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学习风格在多模态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6-08-05 01:56郑勇文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多模态阅读教学

郑勇文



职业教育

感知学习风格在多模态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郑勇文

摘要:根据感知学习风格理论,将学生按照感知学习风格的类型分成动觉型、视觉型和听觉型,并进行教学实验。分别对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了前测和后测,并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这种教学方式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表明,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以动觉型感知学习风格为主,依据学生感知学习风格类型进行分组教学能显著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关键词:感知学习风格;多模态;阅读教学

郑勇文/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广东阳江529500)。

阅读是二语学生重要的语言输入方式,对提高其英语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经过多年正规训练,但学生的英语阅读多数没有过关,难以帮助他们获取学科前沿信息,用于知识开拓和技术创新[1]。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他们高效学习和全面发展成了教育界研究的热点话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科学的测量工具,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判断并以此为依据选取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各自风格的长处和不足,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做出恰当的调整;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风格的多样性,提供多模态的学习材料,实施多样化的学习模式。

一、学习风格概述

随着1954年哈伯特·塞特提出学习风格这一概念,对于学生个性特征的研究逐渐兴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其研究重点是将有关学习风格分类及特点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风格的长处和不足,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调整并丰富自己的学习风格。如果学习风格和学习任务相吻合,则成绩就会更好[2]。因此,先通过量表判断学生的认知方式倾向及其优劣势,进而以此为基础来组织教学,通过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训练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掌握不同的学习风格,可以使学习更有效[3]。

我国研究者在借鉴和学习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学习风格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学生有不同的且相对稳固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兼顾学生所偏爱的学习感知器官和不同的学习方式,培养其积极的学习态度,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4]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视自身学习方式的优缺点,在学习过程中扬长避短,了解和适应教师的教学风格,相互配合,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教学环境[5]。

研究者普遍认为,学习风格没有“好”与“坏”的分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教师应客观、科学地利用和发挥学生学习风格的优势,避其所短,因材施教,按照学生的学习风格倾向进行课堂情境设置、教材开发、教学方法和策略选择,帮助他们有意识地去了解并掌握自己的学习优势,发展其他的学习风格,提高学习效率。

根据学习风格的性质和表现形式,研究者将学习风格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根据学习的感知模式分为视觉学习模式(visual learning)、听觉学习模式(auditory learning)和触觉学习模式(haptic learning)。二是根据认知方式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三是根据情感和性格因素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为了更明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研究者设计了很多学习风格测量工具,比较权威的是:Reid(1987)的感知风格倾向问卷(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 Questionnaire),Oxford (1999)的风格分析调查(Style Analysis Survey),Brien(1990)的学习渠道倾向清单(Learning Channel Preference Checklist)。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使用不同的感知器官的偏爱,在构成个体学习风格的各种要素当中,感知偏好因素是最重要的[6]。感知学习风格是学习风格的一种,重点关注学生感知信息通道的倾向与偏好。不同学生感知信息时所偏好使用的感官不同,其学习效果也不同。当学生采用与其偏爱风格相一致的学习策略,教师采用与其偏爱风格相一致的教学策略时,学生更容易取得成功。

二、感知学习风格在多模态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解按照学生感知学习风格类型进行分组教学,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笔者选取了Brien(1990)的学习渠道倾向清单[7],将本校英语专业二年级的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对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感知学习风格调查,并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针对不同感知风格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安排不同的练习;另一个班作为控制班,采用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进行教学。

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可信度,笔者在实验前对两个班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进行了测试。测试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完成,测试卷包含5篇文章,文章内容以文字、图片、音频、音视频等多模态的方式呈现,每篇文章设4个选择,共20道选择题,每答对一题得5分,共100分。测试成绩输入SPSS18.0做相关统计分析,测试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两班学生的阅读成绩没有显著差异(P=0.753,大于0.05)。

表1控制班和实验班前测成绩

(一)感知学习风格调查

实验前笔者采用Brien(1990)的学习通道倾向清单,实施分组教学,对实验班的46名学生进行了感知学习风格调查。该量表包括视觉型、听觉型和触觉型三种感知学习风格,共36个小题,每种感知偏好各12小题。要求测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完全符合、符合、无法确定、不符合、完全不符合五个选项中做出相应的选择,依次赋分5、4、3、2、1,最后算出测试者的学习风格倾向。调查结果显示,20人为动觉型感知偏好风格,14人为听觉型感知偏好风格,12人为视觉型感知偏好风格。

(二)感知学习风格分组教学的实施过程

根据感知学习风格的调查结果,将实验班学生分为三组:视觉型偏好组、听觉型偏好组和动觉型偏好组。针对其学习特征和感知特点,笔者分别使用了与其学习风格类型相匹配的教学策略(见表2),并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

表2视、听、动三种类型学生的学习特征及其教学策略

(三)感知学习风格分组教学实施效果

教学实验结束后,实验班和控制班再次参加了阅读测试。该测试与前测使用同一套试卷,研究者证实,这是一种保证测试可信度的常用方式[8]。

表3控制班和实验班后测成绩

从表3可看出,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两班的成绩比前测都有提高,但实验班与控制班的成绩有显著差异(P=0.029,小于0.05)。数据表明,按照学生感知学习风格类型对其进行分组教学,能显著提高学习成绩。

