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态打造成淮安最具前景的城市竞争力

2016-08-10 16:59王新叶
2016年26期
关键词:淮安市淮安全市

王新叶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些列重要讲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我们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等。2016年市委、市政府召开生态文明建设大会。市委书记姚晓东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崛起”战略取向不动摇,真正使生态绿色成为支撑淮安科学跨越发展的最大品牌和核心竞争力。

一、淮安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

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淮安市生态市创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淮安市金湖县、清浦区在苏北率先创成国家级生态县区,盱眙县、洪泽县、淮安区、淮阴区通过省级生态县区考核验收,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85个,市级以上生态村1474个。淮安市生态建设主要做法和成效得到多方好评,许津荣副省长批示给予充分肯定,2012年省政府在淮安市金湖县召开苏北地区生态创建现场会,淮安相继应邀参加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第一届(2011年苏州)、第二届(2012年珠海)年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7月)、天津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2013年9月)和全国第九届环境与发展论坛(2013年10月北京),作为城市代表作主旨发言并获得广泛好评。2015年,淮安在苏北率先建成江苏省生态市,洪泽县通过国家生态县区考核验收,盱眙县、淮安区、淮阴区通过国家生态县区评估,涟水县通过省级生态县考核验收。全市生态县区、生态园区、生态镇村创建基本实现全覆盖。2016年4月淮安日报刊登的《全省2015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百姓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淮安市生态文明建设满意率为89.8%,在地级市中排名第三,较2014年上升4.8个百分点,满意率提升幅度居全省首位。

(一)生态经济彰显活力。一是生态农业稳步发展。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25万亩,大中型规模畜禽场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92 %以上,主要农产品中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624万亩,占全市耕地的88%,共获“三品”认证标志1228个,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64个,建成农业观光采摘园70个,休闲生态农庄42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174个。2013年,淮安市获批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我省仅淮安和盐城两地成功获批。二是生态工业加快发展。加速形成以“4+2”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体系,全市盐化工、特钢、电子信息、食品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5%,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达到30%,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通过技改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变轻”、“变优”、“变绿”。 三是生态服务业迅猛发展。围绕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培育服务业重点企业,全面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城市竞争力。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1.8%。

(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一是水环境整治成效初显。经监测,2013年全市饮用水源地取水总量14280万吨,达标率100%,各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Ⅲ类水质要求,水质状况保持稳定。全市河流水质总体为良好,38个监测断面中,水质优良的断面有33个,占86.8%。南水北调东线全市3个控制断面水质均符合Ⅲ类标准,达标率100%。二是大气污染防治积极推进。全市共有空气自动监测站9个,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较好。2013年全年共监测API指数小于100的天数有273天,优良率达74.8%;涟水、洪泽、盱眙和金湖空气优良率分别为81.4%、84.9%、85.8%和90.4%。今年1-8月份,淮安市空气环境质量排名在全省处于第4位,第三季度位列第3位。三是声环境质量稳中有升。2013年,全市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均值为53.5dB(A),处于较好水平。全市功能区噪声年均值达标,总体噪声状况较好。工业企业的噪声污染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全市交通噪声均值为62.9 dB(A),处于好级别,平均值同比下降3.8 dB(A),交通噪声较去年有明显好转,为广大市民创造了一个比较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生态文化日益繁荣。突出淮安历史文化脉络,以保护历史遗存及其环境为重点,深入挖掘淮安“运河之都”等内涵,传承弘扬淮安丰富独特的水文化,全方位打造具有水文化特色的生态水城。水文化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保护淮安市域内河湖水系构成的淮安“水文化”环境,保护好沿线、沿岸的水工遗产及古城、古镇、古村、文物古迹等,加强对淮河、里运河、洪泽湖、白马湖的规划、建设和保护,严格控制两岸建设,保护两岸环境风貌。今年5月份,淮安市发布《淮安市水文化遗产名录》,共收集了全市范围内的46处水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申报的6个历史文化名镇,3个已通过省级考核。对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河下古镇,投入10多亿元倾力打造苏北首个非遗小镇。泗州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洪泽湖大堤等5处文保单位作为大运河的重要节点,成功申遗。全面启动实施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计划将里运河文化长廊打造成集高端论坛、文化旅游、生态养生、商务休闲以及特色主题乐园多功能于一体的“运河文化国际交流经典空间”,目前已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基层生态文化得到较好发展。组织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将生态伦理观念渗透其中,使居民具有良好的生态意识、环境道德和行为规范。大力推行“绿色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的生态化,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的社区与村落文化。

二、淮安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难点和不足

尽管淮安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要充分认识到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不足。

