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方法述评及对政府转型问题的思考

2016-08-04 10:03王娟娟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方法论

【摘要】公共选择理论是以“经济人”假说、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和经济学的交易范式为基本研究方法,以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分析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经济学流派。通过对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述评,指出其对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启示。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市场与政府

公共选择理论作为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之一,实际上是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公共选择的理论研究是从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大量应用于集体或非市场决策而产生的,其主题与政治科学的主题相同,涉及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党派政治等。与传统经济学不同,公共选择理论将政治决策视为经济体系的内生变量,认为在经济市场上通过货币为偏好显示做出经济决策的人和在政治市场上通过选票为偏好显示做出政治决策的人是同一个人,政策出发点同为理性的“经济人”所追求的个人利益最大化,都使用成本——收益分析,而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的“善恶二元论”是不存在的。

在公共选择理论看来,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密切相关,它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市场和经济市场运行规律的诸多相似之处,指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限度以及政府干预失败的根源所在,而这一系列理论的研究是建立在经济学研究方法在非市场决策领域的运用这一基础之上的。以下对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方法做简要述评。

一、研究方法述评

1、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集体行动被看成是个人在选择通过集体而不是经由个人来实现目的时的个人活动,政治被视为不过是一系列过程,或一种允许上述活动产生的机构”,集体行动不过是个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承诺遵守相应的规则而采取的共同行动,政府被当作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一种机构,社会则是个人选择的总量效果。与传统经济学个人主义方法论不同的是,布坎南提出的个人主义并非是孤立的个人选择,最终还受到制度环境的约束,总体结果是个人选择的不经意结果。公共选择理论将个人作为分析基本单位,个人或群体为追求自身利益使用成本——收益分析,相互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便是社会的运行。

2、“经济人”假说

经济人假设是指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那种机会,即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在布坎南看来,人人都是经济人,在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工作的人,目标没有太多的差别,都是利己的、理性的、依據个人偏好以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进行活动,当个人由经济市场中买者或卖者转换为政治市场中的投票者、纳税人、受益者、政治家或者官员时,他们的品性并不会因此而改变。

将经济学的理性自利的经济人假设扩展到政治领域,既是对传统政治学所认为的政治家或官员“利他的”、“以追求公共利益及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的”假定的否定,更是研究公共决策的一种创新性视角。方福前对这一理论假设表示肯定,认为用经济人范式来统一分析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中的个人行为,有助于构建逻辑一贯的政治经济体系,理解政治家和官员的行为决策。

3、经济学的交换范式

布坎南吸取了哈耶克的经济思想,认为经济学是一门交易的学科,并提出了“政治市场”的概念。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相类似,它也由供求双方决定,选民和纳税人是公共产品需求的一方,而政治家和官员们则是供给的一方,不论是选民还是政府官员都会在做出行动选择时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只有当集体活动的决策给个人带来的收益大于其投赞成票的成本时,个人才会选择支持这项决策,否则为投反对票或弃权票。在经济市场上,个人在转让一种私人商品的所有权来直接得到另一种私人商品的所有权后,个人效用能够立即得到满足;而在政治市场上,个人通过投票做出选择后所计算出的集体选择往往是不经意的另一种结果,只有个人选择与其他选民选择一致并占多数的时,其个人效用才能得到满足。

二、对政府转型的思考

1、政治决策的内生化体现了其与经济市场的紧密联系

公共选择理论摒弃了西方主流经济学把政治决策视为经济决策的外生因素的传统,而认为“经济”与“政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这种将政治决策内生化的研究视角,承认了市场经济中市场与政府的紧密联系,引发人们对政府失灵的关注,对政治过程的研究成为探讨经济市场有效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尚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渡时期,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过程中,应摆脱以往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的经济管制手段,坚持适度原则,维护市场的有效竞争和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在深化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根据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逐步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2、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方法为政府转变职能提供方向

2.1、“经济人”假说——构建廉洁政府,抑制寻租与腐败

在公共选择理论看来,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的“善恶二元论”是不成立,在政治市场做出政治决策的个人与经济市场中做出经济决策的个人一样,都是理性“经济人”,都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目的。政府部门官员受其理性经济人的心理驱使,在管理经济事务过程中难免产生利用公权谋取私利或为部分人创造特权的行为,加之为了寻求政府保护或获取垄断地位的个别寻租人向政府官员行贿,隐藏在经济干预行为背后的受贿、行贿、索贿等腐败问题悄然而生。腐败与寻租问题作为非生产性活动,非但不创造新的社会财富,反而损害政府声誉,增加了市场经济的交易成本,浪费社会资源,妨碍市场有效竞争,干扰市场正常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因此,以官员“性本善”为预设,从道德层面要求其避免利用公权力追求个人私利是不切实际的,政府在转变职能过程中,应遵从理性“经济人”假设,做好廉政建设工作,以廉洁政府建设的新成效维护市场竞争的有效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2.2、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激励与竞争机制是完善服务型政府的内生动力

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来看,服务型政府更强调政府与市场是服务的供给者和消费者的关系。然而现实经济中,政府机构官僚主义色彩浓厚,政府冗员与活力的缺失导致政府扩张和低效率。将个人主义与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相结合,承认并规范政府工作人员对自身正当利益的追求,从而统一于服务市场的目标,有助于真正意义上建立服务型政府。需要指出的是,公共选择理论所研究的个人主义与传统的个人主义不同,公共选择理论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并不是说个人在选择与决策时不受制度环境的影响,个人选择所追求的目标可以是利己的,也可以是利他的,这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不矛盾。

2.3、经济学的交易范式——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学视为交易科学,政府作为政治市场的供给方提供给公共产品,选民则通过选票购买公共产品,这种交易的契约精神使得公共选择理论对交易规则提出挑战。尽管我国政治体制与西方国家有着显著差别,然其主张人们不应将希望和命运寄托在精英贤哲及其所作的英明决策上,而应当寄托在法律制度上的观点值得借鉴。法律是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上的交易规则,健康、完善的市场不仅要求市场主体遵纪守法,做到法无禁止即可为,更要求政府加强法治建设,在制定和执行公共决策时依法行政,优化和完善公共决策体制,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布坎南. 自由、市场和国家[M]. 上海三联出版社, 1989.

[2] 丹尼斯·缪勒. 公共选择理论[M]. 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3.

[3] 方福前. “经济人”范式在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得失[J]. 经济学家, 2001(1).

【作者简介】

王娟娟(1991—),女,汉族,江西九江人,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方法论
接诉即办改革的方法论价值
如何构建系统的方法体系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起源及发展探究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构建
本科法学课程案例教学法实施探析
用社会矛盾的方法论分析中国存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
数学方法论在数学学习中的运用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