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供给侧改革 企业转型升级寻求突破

2016-08-09 01:06李阳,邹宁,孙长旭
中国农资 2016年36期
关键词:农资主持人供给

访谈三:

推进供给侧改革 企业转型升级寻求突破

主持人:中国农资传媒记者 李 阳

访谈嘉宾:

广东天禾农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邹 宁

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特别助理孙长旭

烟台市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总经理隋明斐

河北根力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淑平

云南农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朱华国

甘肃省农资化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孔 杰

主持人:广东天禾从传统的一买一卖的销售模式,发展成“总部统一采购、网络深度分销”的商业模式,您在创新经营模式方面有哪些经验?

邹宁:就我们农资流通企业来讲,如何转型升级,公司提出:回归农业生产的本质,回归农资的本质。以农户为中心,为种植为导向,让农业更加节水、节肥,更加精准施肥。所以,为什么天禾作为一个区域性农资流通企业,这些年加快了对外合作、对外扩张的步伐,区域扩大到全国的部分各大省份,最远的服务公司在新疆。虽然公司销售规模只有60多亿元,但是一个拥有1600多人的队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00人。我们的目标是为了农户的需要,为了作物的需要,提供最合适的服务和产品。

主持人:湖北宜化作为全国最大的农资生产企业,请您谈一下供给侧改革宜化的经验?

孙长旭:首先,在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的同时,还要适应市场的变化,企业实行了收缩和塑身的转型,以前收购了规模比较小的化工化肥产业,逐步让它进行退出和转型。其次,还要提质增效,不断提升核心技术的含量,目前整个化肥行业遇到很大的困难,包括进口量的下降,我们走不出去,本质上是因为我们的技术和生产的竞争力不够。下一步我们会去非洲建设化肥企业,未来5—10年可能会成为全球主要输出地。同时还会在哈萨克斯坦建立工厂,将这种走出去的步伐一步一步往前推进。

主持人:烟台农资是国内的大型农资企业,请您谈一下供给侧改革对企业的必要性?

隋明斐:落后的产能过剩和产能的成本,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在农资生产流通领域如何提高农民施肥用药的技术,如何提高农民投入和产出比,这都是我们要做到的农资服务的本质。这些年我们紧紧围绕着农资的主环节,一直在做其它的板块和服务设施,比如在山东建立了很多物流基地,建设了8千亩的南方水果种植园区,拥有1.47万亩的示范区以及3个茶叶基地。希望从种植开始,从农资供给、生产技术服务,再到农产品的回收,包括农产品的收购能够把这些模块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全产业链服务商如何真正地为农民服务是我们要思考的。

主持人:作为农资界的巾帼,从最初的农资经销商转变成为一个农资生产商,请王总谈一谈为什么要做出这种转型?

王淑平:说到为什么转型,曾经做经销商时,即使把复合肥卖到11800吨的销量,但在产能过剩时期厂家如果与种植基地、乡镇的经销商开始合作的时候,我作为一个代理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样就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所以我必须有自己的品牌。后来创办了根力多,因为没有磷资源,我们就走向了微生物肥。未来还是按照现在的布局,哪个地方是肥料消费的主产区,哪个地方有有机资源,我们就采取合作建厂,输出技术,依照300公里建厂的布局,在国内未来五年当中,会有20个合作厂家成立,为IPO挂牌上市布局。

主持人:云农控股提出了“开放包容、整合资源、合作共赢”的对发展理念,请您具体诠释一下这个理念。

朱华国:我认为云农股份的优势是一家农资流通企业,我们有7条专线,将近20万平米的仓储,而且我们长期只做化肥农药种子和销售服务,要把优势发挥到极致。云南地处边陲,但是我们云农有开放的胸怀,有包容的胸怀,整个资源说到底,我们把系统的资源进行整合,结合物流、仓储的优势,不断扩大企业的对外业务。我也希望能和其它企业一起合作,越是艰难的时候越是保持定力,开放、整合、合作共赢,我们特别希望各位到云南找云农合作,依靠云农的仓储优势大家一起合作共赢。

主持人: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甘肃省也优化粮食生产布局,请孔总从改变种植结构方面谈一下西北市场的流通企业转型升级之路。

孔杰:甘肃农资现在扩大多方面的种植面积,未来甘肃由于独特的气候,干旱、温差,包括气候的特殊性,它会成为中国菜篮子基地,因为我们发明的高原菜已经成为了优势产地。我们针对甘肃的供给侧改革,我们提出“三个平台一个基地”的总体思路,做好传统农资业务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新供销检测、电子商务公司等等。我们这些所有的做法都是围绕着转型,需要顺势而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积极围绕着农资结构做变化和相应的调整和结构,目的是有一个更好地运营服务。

猜你喜欢
农资主持人供给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