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公学造就“绅士风度”的历史归因探析

2016-08-04 10:34郭春晓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

【摘要】提及英国人,必以“绅士”之帽冠之,而绅士教育是英国公学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且这一使命与英国历史文化传统息息相关。至于“绅士风度”的造就过程及历史归因就要到其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中去窥探。

【关键词】英国公学;贵族情结;绅士风度;宗教信仰;伊顿公学;历史归因

Abstract:Referring to the British,the“gentleman”of the crown of the crown. “Gentleman”is actually the unique goal of education in the public schools in England,namely public schools by cultivating students' personality,hone students' physique,creating a“gentleman demeanor”,and become the elites of the society needs. The school carries the gentleman education historical mission,this mission with the British traditional history cultur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tudy the colleg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 of running a school culture students“gentleman”of the process and the history of attribution,only to develop a new approach to study of College in the new period,but also for China's secondary education reform to provide referential reference.

Key words:The British public schools;Noble complex;Gentleman demeanor;Religious beliefs;Eton college;History of attribution

公学作为英国中等教育系统的一个独立机构,独领风骚数百年,是英国乃至欧洲整个中等教育系统中的翘楚,素有“精英的摇篮”之称。它承载着英国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征,不仅体现出英国民族根深蒂固的保守性,也反映出英国精英教育的思想轨迹。追溯公学发展的历史沿革可知,以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为分水岭,工业革命以前的公学面向全体阶层提供免费教育,为贫穷的有识之士迈向英国政界的阶梯,公学之“公”可谓名副其实;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公学社会地位的提升,公学逐渐由义务性向付费制转变,其贵族性和精英性特征初现端倪,贫民子弟只能“望门兴叹”了。公学演变成贵族学校后,便成为传承贵族精神和绅士风度的重要场所,其中绅士風度又是贵族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而公学则是其绅士教育思想实现的载体,至于公学是如何践行这一思想的,就要到英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去一窥究竟。

一、“绅士风度”体现的历史传统与民族特性

英国素以尊重历史传统为民族特性,教会教育、宗教信仰、绅士教育、贵族情节都是其历史传统的典型代表。公学作为传承历史传统的载体,也是一种民族特性的表现形式。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英国贵族都被视为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意识领域的风向标。他们认为一个社会的统治阶层应是举止大方、谈吐优雅的阶层。这种观念因贵族的文化优势被普通民众广泛赞同,从而产生阶层崇拜,并自觉向其看齐,以致于在英国工业革命进行的如火如荼之际,出现了这样的现象:英国贵族在价值取向的较量中以绝对优势战胜经济上占优势的中产阶级,贵族精神逐渐成为下层社会顶礼膜拜之物,进而形成了体现民族特征的绅士风度。

今时今日,具有“绅士风度”是人们对英国人最为深刻的印象,他们时刻注重自己是否仪容整洁、体态风雅,任何时候都给人留下一个彬彬有礼、尊重女性、富有教养的印象。绅士风度是民族精神的外化,也是公学精神的外化,是社会各阶层在向上流社会看齐的过程中,以贵族精神为基础,由各个阶层的价值观融合而成,这种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诸多因素在英国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作用的精神产物。可见,绅士风度是贵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能够通过个人努力而获得,为英国各阶层所有,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属特征;而贵族精神是贵族血统和等级的象征物,令社会下层阶级可望而不可即。因此,较之贵族精神,绅士风度显得更为普及和大众化,因而成为英国公众建立贵族情结的途径。

二、“绅士风度”在英国公学办学特色中的体现

公学在育人的过程中优先注重品德培养,其设置的古典课程、宗教课程、课外活动及寄宿制模式等办学特色都意于此。古典课程和宗教课程的道德熏陶,课外活动的礼仪指导、体育项目的性格磨练,都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进入上流社会必须具备的绅士风度。

