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要道》修行次第与丹道思想

2016-08-04 10:34程守亮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张三丰

程守亮

【摘要】《黄庭要道》是张三丰真人专门阐发丹道修行方法的作品,将整个丹道修行的过程用简洁的语句浓缩为三十六句,全文凝练精粹,句句不离本旨,次第严明,涵盖全部丹道流程,是张三丰真人的丹道代表作品。《黄庭要道》总结了古代的丹道功法,对丹道流程的简化和运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黄庭要道;丹道;张三丰

《黄庭要道》,原名《静坐修行次第》,亦名《张三丰内丹三十六决》,是张三丰真人所传的内丹修炼功法。内丹学是道教的主要修持方术,是一种结合道教文化的宇宙论、人生哲学、人体观、修持经验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和行为模式。内丹学作为一种寓道于术的文化体系,经过历朝历代的内丹家们前赴后继、不折不挠的艰苦探索和实践,留下了数以千计的丹经,而古代内丹学大师们往往出于维护师门正统的目的,人为的使用数量极大的隐语,造成后世研究者的不解。而《黄庭要道》一改古代丹道修行记录的繁琐芜杂,用平白易懂的文字将丹道的修行方法以及次第完整的阐述出来。

一、《黄庭要道》的修行次第

《黄庭要道》将丹道的全部修行过程分为四步:第一步,行补身漏法——得却病延年之果;第二步,行换身法——成长生不死之果;第三步,行出神法——成脱胎之果;第四步,行还虚之法——成虚无合真之果。粗看似乎与传统丹道的“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三大步骤有差别,但并非如此,《黄庭要道》第一步行补身漏法只不过是炼精化炁的准备阶段,而后面三步实际上与传统丹道的三大步骤几乎是一致的,二者不过是用语有差别。

1、补身漏法

补身漏法是《黄庭要道》的第一步。这部分内容指出了修炼丹道的原因,也在此步中初步介绍了静坐方法。《黄庭要道》认为人“由一岁至十六岁,丹田气满,而后有情欲之思。情欲一动,与妇人交合,于是十数年之元阳,遂至遗漏。”从此之后,人体的精气开始逐渐流失,很难再恢复往日丹田气满的状态,人体开始成为败絮之驱壳。经过风雨的摧残,寒暑的凌逼,疾病的感染,人体开始衰败,因而不能得长生。因而《黄庭要道》提出“补身漏”法,这也是《黄庭要道》丹道思想的起点。通过补身漏法,可以将人体流失的元阳补回,乃至精满气足,补够已毕,便神爽体健,百病不侵,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当然在学习静坐,补身漏的过程中要注重精气,不使外泄,故能补回身体。

2、换身法

经过补身漏法之后,补身功夫既满,精气充足,下丹田的真阳之气便“自寻道路,延注他方,故起下田,循下鹊桥,入尾闾,透三关,经上田,至明堂,渡上鹊桥,下重搂,抵黄庭,经循督任冲三脉,渐渐分润全身,灌溉百骸,于是身体之阳气渐增,阴气渐灭”,而“此时之身体,气为阳气,血为阳液,骨内为阳质,风雨不能侵,寒暑不能入,长生之体,于以成矣。丹經所渭过关服食者,正此事也”。由此可见,这与传统丹道的三大步骤中的第一步“炼精化炁”是一致的,属小周天功夫。

3、出神法

第三步行出神法在第二步换身法完成之后才能进行,“由下丹田、阳关、下鹊桥、谷道、尾闾、夹脊、玉枕、上丹田、明堂,以讫黄庭,为任督两脉全通。过关服食之功已毕。” 此意即是任督两脉全通后,遂完成整个人体的任督循环,那么开始过关服食的基础就打好了,便可以开始“行大周天火候之时期”,此时“静坐之法,以过关服食为主要关键,至此大道已得其半,是时只宜一意绵绵,永存不散”。此时体内阳气充溢,乃得阳神,其说“换身功夫既毕,即能绝食入定,入定之时,明明朗朗只有一团性气,即内丹也。内丹者,亦即阳神.是所谓“真吾”者也。见此一物,方为见性,方为认识自己。然此阳神,系由祖气养成。身中祖气亦长养阳神。亦如妇人之气血长养婴儿情形相似。不过婴儿在女人胎中长成人形,是为顺生;阳神在男人身中长成仙体,是为逆化。婴儿出生,阳神出壳,皆自然之理也。迨至阳神一出,是为第三步功夫已至,正果已得,大事已成。上不受阴阳造化之作弄,下不受刀兵水火之灾危。飞升可至九天之上,瞬息可行万里之遥,光华与日月并明,寿命与太空同久,聚则成形,散则成气,神通广大,变化莫测矣”。可见《黄庭要道》所言的内丹或者说阳神乃是人的本质自我,通过前面两步的修行,身体内漏掉的元阳得到恢复,待阳气充溢全身之后,人得以找回本我“阳神”。