为了了解按照学生感知学习风格类型对其进行分组教学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后测结束后的实验班每种风格偏好学生中按测试成绩梯度各抽取4名,共12名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中,学生对感知学习风格类型分组教学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实验前完成的渠道倾向清单问卷有助于他们了解自己的感知学习风格偏好,在后期的学习中能有意识地运用适合自身风格的学习方法,扬长避短,提高学习效率;而学习成功的体验,又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有部分学生认为,有时会因为过分关注视觉图像、声音或其他细节问题而影响对概念或知识的整体把握,部分动觉型的学生甚至认为有时会受到音乐和图像的强烈干扰,忘记自己的学习任务;因为偏离了学习任务,会产生某种程度的愧疚感。

三、对教学的启示

(一)以感知学习风格为指南,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教学实践证明,当教师采用与学生学习风格的长处或学生偏爱的风格相吻合的教学策略时,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学生能学得更快、更多、更好。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要在每个学生身上产生预期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通过调查量表测量学生的学习风格类型,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选择并设计出与其学习风格相匹配的教学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机会,刺激他们多个感官参与学习,发挥不同学习风格的长处,因材施教,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其次,要将测量结果告知学生,使其了解自身的感知学习风格特点,鼓励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采用和发挥自身擅长的学习风格,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信心。

(二)加大元认知监控力度,帮助学生调整和改进学习风格

元认知监控是认知主体根据认知活动的要求,监控认知活动的进程,不断取得和分析反馈信息,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断地加以调节的过程。在监控过程中,具有优秀元认知能力的认知主体能及时发现认知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任务的具体状况做出合适的调整,从而减少认知活动的盲目性,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率。在多模态阅读中,阅读材料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模态同时呈现,学习任务也各有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感知特点、阅读材料的特点、阅读的任务要求等相应地制定计划,选择恰当的阅读策略,评价每一策略及操作的有效性,并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修正策略、补救措施等。每一个学习个体的学习风格都是多方面的,各个学习风格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联系[9]。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方式和策略的训练、运用来丰富自己的学习风格,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己的学习风格[10]。

对46名学生的感知学习风格偏向测量结果显示,20人为动觉型感知偏好风格,占43.5%;14人为听觉型感知偏好风格,占30.4%,;12人为视觉型感知偏好风格,占26.1%。从以上测量结果可以看出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感知偏好以动觉型为主,即倾向于通过直接感官刺激和肢体体验来学习,喜欢动手尝试,善于在做中学;听觉型感知风格所占比例次之,这与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以重视听说和小组学习有关;视觉型感知风格所占比例最小,这与其他针对学生所做的测量结果不一致,高职学生入学的成绩比本科生低,这说明作为一个学业成绩相对不成功的特殊学群,他们特有的学习风格倾向与传统的大班视觉型教学风格不匹配,因此难以把他们的学习状态调整到最佳,影响了学习态度与学习品质。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调整、改进和丰富自己的学习风格;要帮助他们认识到采用非自身偏好的感知风格并非错事,不必感到愧疚。相反,这说明学生在学习方式和倾向上有尚未挖掘的潜力,经过努力和特定的教育干预,这种潜力可以扩展感知学习风格类型,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本研究结果为高职英语专业在多模态阅读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应用,为教师针对感知学习风格类型,向学生提供多模态阅读材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提供了可能。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感知学习风格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果,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英语的学习兴趣。本次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被测试者为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学生,且实验样本偏小,难以涵盖所有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特征。同时,由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受到学习动机、情感、认知方式等多个因素的影响,感知学习风格只其中的一部分,仅对这一因素进行研究,难以充分证实感知学习风格偏好与英语阅读成绩之间的必然联系。

参考文献:

[1]黄源深.大学英语阅读课应该抓什么?——兼谈《阅读教程》的编写思路[J].外语界,2011(4).

[2]Billings,D.&Cobb,K.Effects of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attitude,and GPA on learner achievement using computer-assisted-interactive video disc instruction[J].Journal of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1992,19(1):12-16.

[3]Kroonenberg,N.Meetinglanguagelearners’sensory-learning-style preferences[A].Reid,J.M. 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Torkleson,K.Learning Styles and ITA Training [A].Reid,J.M.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李红燕.学习方式与学习风格匹配性对学习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5.

[6]李涛.一项关于学生感知学习风格的调查[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4(2).

[7]桂诗春.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8]Kinsella,K.Understanding and Empowering Diverse Learners in the ESL Classroom[A].Reid,J. M.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 [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9]Brien,L.Learning Channel Preference Checklist (LCPC)[A].Reid,J.M.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0]Song,M.Teaching Reading Strategies in an Ongoing EFL University Reading Classroom[J]. 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1998 (8).

[11]余心乐.关于中国英语本科学生学习风格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

[12]蒋祖康.导读 [A].Reid,J.M.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苏航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671-6531(2016)07-0054-04

*基金项目: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多模态化与高职高专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研究”(2011jgyb04)

猜你喜欢
多模态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话语中的詹姆斯·卡梅隆电影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