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者的音乐审美心理分析

2016-08-04 05:33关松鹤高天牧李君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音乐审美心理分析

关松鹤 高天牧 李君

【摘要】审美是由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两个层面构成的。审美心理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运用丰富的审美态度去感知审美客体,能够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快活自由,是美感的产生和体验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个体差异在整个心理活动过程中非常明显。在钢琴演奏方面,演奏者作为审美主体,会在弹奏过程中实行对自己的音乐审美心理的有意识的调控,这种调控能够促进演奏者能力的提升,对培养演奏者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提升审美品位非常有益。

【关键词】钢琴演奏者;音乐审美;心理分析

审美是由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两个层面构成的。审美心理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运用丰富的审美态度去感知审美客体,能够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快活自由,是美感的产生和体验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个体差异在整个心理活动过程中非常明显。在钢琴演奏方面,演奏者作为审美主体,会在弹奏过程中实行对自己的音乐审美心理的有意识的调控,这种调控能够促进演奏者能力的提升,对培养演奏者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提升审美品位非常有益。

一、音乐审美的心理特征

音乐是一门具有强烈情绪感染力的艺术,在个体受到音乐刺激时,心理活动也是丰富多样的。音乐审美心理是人在进行音乐审美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能力。一般分为三个方面,即音乐的感知、音乐的情感、音乐的兴趣。

音乐的感知是人在进行音乐审美活动时,对当时情境的音乐现象的即时感觉和知觉。这种丰富的音乐审美活动被称之为音乐感知。音乐感知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展开的,当外部因素作用于人体感觉器官时,被作用主体产生的关于作用主体的感性快像的总和。个体对音乐的美的感知是认识音乐的基础。

当外界刺激作用于主体时,主体会产生某种心理反应,这就是情感。音乐的情感是个体在音乐审美活动过程中,随着感官的刺激而产生的特定的情绪活动和情感上的共鸣。当个体在聆听音乐时,主观上会有某种心理期待,所感知的音乐能够满足这种期待时,就会产生正向的情感体验,多表现为喜悦、喜欢、兴致盎然等等,并对主体产生激励作用;当所感知的音乐不能够满足这种期待时,就有可能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多表现为沮丧、失落、悲伤等,并对主体产生消极作用。

兴趣是个体对事物或活动在认识上的积极肯定的情绪表现。音乐的兴趣是个体对于音乐本身或音乐所表达出来的内容的积极肯定的反应。对于某种事物的持久的兴趣容易激发个体对事物本身的深入钻研和学习。当个体对音乐流露出浓厚的兴趣时,加以引导,就会成为推动学习的动力。

二、钢琴演奏者的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研究

钢琴的演奏者和钢琴的创作者在钢琴演奏审美心理学中他们是审美主体,他们用审美的态度去感知乐谱和弹奏过程,与乐曲产生共鸣,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轻快,这些心理活动就是钢琴演奏中的审美心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演奏者或欣赏者对于乐曲的分析、领悟和演绎决定着审美的最终效果。因此,在钢琴演奏中,对于演奏者进行审美心理的研究,结合音乐审美心理的内涵,对演奏者音乐审美心理进行调控,可以提高演奏者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音乐审美感知是审美主体在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时,审美知觉对接受到的信息赋予了新的意义,主体对音乐作品进行了新的认知和加工,得出对于音乐的总体映像。这种能被音乐作品所引发起的情感,其实就是审美主体的音乐审美感知力。例如,钢琴演奏者在演奏保罗·赛内维尔的世界名曲《梦中的婚礼》时,可以很清楚的感觉到乐曲中动人的故事和传递的情感,梦之国的边境,一堆篝火冉冉升起,主人公回忆那些甜蜜的爱情记忆,可以感受到作品创作者对希冀中的婚礼的向往和憧憬。听到这首钢琴作品的人,也会在如歌、如梦、如幻的音乐旋律中,感受的深厚的审美意蕴和丰富的情感色彩。

