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王寓澄
责任编辑:吴新宇
真情佳作 心情壁纸
哦,香樟雨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王寓澄
儿时,故乡最多的树木是香樟,最有风味的景致是那“香樟雨”。家乡的春天总是阴雨绵延。一层层灰白色的雨帘中,香樟的翠绿亮眼之极。香樟属于常绿乔木,叶儿落下时也不太枯黄,大多呈现出一种绿中带黄的深色。在新叶长出来的时候,那深绿色的老叶便随风携雨,从高处翩翩而下,像跳着迷人的舞蹈。这就成了我记忆里的“香樟雨”。
还有那些弱不禁风的樟树籽,它们和叶儿一样,往往逃不过被风吹落的命运,躺在地上后,变成了我和伙伴们钟爱的玩具。区区几粒普通的“小黑球”,我们却有各式花样从它们那儿找到乐趣。诸如找两颗比大小,赌糖果;觅一积雨的小水坑看浮沉;或是用脚步追逐踩踏樟树籽,那是我孤独中最喜爱的游戏,因为,当散落的樟树籽消失在尘土之中,就孕育着来年不经意的点点绿意。
樟树籽“咔咔”地裂开,脚尖“啪啪”地点在积雨的地面,伴着“嘀嗒嘀嗒”的雨声,在这自然悦耳的交响里,我和伙伴们也与“香樟雨”一道起舞。脚下是水花与樟树籽一同欢快地跳着,头顶的小伞也携雨水、樟叶一起飞旋——不一会儿,我和同伴的笑声就要压过雨声、樟树籽声,充当主旋律了。
玩累了,从伞上拾一片恰巧落在上头的叶子,光摩挲着那绿叶中的银白纹路,心中又能愉悦许久。于是,我怀着这份欣喜,到了学校。
学校是学知识的。我慢慢认识到,香樟,我那钟爱的树,不过是一种最为平凡的树种。在远方,有北京的国槐,有上海的梧桐。我和伙伴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在上学路上,抑或课余时间里,抱紧了能带我们去见北京国槐和上海梧桐的全国统一教材,放下了故乡那平凡的樟树籽,忽视了故乡那独有的香樟雨。
几年后,我万般争取,到了北京读书。北京少雨,我讨厌干燥,不知盼了多久才终于盼来一场雨。我却发现,心中已无下雨的欣喜,而是满溢着阴雨带来的阴郁——这雨,似乎有些孤独,它仿佛少了点什么。
北京有国槐,可没有香樟。我在北京,怕是再也见不到“香樟雨”了。
回乡过年的时候,家乡又在下雨。可我惊异地发现,家乡的雨也孤寂了起来。香樟不见了!原来是林子的地方,现在耸立着高大的商厦;街边也种满了更葱郁、更不易落叶的梧桐。可梧桐,不是应该出现在上海么?
我的香樟呢?我的香樟雨呢?我的故乡呢?
也许是这小城的人都和我一样,期待去更大的城市,过更好的生活。也有些人爱着家乡,所以想把家乡也变成“更好”的大城市。于是,那“香樟雨”终是在我们对大城市的追逐中,被埋在了记忆里,成为让我感伤的意象了——当年飞扬的笑声,终是随着雨水,飘散零落了。
可我是多么不甘心故乡就这么变成了北京、上海!我多么希望故乡能够回来,香樟雨能够回来!于是,在北京的我,便日日渴望着走回那记忆里的故乡,去找寻那消逝的香樟雨,去挽回那即将烟消云散的故乡特色,故乡的精魂。
我很久没有见过“香樟雨”了,却想再去寻觅它,至少在我的记忆里留住它。希望我的故乡,不要像失去香樟雨一样,再失去什么了。
编 辑 絮 语
寓澄同学这篇《哦,香樟雨》写出了一种感伤。这种感伤,就像她故乡那特有的香樟的气息以及绵延的阴雨,一缕缕,一丝丝,渗进我们的骨子里。
第一段描绘故乡的“香樟雨”,非常细致。接下来用三个自然段,讲述自己和伙伴们如何与樟叶、樟树籽、雨水一起玩耍。这三段写得越欢快,后面“失去”的伤感就会越动人。所以寓澄不惜笔墨,而且用上了“钟爱”“喜爱”“欣喜”等词语。
大家注意这一句:“脚下是水花与樟树籽一同欢快地跳着,头顶的小伞也携雨水、樟叶一起飞旋——不一会儿,我和同伴的笑声就要压过雨声、樟树籽声,充当主旋律了。”这一句由两部分组成,破折号前面是正在进行的游戏状态,而破折号后面则是一个将来时态。在一段回忆文字(过去时)中,引入“进行时”和“将来时”,使得叙述节奏得以改变,整个句段便摇曳生姿。这种写法,同学们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多加运用。
往下,寓澄写自己经过争取,得以赴北京念书,而北京少雨,即便下了一点雨,也“仿佛少了点什么”——“我在北京,怕是再也见不到‘香樟雨’了”。再写她从北京回来过年,发现“故乡”也变成了“北京、上海”。
“我的香樟呢?我的香樟雨呢?我的故乡呢?”连续三个问号,一唱三叹,将寓澄的失落和伤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末尾,“希望我的故乡,不要像失去香樟雨一样,再失去什么了。”寓澄没有因为自己的失落和伤感就责怪故乡什么,而是有节制地表达了自己的希望,文笔和情绪都把握得很好。
责任编辑:吴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