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研究

2016-08-09 03:32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普通外科汉中723000周华友党立力黄永丽
陕西医学杂志 2016年8期
关键词:静脉炎营养状况胃肠道

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普通外科(汉中723000) 周华友 杨 超 杜 黎 党立力 黄永丽



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研究

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普通外科(汉中723000)周华友杨超杜黎△党立力黄永丽

摘要目的:分析肠内和肠外营养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术期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胃肠道肿瘤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依照营养支持方法不同分为EN组和PN组,EN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PN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分析营养支持效果。结果:术后患者体重、血红蛋白水平等显著下降(P<0.05),术后第7天开始逐渐恢复,两组患者指标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营养支持,生化指标明显改善,EN组各指标改善情况显著高于PN组(P<0.05),EN组首次排气时间(2.18±0.75)d、排便时间(3.26±0.85d)显著短于PN组(3.25±0.87d)、(5.26±1.26d,P均<0.05)。常见并发症为恶心呕吐、腹泻、静脉炎以及伤口感染等,EN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 1.6%) 显著低于对照组(6.6%,P<0.05)。结论:肠内营养能够更好地改善胃肠道肿瘤患者营养状况。

主题词消化系统肿瘤 围手术期营养支持

研究发现胃肠道肿瘤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营养不良,围术期营养支持对患者康复有重要价值[1]。为分析肠内和肠外营养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术期的影响和作用[2],以我院收治胃肠道肿瘤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胃肠道肿瘤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术前病理学诊断为胃肠道肿瘤,31例直肠癌,39例结肠癌,52例胃癌,排除术前严重营养不良、糖尿病、术前呕吐以及肿瘤无法切除患者。依照营养支持方法不同分为EN组和PN组各61例,EN组患者男42例,女19例,年龄56.7±12.3岁,16例采取全胃切除术,10例远端胃根除术,20例结肠癌根除术,15例直肠癌根除术,PN组患者男40例,女21例,年龄57.6±11.4岁,13例采取全胃切除术,13例远端胃根除术,19例结肠癌根除术,16例直肠癌根除术,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方法EN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术前3d口服百普素(德国 Milupa GmbH,注册证号:H20100287),378~504g/d,胃癌患者术中置入鼻管输出袢空肠,远端胃根除术患者将胃管输入袢,大肠癌患者胃管滴注,术后肛门排气后改为口服。患者术后24h开始口服,在第7天为半流质饮食。如果患者出现腹胀、腹痛、呕吐等不良反应,降低滴注速度。

PN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在相同时间内给予等热量,氨基酸为乐凡命,选择30%脂肪乳,配方中加入维他利匹特等,并加入必备电解质,摄入总热量控制在30~35kcal/(d·kg)。

3观察指标分析营养支持效果,营养指标包括体重、血红蛋白等指标,生化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b)、免疫球蛋白、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尿素氮(BUN)、血糖(BS)等指标。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患者营养指标、生化指标变化采用计量资料表示,采用t检验,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1患者营养指标变化术前,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体重、血红蛋白水平等显著下降(P<0.05),术后第7天开始逐渐恢复,两组患者指标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患者营养指标变化±s)

注:与术前比较,*P<0.05,与PN组比较,#P<0.05

2患者生化指标比较术前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患者Hb、ALT等指标变化明显,经过营养支持,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EN组各指标改善情况显著高于PN组(P<0.05),详见表2。

表2 患者生化指标比较

注:与术前比较,*P<0.05,与PN组比较,#P<0.05

3胃肠道恢复情况比较EN组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显著短于PN组(P<0.05)。

4并发症情况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为恶心呕吐、腹泻、静脉炎以及伤口感染等,EN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讨论

在本研究中,分析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术期的影响,血浆白蛋白水平过低应需要补充富含蛋白食物,转铁蛋白水平低于0.15g/L,需要输入血浆、白蛋白等,术前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能短时间内纠正。临床对胃肠道肿瘤患者早期营养支持能够改善患者预后。但采取何种支持途经目前还没有定论,传统观念认为胃肠道功能回复后才能恢复肠内营养。但是现有研究表明,患者术后12h已经开始恢复胃肠功能,小肠的吸收功能在数小时就能得到恢复,因此支持早期开展肠内营养[3]。分析两种营养支持方式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术后患者体重、血红蛋白水平等显著下降,术后第7天开始逐渐恢复,两组患者指标变化无明显差异,EN组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显著短于PN组。常见并发症为恶心呕吐、腹泻、静脉炎以及伤口感染等,EN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 1.6%) 显著低于对照组( 6.6%) ,说明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在维持患者营养状况上有相同的效果,肠内营养能够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尽早改恢复胃肠道功能。

研究认为长期肠外营养支持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底物,易造成粘膜萎缩,细菌移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4-5]。在本组分析中,术后患者Hb、ALT等指标变化明显,经过营养支持,得到明显改善,EN组各指标改善情况显著高于PN组,与肠外指标同样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对而言肠内营养支持更加能够改善营养状况。早期肠内营养可能存在耐受不良问题,通过调整滴速能够得到缓解。

总之,肠内营养能够更好地改善胃肠道肿瘤患者营养状况,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衣瑞香,李现义,孙连增,等.肠内营养在胃肠道肿瘤术后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4,23(11):832-834.

[2]刘博.胃癌术后早期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J].国外医学,2014,35(4):135-137.

[3]徐朝霞.胃肠道肿瘤围术期伴发癌因性疲乏的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5,(2):186-187.

[4]高建武,王小强,张涛,等.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00,29(5):269-271.

[5]牛红星,穆亚玲.中药复方化疗治疗晚期胃癌120例[J].陕西中医,2006,26(9):1034-1035.

(收稿:2015-12-20)

通讯作者:△陕西省旬阳县医院

【中图分类号】R7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7377.2016.08.049

猜你喜欢
静脉炎营养状况胃肠道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中药涂擦联合TDP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北京市房山区532名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调查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2015-2016年北京市门头沟区在校中小学生视力不良与营养状况
357例恶性肿瘤患儿营养状况调查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36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