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2016-08-04 07:33杨迪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工科人才能力

杨迪

【摘要】高校为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创新和社会的发展源源不断输送人才,功不可没。但是在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偏重于理论型和学术型人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而在高校中应当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机制,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

【关键词】创业;人才

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型,大众化教育的结果是不仅要提高国民素质,同时也让人们拥有生存和发展的技能。大众化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更多的创业型人才,因此高院校迫切需要对學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创业型人才。

一、创业与创业型人才

1、创业的内涵

创业是指在各行各业的个人或团队为了开辟事业创造价值、敢于承担风险的开拓性活动。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创业有几层涵义:一是创业可以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中进行;二是创业要创立事业,要有强烈的事业心;三是创业要创造新的价值,是一种创新活动;四是创业要敢于承担各种风险,要不怕挫折;五是创业要有勇气,是一种开拓性的活动。由此可见,创业并不仅仅限于创办企业,虽然创办企业是一种典型的创业,但创业的概念比创办企业的内涵更丰富。从理论上来看,创业既包括创办企业,也包括开创新的事业,还包括在各行各业中创造价值敢于承担风险的开拓性活动。

2、创业型人才

创业型人才是指以创新能力为主要定向的,以一定创业素质为基础的人才。这一概念同时指向两个方面:其一是创新能力定向,即创业型人才必然具有创新能力,并以创新能力为其素质的根本;其二是创业素质,即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的素质。综上所述,创业型人才要创新意识强,关键就是要培养一种科学探索精神,要敢冒风险,敢创新路,敢为天下先,敢于在科学的大道上百折不挠地前进,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责任心,有团队精神,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同时要掌握创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强的再学习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及实践技能。

二、高校创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可行性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说到底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关于创业能力培养研究方面的焦点之一是创业能力培养的可行性研究,即创业能力能否被教,从历史和逻辑上看,不可否认在某些成功的创业者身上存在着天生的无法复制的特质或天赋,如一些工程科技创业者的成功的确与其家庭背景及环境因素有关。然而大量的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具有创业潜质的人通过教育成为创业者。从总体上看,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创业者比那些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1、国家政策的支持

国家层面的政策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激励创业的政策以及创业教育扶持政策,如政府推进的科技创业计划、税收规定、政府釆购、政府信贷担保、法制环境以及设立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器为创业企业提供服务、支持和帮助、创业教育经费投入等。有学者认为创业政策是为激励一国或地区经济主体乃至创业者的创业精神、提高其创业活动水平和创业能力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它针对创业过程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各个阶段,着眼于创业者的创业动机、机会和技能,以鼓励更多的人创建自己的企业作为首要目标。国家层面创业激励政策的颁布实施为人才创业创建了有利的政策环境,点燃了了广大师生参与创业的激情,促使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了技术成果的研发与商业化的全过程,其感性认知对提高其科技创业意识与能力有重要作用。

2、高校的创业教育

人才的创业能力培养应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提升学生两种能力:一是与创业直接相关的商业管理和技术管理能力,主要通过理论课程实现,形式包括课堂、讲座、讨论会、专题会议等;二是“软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主要依靠课程或实践中的团队项目实现,包括课程小组、创业挑战赛、创业实践等。为了有效实施一体化课程体系,使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提出实施策略:通过情境创设、团队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的“做中学”的主体参与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建构实践知识,获得一体化的学习经验。在此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辅助和引导作用。最后,运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法,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改进、不断提高,从而促进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3、企业的协同合作

企业(产业)与高校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责任、义务关系,而是互利互惠的关系。对于企业而言,通过产学合作战略联盟,有利于获得新技能和技术、开发新市场和迅速进入新市场、降低财务风险和分摊研发成本,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获得竞争优势,减少竞争对手;对于高校而言,可把企业视为一个“协同关系”的潜在来源,力争让企业为学校提供创业经费赞助、创业咨询服务,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及创业指导等,显然通过产学战略联盟这种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因此,相对于高校的作用而言,企业(产业)在工程科技人才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更多扮演的是协助培养或“协同”培养的角色。

三、高校创业型人才机制培养重点

1、课程内容改革

大学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增设创新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科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改革实践中加以体现。必须使学生对工科创新创业的整个过程有全面的理解,并基本上掌握工科创新创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就课程设置而言,首先,高校要找出一条适合本校的模式,实施和推进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以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的为依据,课程设置突出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工科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工科创新创业能力,这是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依据,而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又是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规模与方向。

2、校企合作校

国内多数高校及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合作,构建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实行“订单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在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 尤其注重与相关行业龙头企业合作,使其参与人才培养的整个环节。相对而言,在日益竞争激烈的人力资源市场中,能从各大高校能直接培养本企业人力资源供应,也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下降,效益提高。同时对相关岗位人才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进入岗位后的适应能力,职场生涯的规划期盼度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

