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角度,新世界

2016-08-04 05:33田芸芸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解构主义新视角新世界

【摘要】英国女作家约瑟芬·铁伊的《时间的女儿》是世界推理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崇高地位。作品的主旨内涵,情节设置,人物刻画,行文风格,叙事方式及结构都自有其独特之处。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读者只需略经思索便会惊觉整部作品与后现代主义具有统领性的流派解构主义有着绝妙的契合度——主张开放多元、消解绝对真理的解构主义与《时间的女儿》的主题、人物、手法等等简直达到了“完全同质”。本文将这二者结合,从小说主题、人物形象、推理过程三个方面探讨小说中的解构性。这并非只为打破推倒某些既成主张或者评判小说本身的优劣,而是希望通过分析思考来获得对旧文本的新理解,进一步挖掘更多关于社会与文化的特征从而对生活常态中的人们产生启迪,运用新的视角看到新的世界。

【关键词】解构主义;《时间的女儿》;新视角;新世界

英国女作家约瑟芬·铁伊(Josephine Tey,1897-1952)是活跃于20世纪30年代英国文坛、被誉为英国侦探小说黄金时代三大女杰之一的侦探小说家。她笔下的侦探故事与传统侦探小说的写法大相径庭,不以破案和结局为重,而极具“反推理”架构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铁伊的代表作《时间的女儿》是一部推理小说史上空前绝后的奇书,世界公认的铁伊巅峰之作。这部以历史故事为背景的作品推翻了一桩流传400多年的家喻户晓的历史定案。关于作品与解构主义同质联系的这一领域还未经开发,只要是了解解构主义的读者在阅读《时间的女儿》势必会强烈的感觉到怀疑、否定、颠覆这一系列的解构元素在小说中简直无处不在,作品与解构主旨如此一致,自然不能视而不见。

一、关于解构主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文学批评由结构主义主导,这受到解构主义的反对:解构主义提出文本解读的无限可能,并认为解读具有与文本同样重要。早在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他的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思想,成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以及欧洲左派批判理论也成为解构主义产生的重要成因。解构主义对既成理论的挑战使得文论界发生重大转变,推翻了西方世界根深蒂固的思想基础。德里达质疑并驳斥了自柏拉图以来几千年的西方哲学传统“形而上学”,开创性的提出解构主义。但是他并不想要将解构主义定为一种评论与解读的具体理论,更愿意称其为“阅读策略”。解构主义就是消解任何的概括性理论,推崇多角度理解、质疑权威、呼吁大众狂欢,可以说解构是一种值得树立的反传统、反权威的态度。

二、《时间的女儿》中的解构主义

1、历史上的“真相”

书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铁伊通过葛兰特探长之口说出的“汤尼潘帝”——那些历史上已经盖棺定论不容置疑但真相却截然相反的史实,也是所谓终极真理或者逻各斯中心的一种形式。书名来自于培根的名言“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力,是真相。”但是,历史有时也并不是真相而是“汤尼潘帝”:“如果你到南威尔士就会听说,在一九一○年的时候,政府派军队射杀罢工抗议的威尔士矿工。”听起来多么残酷血腥但是事情的真相只是群众的失控和警察正常的维持秩序。书里提到的“苏格兰女教士殉道事件”等都是十足的汤尼潘帝,他们的形成或是因为有心人为了政治利益有意策划或是因为知情人视而不见保持沉默,久而久之汤尼潘帝就成了历史真相。而《时间的女儿》中历时最久、最根深蒂固的汤尼潘帝就是理查三世的暴君与杀人犯头衔,因为“圣人”托马斯.莫尔写了理查的传记,伟大的莎士比亚同样将理查三世刻画成冷酷的暴君,于是理查三世的恐怖形象就深入人心类。而葛兰特无意中看到的一张不知名的画像,开始怀疑“这不像一张杀人犯的脸”,并通过询问不同的人证明并非只有自己有这样的感觉,于是在医院养伤期间就开始了为理查三世翻案。经过查找多方面的资料和逻辑推理发现了惊人的真相:理查三世居然是一个仁慈的君王,忠诚的弟弟,慈爱的父亲。历史上的汤尼潘帝数不胜数,却在继续流传,而最可悲的是人类对谣言听之任之的冷漠态度和对传统权威的盲从。小说里读者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许多二元对立的等级被颠覆了,例如真相与谣言,邪恶与崇高,权威与轶事等,并用实践证明了颠倒了二元对立的世界是可能的并且是正确的。《时间的女儿》告诉我们,要质疑就要思考和践行来证明新观点的可能,敢于质疑才能从新的角度看到新的世界,世界的意义和价值也会被重新定义。

