人物眼光被称为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亨氏首倡的第三人称视角主要是建立在他所谓的“意识中心”的基础上, 摒弃全能的观察者或第一人称的“我”, 通过某个第三人称来叙述和过滤,反过来又通过叙述和过滤表现第三人称的性格特征。

《学生》这部小说中生动的描写了一家美国人狂热的追逐着在欧洲的文化,爱慕虚荣,不惜一切代价渴望进入欧洲上流社会,以欺骗的手段来获取教师潘伯顿对学生摩根的无私的爱,来逃避对摩根的教育责任,但一切皆以失败告终,以摩根悲剧的离开人世收场。其首创的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在小说的人物塑造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是小说开篇部分:

“她正坐着清理一双脏脏的小羊皮手套,她的手肥肥的,戴着指环手链,拿着手套又是压又是拍,嘴里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但就是没有一句他想听到的话。他想知道自己的酬金数目,正待要鼓起勇气开口的时候,那个小男孩回来了,刚才他妈妈打发他出去拿把扇子。他没有拿扇子回来,只随口说找不着。神色颇为不屑,然后认。真地直视着将有幸承担他教育任务的年轻人。年轻人知道,形势一点不容乐观,他要教这个小学生的第一件事,就是对母亲讲话要态度恭敬—尤其不能对她的间话敷衍搪塞。”

小说开篇这一段的观察者是来莫林太太家面试的潘伯顿,通过他的眼睛,我们看到的莫林太太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阳春白雪,潘伯顿此时的内心极度彷徨不安,怎么好意思向一个决口不谈钱的人开口谈钱呢。这里给我们塑造了三个人物形象,一个是莫林太太,第二是摩根,第三是家庭教师潘伯顿。前面的两个人物形象是都是通过潘伯顿的眼睛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实际上读者在这里完全需要靠想象来勾勒莫林太太的具体形象,因为潘伯顿对莫林太太的观察都极其的浮于外表,至于外貌如何以及性格怎样都必须读者自己来进行揣测,作者本来在这没有发出任何的声音。而对于摩根,在潘伯顿眼里是个桀骜不驯的小男孩,对于没找到扇子这事可以很不屑,在观察他未来的老师时完全没有一点学生的胆怯心理。而对于潘伯顿的人物塑造则是以潘伯顿的心里状态的以实现的,显然面对莫林太太这种阳春白雪似的人物,他是极度不自信的,也许因为自己的老师身份,感觉谈钱羞于启齿,这一点也体现出来潘伯顿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从三个人物出场时的人物性格塑造方面来看,作者用极简单的语言达到了他所需要的效果,对人物也有了基本的交代,而这些都不得不说得益于第三人称地有限视角,一切周遭环境及人物活动都在潘伯顿的眼睛下发生。超出他饰演所能观察到的一切都是未知,这也同样给读者带来了疑惑和好奇心。比如,在潘伯顿的心理莫林太太应该是阳春白雪般的人物,但为什么莫林太太却“清理一双脏脏的小羊皮手套”,这似乎有些难于言语且不合理的地方,这也为后面的故事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由于潘伯顿的认识视角非常有限,在短时间内真正看清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第二次潘伯顿见到莫林太太时文中是这样描写的“近看莫琳太太,潘伯顿觉得她的稚致并非自然天成,她的五官也不协调一致”,潘伯顿逐渐地对莫林太太有了更深的解,不再是初次看到莫林太太的那种阳春白雪的感觉。这就让小说的发展像剥洋葱那样,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一层一层的剥开,是随着观察者对周围人物的了解逐渐人物的性格特征也慢慢浮现在读者眼前。

詹姆斯一直较注重视角的选择与小说主题的相契合,强调客观事物在观察者心中产生的心理意义。在《学生》这部小说中,观察者潘伯顿与莫林一家生活在一起,目睹着这家人每天热衷于参加欧洲上流社会的各种聚会看着这家人不停地不停地换宾馆,从好的到差的以及一切一切的怪异行为。他们虽然早已陷入经济危机但依然坚持过着奢侈的生活。而这也正是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即天真的美国人狂热的试图挤进欧洲社会,他们虽然极其努力的说这里的语言,遵守着欧洲上流社会的一些习惯,但终究以失败和悲剧而告终。此外,这部小说不像詹姆斯的其他小说,在使用第三人称有限叙事时也同时也会变换和切换视角,但在这部小说中,小说的视角从始至终都保持着第三人称潘伯顿的视角,并且中间未曾有过任何的视觉变换,从摩根,莫林先生和太太的人物塑造也均从潘伯顿的视角下形成。也就是说这整个故事采用了一个意识中心,而且至始至终都只是在潘伯顿的的意识里。这种方式会让故事的信息极其有限,也使潘伯顿的眼睛成为了小说本身的重要部分。此外,潘伯顿作为故事参与者又作为观察者,潘伯顿在故事中发现了摩根对自己家人的鄙夷态度和不屑时,对莫林一家开始产生了信任危机,这样把小说逐渐引到了高潮部分。

综上所述,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运用一方面增强了人物的生动性和可信度并为读者从阅读期待出发,提供了更多阐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让小说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有机统一。

三、总结

詹姆斯在《学生》中,戏剧化场景系统技巧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最佳配合,让这个小说像一部戏剧一样在读者的眼前自行的演出,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使用让戏剧化场景成为可能,而戏剧化场景又第三人称单一的有限视角不显单调,故事情节也很紧张流畅。小说的形式更加丰富,戏剧化效果和讽刺效果也得到了最大的呈现。

【参考文献】

[1] 杜开怀. 传承与创新: 试论《黛西·米勒》的视角[J]. 文学研究, 2008(8):37-40.

[2] 亨利·詹姆斯. 亨利·詹姆斯短篇小说选集[M]. 戴 茵, 杨洪波.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8.

[3] 申 丹, 韩加明, 王亚丽.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 申 丹.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作者简介】

喻肖青,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2014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美文学方向)。

猜你喜欢
亨利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警察与赞美诗
找找看
赶不走的学生
亨利园丁和小怪物
大公鸡亨利
学生写话
找找看
特意和故意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