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宗教观探究及建议

2016-08-04 07:33石韵周海林黎志伟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心理教育大学生

石韵 周海林 黎志伟

【摘要】马克思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能力生产自己的生产资料。而我们认为,宗教的产生和人类生存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作为正处于“断乳期”的特殊群体,科学合理地引导大学生对宗教问题进行思考,更加有助于维护高校内部的和谐统一,甚至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观;心理教育

基于此,我们以中国民航大学的大学生为样本,对其进行了“大学生宗教信仰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共发出4255份,有效回收问卷数为1326份。其中男生数为864,占有效问卷调查人数的72%;女生数为462人次,占有效问卷调查人数的28%;本科生987人,占74%;专科生占339人,占26%;党员125人,占9%;入党积极分子129人,占10%;团员1080人,占79%;群众22人,占2%。以上情况基本符合中国民航大学现状,故而问卷样本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还对部分代表性的大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访谈及调查工作,进行了相关的归纳与总结,分析了其宗教观形成的原因,提出有关的建议和意见。

一、大学生宗教观现状

大学生是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来自各个地区,汇聚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同时其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处于不断变动和发展的阶段,因此,宗教问题反映在大学生身上具有复杂、多样、盲目等特性,更加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特性。

1、信仰宗教的大学生比例不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调查的1326名大学生中,其中1080人明确表示自己不信教,占总人数的79%,这项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不信仰宗教。而明确表示自己信仰宗教的大学生中,信奉佛教的大学生最多,占总样本人数的10%,其次是基督教和天主教,各占3%。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中信仰宗教的比例更低,仅占信仰宗教总人数的9.1%。中国共产党党规中明确规定了不允许信仰宗教,此项数据表明高校在发展党员的程序中忽视了有关宗教问题的审查。对此,高校应当予以重视。

2、佛教在大学生中影响力较大

数据显示,在276个信仰宗教的人中,信仰佛教的占48.5%,共136人。其他宗教的情况如下,基督教40人,占14.4%;天主教36人,占13.0%;伊斯兰教28人,占10.1%;其他教38人,占13.7%。但我们发现,很多选信仰佛教的大学生对于佛教教义,饮食文化并没有十分清楚。可见大学生们在选择自己宗教信仰上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的,对于其内在含义并无本质认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3、大多对宗教抱有宽容态度

针对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的有关数据表明,仅15%的人选择反对态度。对于大学生可不可以信仰宗教的问题上,64%的人认为大学生信仰宗教完全是个人的事,旁人不应该干涉,无所谓支持或者不支持,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宗教抱有宽容的态度。

4、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宗教信仰的理解有偏颇之处

在对宗教信仰认识的问题上,35%认为宗教信仰是对神圣物的崇拜和信仰,18%认为宗教信仰是唯心主义的产物,有3%的人认为宗教信仰只是一种社会现象。这表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宗教信仰并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对于宗教的认知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而非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来阐释宗教信仰。

5、大学生对于宗教问题盲目性与理性共存

宗教信仰者一般都会参加宗教相应的活动,完全认同宗教教义。但是从我们调查的数据来看,认为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变故而寻找精神寄托以及喜欢宗教文化的占据大多数,均为35%,认为需要教友物质或精神帮助的以及宗教信仰可以使人向善的各占11%。这说明大学生对于宗教问题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理性之处在于,98%的大学生认同非法宗教活动应当被干涉,93%的大学生认可宗教应当受法律约束。

二、大学生宗教观形成的原因分析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主要以佛教、到家、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儒家等六大宗教为主体,兼有少数其他宗教和多种民间信仰的基本格局。而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原因,追究大学生宗教观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因素:

1、家庭与民族因素

宗教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曾经影响了一代人的生活。调查显示,23.6%的少数民族学生信仰宗教,高于平均水平,而在具有宗教信仰家庭生活的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比例大大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家庭与民族是大学生宗教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2、个人兴趣爱好

宗教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势必具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调查中关于信仰宗教的原因分析中,“喜欢宗教文化”占35%,认为宗教文化具有两面性的占据72%。二十一世纪,人们的信息的接收速度急剧缩小,而我国对宗教信仰采取自由的宽松政策,客觀上使得大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宗教活动和宗教文化的机会。

3、生活、学习方面的压力

在越来越快速的社会发展面前,生活、学习甚至就业方面,大学生都会面临各式各样的压力与挑战。就大学生自身而言,其正处于自我意识逐渐成熟的阶段,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在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还为发育健全,因此,在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成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又一个原因。

三、建议和意见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重要群体,其宗教观问题应当加以重视,加以适当引导,这对于高校创建和谐校园,甚至社会和谐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1、加强科学教育,加强无神论的学习

不可否认,宗教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没有科学依据的情况下,宗教极为容易与迷信捆绑在一起,对社会造成消极影响。科学是战胜迷信的最强有力的手段,高校应当着重对大学生加以科学地引导,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课程中着重贯穿科学的精神,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建立合适的宣传平台

大学生是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群体,堵不如疏。调查显示27%的大学生希望了解宗教文化。因此,高校在宗教问题上不应当以回避为主要态度,而应当建立合适的宣传平台,为大学生创造接触正当宗教活动、正确宗教文化知识的机会,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调查中显示,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变故而寻找精神寄托而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占35%,因需要教友的物质或精神帮助13%。这意味着大学生中因为心理原因而信仰宗教的占主要部分。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高校在学生薄弱的方面加以重视,予以合适的鼓励和引导,为大学生建立强大而坚固的内心防御系统,才能使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拥有正确的宗教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项目名称:《宗教对当前我国民族凝聚力的影响——以中国民航大学为例》,中国民航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IECAUC2015104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7: 45.

[2] 刘华安. 正确把握宗教问题的四重视角[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2): 25-27.

[3] 高惠珠. 论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5): 1-7.

[4] 李志英. 关于当前大学生信教的调查与思考[J]. 理论前沿, 2004(8): 44-46.

[5] 吴倬文. 高校应重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1): 103-107.

[6] 苏斌原, 等.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新趋向及心理成因探析[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8(3).

猜你喜欢
心理教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小学教育
浅谈中职电工电子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浅析赞赏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方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