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奥勒留与老子关于处世之道的异同比较

2016-08-04 10:34易蕾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异同老子

【摘要】在伦理思想方面,奥勒留与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之间存在种种异同,两者都对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如何追求的处世之道,提出了各自独到的看法与见解。对两者之间的异同进行研究和比较,为现代快节奏生活下,物质越来越丰富,幸福感却越来越低的人们,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启发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关键词】奥勒留;老子;处世之道;异同

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有一种很神奇的存在,对同一个观点,有时候会产生跨越时空的交际与碰撞,显现出意料之外的相似与意料之中的差别,尤其是在网络没有出现之前,这种现象更加令人惊叹和深思。其中,奥勒留与老子关于处世之道的伦理思想就是如此。一个是生于公元121年的古罗马帝国的皇帝,一个是出生于公元前571年的中国春秋时期的道家学派创始人。两人无论是从地域、时代还是文化背景的角度来看,都是毫无交集的,但是两人都对人活一世应该采取何种处世之道,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回答,有相同点,自然也有不同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奥勒留与老子关于处世之道的伦理思想的总体概述

1、奥勒留的处世之道

奥勒留执掌罗马帝国的近二十年里,国家正处于战乱不断、灾难频发的时期,现实的痛苦让他急于寻求寄托,再加上他自幼喜爱斯多葛派哲学,深受其影响。于是,他开始试图身体力行斯多葛派的伦理思想:依照自然而生活、克制、忍耐、追求超凡脱俗。在这一过程中,奥勒留给自己写了一本书,也就是《沉思录》,在书中,他强调了人要依循自然,过一种合乎本性的生活。他认为人应该服从天命,顺应环境,坦然接受命运的支配,这样才合乎自然之道,才能始终保持内心的欣悦和恬静。同时,还要依照理性而生活,要提防心灵屈从与肉体,理性屈从于快乐,需要看管好自己的心灵,以哲学来指导自己。

2、老子的处世之道

老子所处的时期正是我国春秋各国争霸时期,生活动荡,思想却百家争鸣。

老子在做官的时候,利用职务之便,阅读研究了大量古籍,后来辞官潜心做学问,开创了道家学派,创作了影响后世上千年的《道德经》。老子将一切事物归结于“道”,认为“道”是创生宇宙万物的总根源,而道的本质则是“清静”、“無为”和“自然”,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不争”及“柔弱胜刚强”,宣扬逃避现实、逃避社会,人应该效法自然、返璞归真。

二、奥勒留与老子关于处世之道的异同

1、两者提出的效法自然的异同

两人的生活背景虽然不在同一个时空,但是同样都经历着国家内忧外患、战争频发,百姓痛苦不堪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两人都对当下的生活产生了忧虑不满的情绪,试图去寻找到一种慰藉或者说内心的寄托,于是二人便各自提出了顺应自然之道的思想。

奥勒留在《沉思录》中提到“我们也应当注意到:甚至在那合乎自然地产生的事物之后出现的事物也令人欣悦和有吸引力”。他举例说道,烘烤后的面包出现裂痕,熟透的无花果和橄榄会裂开口,谷穗的低垂等等都会有其存在的意义,因为他们都是自然形成的事物的结果,是属于其自身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同样能给人带来美丽和愉悦,所以我们人也应该顺应自然。奥勒留认为人的顺应自然可以说成顺应本性,“判断每一符合你本性的言行,不要受来自任何人的谴责或话语的影响”。顺应自然和本性生活就能“抵制和清除一切令人苦恼或不适当的印象,迅速进入完全的宁静”,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内心的宁静。

老子的哲学思想分为道论和徳论,他认为“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徳”是万物的自然本性,又分为上徳与下徳,那么如何从下徳进到上徳呢?就是要效法自然。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贵柔守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强调以柔克刚。正如大自然的种种现象,在一场狂风过后,往往高耸挺拔的大树会被连根拔起,而看起来柔弱不堪的小草却会安然无恙,又如看起来柔和无比的水却能冲破一切坚硬的险阻,最终下方成海,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自然界里柔弱的东西反而会赢到最后,那么我们人类也就应该向自然学习。

由此可见,两人虽然都提出了人生在世应该遵循自然,用自然之法指导我们的生活,但是也不难发现还是有一些差异。奥勒留的效法自然其实更偏向于效法理性,“退回自身。那支配的理性原则有这一本性,当它做正当的事时就满足于自身,这样就保证了宁静”。他认为人应该借助自然现象看到其背后的内涵,使自身保持理性的状态,能够从容的接受和面对自然法则,事物的任何一面,包括残缺破损的一面都是合乎自然之道的。自然同时也已经限定好了人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肉体方面,那么我们就应守护好心灵。真正使人心情烦恼的并非事物本身,而是人对事物的看法,一切痛苦和不幸也是合乎自然的,我们应该坦然接受。宇宙中那些属于它的事物都是如此符合理性的,那么如果你真是按照它的意志生活和行动,直面命运带给自己的一切,那么你心中的一切也都是符合理性的。而老子提出的效法自然就是指效法表面的“自然”,是一种外化的效法,根据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规律来矫正自己的行为,自然界中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是我们学习的目标,小到一花一草,大到山川河流,所以他们柔弱胜刚强了,我们也要以弱示人,要“无为而无不为”。我们不一定非要成为高山、成为大树,做好小草、水滴也有其好处。这种观点通过老子辩证的论述有其合理积极的一面,但是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并没有内化为自己内心的强大,这样的内心宁静带有一种怯懦退缩的态度。奥勒留与老子因为相似的生活经历提出了相同的观点,这些不同点也是因此造成的。

