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理心理学视角的同性恋研究

2016-08-04 11:32余曼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同性恋基因

【摘要】同性恋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很多研究者倾向于用社会学视角研究这个现象,但当从生理心理学视角看待这个问题时,发现存在“同性恋基因”。

【关键词】同性恋;生理心理学;基因

一、前言

同性恋是一个自古以来便存在的现象,而且不仅限于人类,整个自然界都存在,从苍蝇到鸟类和哺乳动物都存在同性恋现象。目前同性恋现象越来越普遍,虽然没有公布具体详细的同性恋数量的统计数据,但荷兰、丹麦、比利时、瑞典、葡萄牙等国家相继出台同性婚姻合法、保护同性婚姻权益的相关法律,美国也有许多州的民众呼吁同性婚姻合法,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同性恋队伍的壮大。

同性恋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但随着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同性恋不是犯罪、精神病的观点,也不再把它看作是道德问题。目前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越来越开放,对同性恋的研究和讨论也越来越多。

二、同性恋的定义

同性恋一词是法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该描述指对异性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与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英国牛津大学精神病教科书的作者Gelder等人认为,同性恋一词是指对同性别人产生性欲的意念和情感,而不论他们是否有明显的性行为。Walker在《牛津法律指南》中写到,同性恋是一个人和另一个同性别人产生的性吸引,并导致身体接触和性快感。我国性社会学家李银河认为“同性恋这一性取向是指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倾向与行为;同性恋者则是以同性为性爱对象的个人(男人或女人)”。

在早期,大多数国家视同性恋为一种精神疾病,随着时代的发展,同性恋逐渐被视为一种正常的性取向。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将同性恋行为从疾病分类系统中去除。对于同性恋的定义更正为:“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还是社交兴趣上,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

所以根据中外学者对同性恋的定义来看,同性恋的特征包含:第一,对同性表现出性吸引;第二,对异性不会出现这样的性吸引和性快感。

三、同性恋的成因

对于同性恋的成因,不同流派提出过不同观点。精神分析认为性别不是生理性的,而是一种心理认同。弗洛伊德提出性别抑郁说。他假设主体具有原初双性情欲,主体不能将同性爱欲的目的移置到其他客体,而将首次同性爱欲客体内化,爱欲客体变成自我的一部分,形成主体对客体自恋式的认同。而异性情欲与乱伦禁制的矛盾可以通过将异性爱欲移置其他客体解决。至此,异性情欲战胜同性情欲。而同性恋者可能是主体在性心理发展中某个阶段的抑制或停顿。

行为主义认为同性恋是后天的结果,本来是异性恋者由于与异性交往受挫,又受到同性诱导。我国性学者李银河的空白占据理论强调第一次性经验对于同性恋身份认同的重要性。

四、同性恋基因

1993年,美国遗传学家Dean Hamer 首次提出的“同性恋基因”(gay gene)理论,为同性恋的成因探讨开辟了一个新方向,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Hamer通过鉴定发现X染色体上的一段DNA(称为Xq28)可能与同性恋形成有关,他发现异性恋兄弟在X染色体短臂上一段基因的共有率是50%,同性恋兄弟的基因共有率则高于50%。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至少有一个与同性恋有关的基因位于染色体的这一区域,这是迄今为止有关性倾向具有遗传基础的最有力证据。据此他提出了“同性恋基因”。

许多研究者赞同这個观点,认为同性恋可能受X染色体的某种隐形基因控制,但也遭到许多质疑,因为关于同性恋的其他一些研究并没有复制出Hamer的结果。所以有研究者认为同性恋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并不是由先天决定。

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家J. Michael Bailey一直就基因与同性恋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2004年,Bailey开始招募至少有两名男性同性恋兄弟的家庭,计划进行遗传连锁分析,搜索具有相同性状的家庭成员间共同的DNA区域。结果DNA分析显示,在Xq28和8号染色体的一个区域看到了连锁,Bailey的研究表明性取向可能受基因控制,与Hamer的研究结果具有一性致。

研究表明,同性恋可能具有家族遗传性。1986年,Pillard等对50名男同性恋者和50名男异性恋者兄弟姐妹的调查研究发现,尽管同性恋男性和异性恋男性的兄弟大多为异性恋者,但同性恋男性的兄弟为同性恋的比例是异性恋男性兄弟的4倍,而在其姐妹中则没有这一差异;同样,随后针对女同性恋的家庭研究表明,女同性恋者的姐妹为同性恋的比例明显比异性恋者的姐妹要高,且其兄弟为同性恋的比例也有更高的趋势。这两个结果表明,同性恋可能具有家族性。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不利于物种繁衍的行为和个体会逐渐被淘汰,而尽管同性恋行为不利于种族的延续,为什么同性恋基因没有随着人类进化而消失呢?

Camperio和Ciani等人对98例男同性恋者和100例男异性恋者的共约4600名亲属进行调查,发现同性恋男性的母系亲属中女性的生育能力明显比异性恋男性的母系女性亲属更高,而在父系女性亲属中则没有这一差异。也就是说携带同性恋基因的母亲生育能力更强,这一结果或许可以解释同性恋基因的存在,也提示了男同性恋可能与X染色体有关。

另外,与异性交配并产生后代并不是个体基因的延续的必要途径。如一个同性恋个体有若干个异性恋的兄弟姐妹,这些兄弟姐妹都会延续该同性恋个体的基因。在进化上的意义就是—同性恋“放弃”自己生育后代,将自己的社会资源帮助兄弟姐妹抚育后代、提高其生存几率的方式来间接完成自己基因的延续。同时有研究表明,同性恋个体多出于子嗣多的家庭,来自家族传宗接代的压力较小,这也是目前同性恋个体敢于“出柜”的原因之一。

五、结语

以前研究者把同性恋看作一种心理疾病或心理变态,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行为疗法尤其是厌恶行为疗法被用于同性恋矫治。然而单纯的厌恶行为疗法虽能消除欲念和行为,却难以改善对正常异性恋及正常性行为的兴趣。

现在社会不再认为同性恋是心理变态,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也早在1973年将同性恋行为从疾病分类系统中去除,越来越多的国家合法化同性婚姻。同性恋越来越普遍,这种性取向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有研究者在大学里进行的研究发现五成的大学生对同性恋个体不介意。所以我认为我们对同性恋个体应持尊重的态度,不必进行强制治疗。但在个体对自己性取向感到迷茫时可以进行自愿的心理咨询。

我们国家对于同性恋人群即使在法律方面没有合法化同性婚姻,但要确保同性恋个体在求职等社会生活方面不受歧视,权益得到应有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余放争, 杨国纲. 同性恋国内研究概述[J]. 医学信息, 2005,12:1758-1761.

[2] 李银河, 著. 同性恋亚文化[M].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2.

[3] 高淑艳, 贾晓明. 近15年来国内同性恋的研究概况[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04:461-463.

[4] 陈 倩. 探析同性恋的成因[J]. 青年与社会, 2012.VOL.66.NO.07.

[5] 基因决定同性恋?![J]. 婚育与健康, 2009,02:8.

[6] 倪伟波. 性取向,基因说了算?[J]. 科学新闻, 2014,24:74-75.

【作者简介】

余曼(1991—),女,湖北省武汉人,武汉市洪山区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同性恋基因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基因事件
高职高专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调查
大学生对同性恋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比较研究
台湾同性恋题材电影现状初探
从《道熙呀》看韩国电影的女性主义色彩
浅析《蝴蝶君》中的同性恋因素
基因
白先勇同性恋题材小说主题论
基因搜索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