1、目标特色:培养“基督教绅士”的主题一以贯之

19世纪以前的公学教育皆以培养虔诚的“基督教绅士”为教育目标,以传统的古典学科和宗教教育为主要课程内容;19世纪60年代以来,公学奉行“精英主义”或“尖子主义”的教育理念,它的目标是要造就社会领袖人才,培养能够维护大英帝国利益的绅士,但这一时期的公学仍以古典学科为主要课程;进入20世纪尤其是二战以后,社会各界纷纷指责公学囿于传统的古典学科,以致所学知识空疏无用脱离社会实际,公学迫于压力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后的公学虽逐渐注重学生学术成绩,即培养“学术型绅士”,但仍可见拉丁文等古典课程的踪影。由此可见,其教育目标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只是在内涵上的拓展。显然,培养“基督教绅士”是公学一以贯之的教学目标,“学术型绅士”的教育目标只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实际需要而作出的调整,是对“基督教绅士”教学目标的补充和完善。

2、课程特色:利用古典人文学科和宗教课程进行道德渗透

英国绝大多数的公学直至二战以前仍以古典人文学科为主,其枯燥乏味的拉丁语和希腊语课程令学生整日游闲混日而无实学者。但也正是这些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的课程有助于学生品格的陶冶,道德的熏陶,在培养绅士风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英王亨利六世创建的伊顿公学,在办学之初就规定学生必须学习古代希腊语和拉丁语原著,在他们看来,“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对上帝及主耶稣的崇拜,优秀的基督精神和优良的礼仪”。

除设置古典人文课程外,公学还开设了宗教课程,让学生建立起宗教信仰,培养他们宽厚、仁慈的美德。宗教在公学领导者看来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传播宗教精神的主要载体就是公学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教堂。教堂是学生每日做礼拜的圣地,公学每天的活动都是从做礼拜开始的。每日礼拜的次数2次或3次,据悉,伊顿公学每天就举行四次礼拜。通过对古典人文课程和宗教课程的学习,造就一个彬彬有礼、谈吐不凡、宽恕平和、勇于挑战的“公学人”。

3、课外活动特色:尊重传统的体育项目——“没有列入课表的必修课”

英国人素来热衷于体育,而公学以尊重民族传统著称,体育遂成为公学最为重要的传统之一。体育作为公学一项课外活动,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因此被称为“没有列入课表的必修课”。重视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平等竞争的意识、团队协作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性格陶冶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公学重视体育活动对学生性格的塑造,这一行为源于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他把人的身体健康与幸福程度联系在一起,提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故而体育(尤其是板球和橄榄球)应放在全部教育的首要位置。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公学强调资产阶级开拓精神冒险精神的培养,体育、军事操练内容得到进一步加强。在伊顿公学设有军事科,在1815年的滑铁卢大战中大败拿破仑的英军名将威灵顿就曾抛下“滑铁卢之役胜于伊顿公学的野外运动场上”这样一句人人称颂的格言。故而,公学的体能训练对绅士性格塑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4、寄宿制特色:锻造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集体合作意识

公学培养“绅士风度”的关键在于塑造性格,为尽快让学生养成“绅士风度”,重视品格陶冶的寄宿制便应时而生。公学的学生以吃苦耐劳为荣,以奢华颓靡为耻。刚入学的新生,大多在家中娇生惯养,为了彻底斩断学生与家长的“藕断丝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独立生活的本领,校方规定前三周一律不准家长探望;为了加强学生的身心素质,公学要求学生坚持睡硬板床,冬季穿短裤上体育课,用冷水洗澡;学校甚至对学生头发的长短,走路的姿势,服装等做出了具体规定。伊顿公学就曾有学生感叹:“我们唯一的自由就是可以解开校服西装背心最下面的那粒纽扣,显一显我们的得意。”