一是少数指标存在差距。根据生态市建设指标初步分析,省级生态市建设6项基本条件中达标4项、有差距2项,18项建设指标中达标15项、有差距3项,这3项指标分别是“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另外,基本条件第五项“全市80%的县(含县级市)达到省生态县建设指标并获命名”,目前已如期完成。

二是减排任务完成困难。当前,淮安市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工业企业越来越多,建筑工地越来越多,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挥发性有机物、建筑扬尘、机动车尾气等影响大气、水源的污染元素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上级下达的减排任务不断加大,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之前由于经济发展相滞后,省核定淮安市污染物问题相对较低,在此基础上要求我们不断减排,能够落实的减排空间越来越小。一边要加快发展,一边要完成艰巨的减排任务,难度很大。另外,由于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水污染、大气污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现阶段人民群众对环境满意度的评价仍然不高。

三是建设运营资金缺乏。生态市建设涉及市县乡村四级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置、镇村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设管理和运行资金,而淮安市县乡财政基础薄弱,投入资金压力很大,在高压的生态建设形势紧逼之下,建成了一大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中转站,但后期的管网建设、运行管理、垃圾收运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是创建机制有待健全。生态创建目标责任制的落实上不够到位,在“一票否决制”和“两书制”的执行上不够严格,在生态创建工作的督查考核奖惩上不够及时有效,各级各部门对生态创建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特别是已建成的乡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收运体系规范运行机制亟需建立健全。

三、加强淮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推进经济绿色转型,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打造“4+2”特色优势产业,强化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向高端、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强化节能减排。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能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广应用节能技术产品,探索和建立能源消耗强度与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制度。深入推进工业、生活、农业面源、机动车等重点领域污染减排,完成省下达污染减排任务。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再生”的循环型生产方式,从源头减少能源资源消耗与废弃物产生。加强工业园区生态化循环改造,强化工业污染防治与清洁生产,建立健全企业自愿和政府支持相结合的清洁生产机制,不断扩大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范围。

(二)推进生态生活全民行动,努力形成生态生活新风尚。全民参与是基础。强化健康生活保障。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扩大城乡统筹区域供水范围,保障公众饮水安全。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建立环境与健康监测预警体系,形成科学合理、职能清晰、权责一致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积极倡导节约简朴、保护自然的绿色生活理念,引导公众改变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活习惯。引导消费模式绿色化。推广绿色产品,鼓励使用绿色材料,建立健全绿色产品质量监督体系。推行绿色采购,提升绿色采购在政府采购中的比重。推进绿色办公,开展节能示范单位创建,办公场所全面禁烟。

(三)推进绿色科技支撑,奋力追求科学跨越发展。科技支撑是动力。加强绿色科技研究开发。突出重点,集成力量,精心组织实施基础研究计划,重点开展资源环境、新材料、食品安全、生态农业等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推进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推广应用绿色科技成果。完善产学研结合体系,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升级,提升地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服务能力,打造一批具有产业技术研发、专业技术服务等产业集聚功能的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强化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营造绿色科技创新环境。围绕新能源、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领域,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建立科技成果的绿色评价体系,在科技成果评奖时优先考虑有利于支撑环境改善、节能减排等“绿色”因素。

(四)推进生态制度创新,不断健全生态文明长效机制。体制机制创新是保障。强化法制建设。研究制定符合淮安实际的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及时清理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规范性文件。强化环境权益保障,不断畅通环保投诉渠道,严格执法监管,坚持对环境污染、破坏生态行为“零容忍”,敢于铁腕执法、铁面问责。

从长远来看,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没有良好的生态,发展就失去了价值。从现实来看,北京展现APEC蓝,南京青奥出现水晶天,都充分说明污染是人为造成的,同时通过整治也是可以控制的。从淮安来看,主城区四水穿城,境内湖泊众多,有江苏九寨沟之的称铁山寺森林公园、金湖万亩荷花荡、碧波万顷白马湖、日出斗金洪泽湖等都是淮安市著名的生态名片,目前我们经济发展水平虽然不比苏南苏中,但生态环境具有比较优势,只要我们守得住这一片蓝天净土,并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淮安,生态必将成为我们未来最具竞争力的发展优势。(作者单位:淮安市委党校)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研究(12CKS01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特色话语的历史演进研究(14YJC710035)”、江苏大学高级专业人才科研启动基金,“利益分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公共治理机制建设研究(13JDG123)”和江苏大学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中国腐败治理体系现代化:战略目标及实现路径(15C01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页.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

[4]潘叔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维度[J],东南学术,2004(6):12-18.

[5]要战通.民主执政的障碍与克服[J],党政干部论坛,2004(12):10-11.

[6]张洋.民主是一种纠错机制[N],人民日报,2011—08—24.

猜你喜欢
淮安市淮安全市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淮安市强化“三个一” 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对淮安市城区河道生态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