2、两者关于追求德性的异同

奥勒留与老子都提出了要效法自然之道,此外,又都提出了人应该要追求“徳”,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什么是有德性的生活?奥勒留认为德性是人世间唯一值得追求的东西,它本质上是自足的,人们追求有德性的生活就是在追求幸福的生活,人的幸福就在于德性的完善,德性本身就是目的,是一个理性的人应具有的品质。老子认为徳是万物的自然本性,强调生命主体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自身的努力程度和以何种方式进取,由此导致不同的生命境界。两人都认为人的私欲是造成道德败坏和一切恶的重要原因,只有依靠践行德性来改变现状。

两人都认为追求德性最重要的就是弄清楚什么是善,但两者也存在不同之处,就在于追求方法上。奥勒留提出要思考何为善是学习的开始,而这个善要以公正、忍耐、谨慎、坚强等具有内在价值的东西为善,不要以多数人追求的东西为善,“辞别人世而从未有过说谎、虚伪、奢侈和骄傲的嗜好,是一个人最幸福的命运”。而老子则认为“朴实无华,返璞归真”,人应当复归婴儿的状态,因为婴儿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可以说是无欲无求,这有这样才能获得“徳”。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最重要方法就是要“为道日损”,即去掉感觉器官的一切欲望。不难发现,奥勒留的追求德性是强调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学习善和一切为徳的东西,然后逐渐将自己身上的恶去掉,转化为好的德性,他认为真正善的人是不依懒于环境的。而老子的追求德性是强调回到最初始的状态,只要回复最初便能自然而然的达到德性的要求,做人应该“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说何时何地人都应该保持一种退缩的状态。这是推翻了现有一切,急力找寻过去,认同过去,甚至想停留在过去的心态。两者一个是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过程,一个是以退为进、逃避现实的策略。其实不能说到底谁对谁错,只是毕竟受时间和身份地位的限制,老子的观点与奥勒留的比起来确实有一定的局限性,他大力宣扬的返本复初的思想有碍于事物的向前发展,与此同时还忽略了知和学可以引人向上,也就是在被动和希望中去寻求德性。

3、两者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生活无论如何都离不开与他人与社会打交道,所以奥勒留与老子都提到了人应该如何处理与自身以外的整个社会的关系。奥勒留提出人生存的目的就是用行动履行社会职责,尽量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履行社会职责,为人类整体利益服务,把自己看成是人類的一份子,竭力服务于公共利益,要学着用宽恕与合作的态度去热爱人类、热爱社会。老子则提出了小国寡民的观点,认为只有国家小、人民少了,一切麻烦都会迎刃而解,现有社会的灾祸就是国强人多造成的。老子认为“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也就是爱护自己、保住自己就是爱护了整个天下。

两者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奥勒留提倡以整个社会的利益为个人的利益,作为处世的原则,而老子提倡以个人的角度和利益为出发点,作为处世的原则。于是,奥勒留首先要求在考虑人生目标时以社会的福祉和普遍的世界利益为标准,其次要求每一行动都要对社会有益,争取能够改善社会。社会的现状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人人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以大局为重。老子采取的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强调不争之争才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最佳方法,注重轻物重生、清静无为,做好自己就行。其实两者的观点各有优缺,奥勒留站在一国之王的角度,当然需要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希望全国百姓甚至其他国家的民众能够相亲相爱,以整体利益为自己的目标,达到维护其统治的目的。但是这样的观点过于理想化,只是一个想象中的蓝图,太强调整体利益而忽视民众的个人利益,可能会适得其反。而老子作为毫无话语权的底层知识分子,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中,只能选择保全自己,消极避世,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惹不起躲得起”,但最终这也只能是一种倒退的空想,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部分人怯懦逃避的无奈思想。

无论是奥勒留的观点也好,老子的观点也好,都有其局限性和空想性的一面,但当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汲取的养分。尤其是我们生活在当下这个物质越来越丰富,诱惑越来越多,变化越来越快的社会,如何坚守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两位哲人无疑给出了一剂心理保健的良药,都用他们的智慧告诉了我们,要学会少私寡欲、知足常乐,面对困难、烦恼和痛苦要积极面对,在卑微中保持达观,在逆境中保持坦然。同时,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忘了坚持自己的底线,坚持一切美好善良之物,用理性与道德控制自己去追求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幸福生活,用善待自己也奉献社会的态度去对待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 马克·奥勒留, 著. 何怀宏, 译. 沉思录:中英双语·典藏本[M]. 北京:中英编译出版社, 2008.

[2] 陈鼓应, 注译. 老子今注今译[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3] 王巧慧, 黄 斌. 斯多葛学派与道家伦理学思想的比较[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4] 张尚仁. 道家“遇”的学理[J]. 思想战线, 2011(02).

[5] 王 平. 直面命运 寻求宁静—奥勒留人生哲学初探[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作者简介】

易蕾(1992—),女,重庆市渝中区人,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异同老子
漫画
漫画
社会新闻报道与民生新闻报道的异同
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
大愚者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