三、英国公学造就“绅士风度”的历史归因分析

1、贵族情结的强化

贵族精神的首要特点是骑士精神,即勇敢尚武和光明磊落。因此贵族都重视习武、锻炼身体,并喜欢以光明正大的方式处理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公学特别重视学生体能锻炼的原因。英国社会对上流社会的推崇和追随,使得贵族精神几乎成为英国的国粹。而英国社会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典型的贵族社会,英国人心中都存在着浓厚的等级观念,由于存在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贵族阶层的崇拜心理,英国各个阶层都想向贵族靠拢,而专门打造社会精英、培养学生绅士风度的公学受到了英国中产阶级的垂帘,希望让子女接受贵族式的教育,培养孩子的贵族气质从而改变他们的命运。公学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性格训练,重视体能的训練、公学人特有的精神风貌,这些传统无一不受英国传统贵族情结和绅士情结的影响。不得不承认,贵族精神的存在极大地影响着英国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今天英国人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2、绅士风度的追求

长期以来,贵族家庭的子女在教育领域一直享有绿色通道,他们所上中学不外乎伊顿、哈罗等著名公学。英国的家长为培养孩子的贵族气质,甚至在孩子出生之时就前往公学注册登记,以便提前做好准备,降低学校择生的风险;他们所上大学更是非牛津即剑桥。就算是下层社会的子弟在从公学毕业后也会被同化成为“上等人”。于是,一些中产阶级纷纷模仿贵族阶层并向贵族看齐,也就是在这种不断模仿上流社会的过程中形成了英国特有的民族传统“绅士风度”。

从公学以古典学科和人文学科为主的课程设置中,不难找到所谓“上等人”统治社会、领导民众的理论依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课程是绝对的贵族课程,因为除了让学生在上层社会中显示自己的教育背景几乎对社会毫无用处。通过在体育活动中,锻造公平竞争的运动家风度和团结协作精神;级长制的学生管理中,培养学生管理他人的能力与服从忍耐的品格;严格的纪律与性格训练使学生养成公平竞争的君子风度、冒险精神和自治精神等绅士风度。这样,英国由来已久的贵族情结和绅士情结在公学便得到了很好的再现和发展。

3、宗教信仰的渗透

宗教教育代替道德教育乃是英国的传统,而这种传统的形成又始于公学。美国教育学者彼得森(M.Peterson)曾指出,“公学从一开始就笼罩在宗教或道德的氛围中,这种氛围支配者他们的课程和传统活动”。早期的公学创办者往往把基督教原理渗透到自己的办学思想中,因而在公学的校园中自然而然地弥漫着浓郁的宗教气氛。在英国教育史上,首先发现宗教教育的价值并将其力量运用到品格教育中的是拉格比公学校长托马斯·阿诺德。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阿诺德认为英国的教育应为基督教徒服务,是为基督教教育。他曾指出:“我要培养的是这样一种人,即基督教绅士。”而学校作为实施基督教教育的实践基地,应从课程内容设置、教师言传身教各方面渗透基督教教育思想。因此在他长达14年的校长任期中,他使学校的教堂成为了品格训练的主要场所,他使学校的礼拜堂成为公学的精神堡垒,经过多番尝试,形成了以基督教教育思想为基础和以培养基督教绅士为教育目标的理论观点,这在英国教育史上也是一大创举。

【参考文献】

[1]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424-427.

[2] BowenJame.AHistoryofWesternEducation[M].London:Methuen&Co,1975.293.

[3] 张婷.当代英国公学的特色及其历史文化归因探析[D].西南大学,2008.

[4] [英]奥尔德里奇著.简明英国教育史[M].诸惠芳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5.

[5] 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八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115.

【作者简介】

郭春晓(1990—),女,河北衡水人,河北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
古代埃及墓室壁画“彼岸时间观”图像研究
简述李维汉关于宗教统战的思想
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问题及其思考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与德育方式解析
“信仰的力量”
传统礼仪与现代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实证研究与对策分析
生命·文学·信仰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话语殖民和宗教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