想象是艺术创作的翅膀,可以说任何艺术活动离开想象都是难以进行的。音乐审美想象是通過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加工创造,激活审美对象之后形成新的审美形象演奏出来,并升华到对美感的体验。例如演奏者在弹奏者奥地利著名的轻音乐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时,可以根据小提琴在A大调上奏出徐缓的音阶,想象出黎明时平静的多瑙河水微波荡漾,根据圆号吹出的一个充满希望的音调想象出晨曦拨开了多瑙河上的薄雾,黎明到来。感受到乐曲中传来的恬淡之美。

音乐审美理解是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意蕴、内容以及象征意义等内部联系产生理性认识的活动能力,是以音乐审美感知为基础,充分发挥审美想象,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性的把握和领会。在这一过程中,理解活动不能脱离具体形象的感受和体会,钢琴演奏者对于演奏作品的理解,影响着整个审美活动的发展。对于演奏者来说,对于作品的审美理解,就是欣赏和领悟。例如,演奏者在演奏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时,即使在没有了解音乐背景时,透过音乐的旋律,也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情绪的波动之变化。三个乐章的过渡,演奏者可以领悟到贝多芬和朱丽叶唯美的恋情,为他们感到非常可惜。在当贝多芬恋爱失败又在痛苦的耳疾发生后,难以掩饰他复杂的情感。

可以说,音乐审美情感的最高境界是对于作品的完美演绎,演奏主体通过融入内心丰富情感而使作品体现出的极致的音乐之美。例如,演奏者在演奏肖邦的《离别》时,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其中情感的起伏,从第一部分的悲伤、沉重,到第二部分的矛盾、激烈,抑郁情感爆发,再到最后一段的无奈、遗憾、惋惜。演奏者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可以把作品的情感、悲伤把握的恰到好处。

音乐演奏是将音乐作品展现给听众的过程,演奏效果直接关系到听众对作品的评价和印象,可以说是对音乐作品的第二次创作。例如演奏者在演奏肖邦的钢琴作品《“雨滴”降D大调前奏曲》时,在前奏曲中,形象化地使用了一个固定的单音,它伴以单调的节奏型,好像是对有节奏的雨滴声的声音描绘。这首前奏曲的音乐形象虽然比较单一,但通过演奏者的丰富创造,可以产生许多细腻的变化,为聆听者营造出静谧、朦胧、浪漫的意境。

三、音乐审美心理制约下的钢琴演奏

钢琴演奏本身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任何一部音乐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都融入了作者对于乐曲的美的理解,作品中的旋律、节奏、风格、意境等都都与钢琴演奏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钢琴演奏过程中,通过对演奏者的音乐审美心理进行有意识的调控,可以推动钢琴演奏者演奏水平的有效提升。

音乐理性美感是表达理性情感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方式。听众在欣赏音乐时,是感性的,随着钢琴演奏者的演绎和情感引领,当听众静下心来聆听时,演奏者和听众都会感受到音乐的理性美感。尤其是对演奏者来说,如何更好的演绎音乐作品的理性美感尤为重要。音乐的理性美感是在理性的认识和评判之上建立的,延伸出来高级审美认知活动,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审美情感体验。这种心理调节可以极大地激发钢琴演奏者在音乐的特殊氛围中自由发挥想象,进行观念塑造,找到情感上的归属,获得对于音乐审美的特殊美感体验。

总之,钢琴演奏作为一种艺术活动,重点在于演奏者如何去演绎、塑造、展示音乐作品。深入开展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分析,尤其是音乐审美心理分析,对钢琴演奏非常重要。音乐审美心理的分析研究可以为钢琴演奏提供理论基础,可以通过对演奏者的心理干预,让演奏过程更富有艺术性,更具有感染力,对于钢琴演奏者提升自己的演奏水平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音乐审美心理分析
简析高中音乐的审美教学
论音乐教学品德培育的渗透
紧抓音乐课堂教学,突显审美之心
浅谈混响器在后期缩混中的应用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局外人”到“局内人”的转变
浅析艺术院校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问题
艺术与现代主义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