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的语法化研究

2016-08-04 06:33王欢欢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指向主观副词

【摘要】“全”的语法化过程早在先秦就已经开始了,后由先秦时期的实义名词扩展演变为范围副词。汉代,副词“全”形成之后,由于主观化引起的继续语法化仍在进行,表示总括范围的副词产生表示强調的程度副词用法。后来由于其他表示强调程度副词的大量出现,替代了“全”的程度副词用法,表示强调义的程度副词“全”走向消亡。

【关键词】全;语法化;主观化

一、从实义名词到总括副词

《说文解字·入部》:“纯玉曰全”。“全”的本义是指一种纯粹的玉,例如:

(1)天子用全,上公用龙,诸侯用瓒,伯用将。(《周礼·考工记·玉人》)

(《周礼·考工记·玉人》)

(2)众工让口无敢先,嗟我岂识厖与全。(王安石《估玉》)

以上两例中“全”均表示纯玉,但“全”字表“纯玉”意用例非常少,后在表“纯玉”义上进一步引申出“纯粹的,无杂质的”之义,例如:

(3)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荀子·劝学》

例(3)中“全”的意义等同于“粹”的意义,理解为“无杂质的、纯粹的”。只有完整的存在,才能够称得上纯粹的完美。因此后在表“纯粹的,无杂质的”之义的基础上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引申出“完整的,完备的”之义,例如:

(4)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庄子·养生主》)

上面所举例中,都是由名词引申出形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此同时词性引申产生动词“保全”义,例如:

(5)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孙子·谋攻》)

表示“完整,全面”义的“全”出现于动词前,充当状语之后,使用频率多了之后,“全”就逐渐虚化产生副词的用法。

副词“全”始见于汉代,但是用例较少,例如:

(6)诊病决死生,能全无失乎?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7)中士半畏之,下士全无可畏。上士所以畏之者,反取诸身,不取他人。 (《太平经》)

(8)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春秋繁露》)

在例(6)、(7)、(8)中,“全”都是充当状语,随着他频繁地充当状语,便出现了副词的用法。由此可见,副词“全”的形成,在句法上是由于紧邻句法环境的作用,在语义上则是由于词义的泛化——“全”的具体词义的进一步抽象话和扩大化而形成的。

汉代时期,副词“全”的用例还比较少,然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副词“全”的用法大大增加,“全”的语义可以指向主语,也可以指向宾语,例如:

(9)夫免身而全动,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 (《战国策》)

(10)雪罢枝即青,冰开水便绿。复闻黄鸟声,全作相思曲。 (《梁王僧孺《春思诗》)

这两例“全”的语义均指向其前的主语。例(9)中的“全”指向其前的主语“夫”;例(10)中的“全”指向其前的主语“黄鸟声”。“全”的语义除可以指向其前的主语,也可以指向其后的宾语,例如:

(11)兼以北方政教严切,全无隐退者故也。 (《颜氏家训》)

(12)愿莫如是思维此念,欲得全断一切不食。 (《出曜经》)

这两例“全”的语义均指向其后的宾语,例(11)指向其后的宾语“隐退者”,例(12)指向的宾语“一切”。语义前指表示左向总括副词的用法逐渐占据主导位置,发展成为“全”的最基本、最常用的用法。

二、从总括否定到强化否定

范围副词“全”在形成之后,必然也可以用来对否定性命题进行总括,因而经常会出现在“不、无”等否定词的前面,表示“全然、完全”一类语义。例如:

(13)齐朝士子,皆呼祖仆射为祖公,全不嫌有所涉也。(《颜氏家训》)

(14)河东士族,京官不少,唯此家兄弟,全无乡音。(《北齐书》)

前面的总括对象“齐朝士子、此家兄弟”还是存在,虽然有时会呈现出一定的主观情态义,但是还是属于范围副词。这种用法时候的“全”处于一种重新分析阶段,既可以理解为表示范围的总括副词,也可以理解为表示强调意味的程度副词。

然而,当前面的总括对象频繁地隐去,“全”的总括功能就开始逐渐消失,而主观情态功能则相应地得到加强。例如:

(15)此战之助也,而全亡焉。良将之所以必胜者,恒有不原之智,不道之道,难以众同也。 (《淮南子》)

(16)台山路上,过客全稀。破灶堂前,感恩无地。 (《五灯会元》

例(15)、(16)中,如果“全”是表示一种总括范围其前或其后的总括对象都应该出现,但这四例中的总括对象都已经隐去,所以应当重新分析。当“全”语义所指的主语或者宾语隐去的时候,“全”表达“全然”一类含有夸张、强调的意义的程度副词。

否定句中“全”语义指向的主语或宾语的省去是导致“全”主观化的环境,那么引起“全”主观化的机制则是表述过程中的移情。副词“全”的主观化之所以会出现在否定句中,是因为否定话相对肯定句而言更能够表现说话人的主观情感。说话人在进行否定陈述的时候,已经或多或少地加入了自己的主观评价。

“全”的这种用法在魏晋时期比较多见,到唐宋时期,更是继续发展,出现频率有明显的增长。例如:

(17)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王驾 《雨晴》)

(18)只有僧邻舍,全无物映山。 (贾岛《寄钱庶子》)

例(17)、(18)都是唐宋时期出现的诗词,在这例中“全”跟后面的否定词连在一起,表达一种强调否定,加强否定的程度。

清代时期,“全”用于否定词前表示强调否定的程度副词用法大大减少,以《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为研究对象发现,《儒林外史》中共有副词“全”15例,用作强调否定义的有6例。《红楼梦》中共有副词“全”85例,用作强调否定的仅有6例。以上数据表明,用来加强否定的副词“全”在清代时期,使用量已经大大降低,后面走向消亡。探究“全”强化否定义的消亡,主要原因是当时表强调的程度副词不断产生,替代了“全”的用法。

【参考文献】

[1] 张谊生. 副词“都”的语法化与主观化——兼论“都”的表达功用和内部分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2] 武振玉. 试论副词“全”的产生与发展[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3] 王 玺. 《红楼梦》范围副词“全”的句法及语义指向分析[J]. 语言应用研究, 2010.

【作者简介】

王欢欢,女,汉族,籍贯:湖南衡阳人,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指向主观副词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备考新指向
后印象
短句—副词+谓语
中年级“生本写作”教学的“三个指向”
有主观小量倾向的“数+量/名+之+形/动”格式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对立与存在
副词和副词词组
hardly是hard的派生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