2、走下神坛的侦探

小说的主角葛兰特探长也是推理界的一朵奇葩,他不像福尔摩斯、波罗、菲尔博士等等大侦探那样始终高高在上,似乎缺乏凡人的某些情感。那些神坛之上的大侦探往往天纵英才、自命不凡,即使客观冷静也无法掩盖他们的自负,但是葛兰特却非常接地气,他苏格兰场的专职探长,没有非凡的聪明才智和无所不知的渊博才学,顶多是普通人中比较聪明的那一类,唯一的特异功能就是对人脸尤其敏感并且善于观察;待人温和,关心他人,体贴细腻又有着英式的幽默与犀利,总能看破问题本质,找出症结所在。但是他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厌恶千篇一律,具有怀疑精神。书中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犀利与质疑权威也很鲜明。铁伊也借葛兰特之口表达了她对固化常规的反感。在查找与推理的过程中,葛兰特也并非一直坚定不移,他也会自我怀疑,在快要被另一种主观逻各斯主导的时候也会及时清醒保持客观冷静,甚至可以说他的自我怀疑和纠结更加强了他推理的说服力,让读者对他的心理变化和推理过程感受清晰。走下神坛的探长反而更能与读者产生共鸣,于是神明与凡人的二元对立也被颠覆了,就如解构告诉我们的那样世事没有绝对的标准,换一个角度就能看到更多元,更包容的世界。

3、凡人可及的操作

《时间的女儿》作为推理小说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在于推理过程和手法都是普通人都可以触及的,像去图书馆查找文献,通过思维逻辑得出结论这些都是凡人可及的操作,书中的虚构成分很少,画像是真实存在的,历史资料也大部分确有其书。因为作者天才般的材料组织手法,信息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也由此我们会发现所谓对错的标准也不是绝对的,往往真假对错互相渗透。铁伊用这种凡人可及的的真实操作,真实的材料,互补的信息又将传统的“小说是虚构的”超验打破了,也颠覆了文学与现实,对与错,真与假的二元對立,破除了固有的旧界限。

岳飞说“运用之妙,在于一心”,这应该是使解构主义在我们每个个体身上发挥价值的最佳路径,对铁伊和葛兰特来说,他们就是用这种态度改变了历史世界也改变了现实中《时间的女儿》的读者,小说使现实中的人也获得新的看世界的角度。无论是解构主义还是《时间的女儿》都是内涵极为深刻和丰富的,这样的讨论值得继续进行下去并日益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Derrida, Jacques. Structure, Sign and Play in the Discourse of the Human Sciences, 1967.

[2] 何亮亮. 可以不读克里斯蒂,不能不读约瑟芬·铁伊[J]. 世界杂志, 2005,11.

[3] 欧阳杼. 游走在历史和推理之间[M]. View on Publishing经典重温, 2010.

[4] 苏宏斌. 走向文化批评的解构主义[J]. 外国文学评论, 1996,1.

[5] 约瑟芬·铁伊. 时间的女儿[M]. 蒯乐昊,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作者简介】

田芸芸(1990—),女,汉族,江西瑞昌人,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英语语言文学英美文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新视角新世界
解构主义对现代园林与景观设计的影响
探索观察式纪录片创作新视角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重塑与解构
神话新世界
疯癫亦梦幻
“P”出个新世界
社区心理学的新视角
数字猎人
新视角看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