4、还虚法

传统丹道的最后一步一般都是还虚,亦称面壁还虚、九年面壁,《黄庭要道》也不例外。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务使气性全消,而与太空合体,直至太空即为吾体,吾体即是太空。远在祖气界外,造极‘虚无原始,方为至矣尽矣。不然,是即孙悟空一个筋头,打了十万八千里,仍不出如来佛掌中也。”而“阳神既出体矣,修炼之事已毕。其实不然,凡由静坐而至出阳神者,系以法造成,为时太速。其往日之习性,恐难绝灭,即有不坏之身,尚无不迁之性,是了命而未尽性也。故于出神之后,仍当静坐”,所以总的来看,到了还虚这个阶段,根本上是要灭尽习气然后与虚无冥合,以至“虚之又虚,无之又无,无无直至无可虚无,方至其极” 。在《黄庭要道》看来,“虚无即是本性,本性合于虚无,灵体精纯,则又在‘祖气之上矣。行道至此,谓之无上之上,立身至此,谓之无前之前,到尽头,真正功圆果而满矣。”

二、《黄庭要道》的丹道思想

1、三教同一的丹道观

和宋元道教内丹派的传统一样,张三丰也倡导三教同一,他认为古今有正邪二教而无三教。所谓儒释道三教,仅为创始人不同,实则“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张三丰以“道”为三教共同之源,认为此道统生天地万物,含阴阳动静之机,乃是万物的本根、本始和主宰。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张三丰在其著作中时常援引儒学、佛学的理论,在《黄庭要道》中也有体现。比如全文一再强调的“诚意”二字,便直接来源于宋明理学,用此词来概括道家意守丹田时的不松不紧、不偏不倚的状态不仅十分精妙,而且确与儒家养气时所需的精神一致。这也是道家与儒家在某种程度上相通的表证。不仅如此,《黄庭要道》在“性”与“命”的问题上也与儒家一致,二家俱追求性命同时的完满,乃至于在《黄庭要道》最后一步中提到“阳神既出……其往日之习性,恐难绝灭,即有不坏之身,尚无不迁之性,是了命而未尽性也”,肉体的问题(即命)虽然已经解决,但“性”的问题依然存在,阳神虽出亦要坚持静坐来消灭“习性”。

2、删繁就简的修行观

传统丹经隐喻过多,关窍埋没于堆砌而不显,这是困扰许多丹道养生爱好者的一大难题。《黄庭要道》一改此疾,全文分四步,共三十六诀,句句不离本旨,而句句中无一字多余,实乃丹经中翘楚。不仅在丹经写作谋篇布局中删繁就简,在丹道的实际操作中《黄庭要道》也很简略,没有才有过多的术语与专有名词,降低了阅读和操作难度。尽管如此,它并未省略实修中最容易遇到问题处的解释,在静坐的具体操作和大小周天的打通关口处,《黄庭要道》不遗余力的提醒修行者小心注意。这是《黄庭要道》值得嘉赏的部分。

【参考文献】

[1] 胡孚琛. 道教内丹学揭秘[J]. 道教研究, 1997(4):87-99.

[2] 李西月 ,编. 郭旭阳, 校订. 张三丰全集合校[M]. 长江出版社, 2010:94.

猜你喜欢
张三丰
所学都忘掉,“剩下”是关键
消失的张三丰
状元和老板
明代首部山志与张三丰文献考略
张三风不爱打太极
张三丰教徒弟为何教得好
穿越在历史中的“张三丰”
张三丰:哥就是神一般的传说
郭襄与张三丰:你的风陵渡,我的铁罗汉
张三丰的手掌有多?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