1、转变教育理念

高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设计专业核心能力、专业实验课、专业课程设计体系设计安排知识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教学计划。特别是新开课程要求突出实践环节的权重。加强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通过专业垂直管理形成有利于专业负责人、优秀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机制整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析课程教学内容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提高教学效果。合理设计学习情景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学习内容及学习情境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2、组织创新创业型意识的教师队伍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大批优秀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一支勇于创新和实践、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制定教师学习和培养计划, 加强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一个重要的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特别重要的。

3、创新创业教育与学业生涯规划相结合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本质就是要开发学生潜能,使其成为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应当是在其专业范围内具有独特的核心能力的一类人才,而这一“核心能力”也应当是因人而异的。在高校专业教育过程中,可结合学生的能力偏好特点,有计划、有差别地培育其核心能力,使之成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智力资本与能力保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针对大一学生,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舆論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并引导其认识自我,明确目标;第二阶段针对大二大三学生,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模拟等两个模块,让大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第三阶段针对大四及以上学生,重点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和较全面的创业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创业做好充分准备。

4、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创新创业型人才本质上是一类实践型人才,这就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坚持课堂引导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衔接的原则。通过组织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商业模拟游戏、模拟谈判等活动,为学生增强创业意识、展示创业才干提供平台,依托学校科技园、综合实验室等资源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地方高校在“第二课堂”的设置上,还可以利用自身的区域影响力,邀请当地创新创业旗帜性人物,传授经验,答疑解惑。

5、建立创业型人才培养试验点

按照规模小、学科范围广、精英教育的原则,建立拔尖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验点,通过相关企业、科研团队的二次选拔认定,在相应双向选择所选导师的带领下,采用适合拔尖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兼顾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的模式。学校要针对校外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教学大纲,确定实习内容和方法。一是可以构思一定数量的设计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实习项目来进行实习,二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只是直接参与基地现场生产开发,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6、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创业教育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要促进以“创新带动就业”,政府首先要有法律形式明确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规定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责任和权利,并对没有承担创新创业教育责任的企业进行相应的处罚,在加强政府立法和监督管理的基础上,再合理运用市场调节手段,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

7、政府给予财政支持

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通过财政、税收、专项补助、长期贷款等激励方法鼓励并扶持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对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企业给予实实在在的财政补贴和政策优惠,政府的支持要成为企业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吸引力和约束力。各级政府在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可以积极探索由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共同承担的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机制,对暂时没有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企业,可以缴纳工资总额一定比例的创新创业教育税,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五、美国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在课程体系、创业文化、创业教育师资、创业平台、创业资金、创业服务机构、创业教学方法和技术、创业政策扶持、创业学术研究与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深入人心。在此过程中,美国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与大学生的数量激增,大学毕业生中创业者所占的比例不断增长,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新创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而美国对于中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点启示:

1、营造创业环境

“自由教育是西方教育的传统。”美国高校具有开放、自由、宽容、实用的创业文化,这无疑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文化沃土。“美国文化传统崇尚个性、个人自由和独立,鼓励通过个人奋斗获得经济上的成功,移民文化使美国人具有敢于挑战,敢于冒险的创业精神,因此整个社会重视和支持创业,宽容失败。

2、举行创业竞赛

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美国大学还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创业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热情,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美国创业计划大赛紧紧围绕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要求学生设计科学、合理、可行、有效的商业计划书。创业计划大赛吸引了很多创业投资基金,孵化出很多大公司,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美国创业计划大赛还组织创业成功人士、风险投资家对参赛者进行专门培训、指导,并孵化出新一代创业团队。

3、创业服务机构的支持

美国创业服务机构主要有三类:一是官方设置的创业服务机构,如美国 SBA 国际联营集团(美国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联营集团)是美国政府于1953年创办的专门解决美国中小企业融资、经营竞争和向国外促销其产品的国际联营机构,可为准备创业或创业中的小企业提供低收费甚至免费的技术支援。二是创业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如美国退休经理咨询团中小企业发展中心等。三是校内创业服务机构,以及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如仁斯里尔理工大学提出了《仁斯里尔规划》,设立创业教育中心。斯坦福大学设立了“技术授权办公室”,负责创业合同的签署和管理,办理学生专利的申请和许可事宜,开展创业宣传教育、沟通与交流、创业技术服务等活动。

【参考文献】

[1] 肖红伟. 论创业型人才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策略[J]. 企业经济, 2009.

[2] 庄小将. 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 职教论坛, 2010.

[3] 李 敏. 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研究[J]. 现代农业, 2012.

[4] 陶礼军. 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14.

[5] 庞鑫培. 面向区域创新体系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

[6] 王军峰. 浅议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机制[J]. 科技经济市场, 2014.

[7] 刘碧强. 美国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12.

猜你喜欢
工科人才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