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情感抒发找个“泉眼”

2016-08-13 08:37周启群
初中生 2016年20期
关键词:韩麦尔泉眼景物

文/周启群

责任编辑:吴新宇

真情风向 写法导引

为情感抒发找个“泉眼”

文/周启群

一篇文章的情感抒发犹如人体的气脉,其强与弱、滞与畅决定着文章的品质。气脉通畅必须有良好的气穴,情感抒发也得找到具备源头活水的“泉眼”,从而让情感或如长江大河波涛汹涌,或如山涧溪流叮咚作响,或如平静的湖水一望无涯……这样,一篇文章的生命与活力便有了。那么,情感抒发的“泉眼”去哪儿找呢?

去景物描写中找。景物本身没有情感可言,但作者可以借助景物传达感情,或借景抒情,或移情于景。景物描写的方式可分两种情况,一是概括铺排,一是生动描摹。以端木蕻良的散文作品《土地的誓言》为例:“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作者多次运用“我想起……”这样的句式形成排比,列举了东北特有的物产和景物。这些景物之间没有时空上的关联,只是以短句的形式铺排开来,让人一看到这些物产和景物,就会想起东北特有的地域特征和风物人情,表达出作者热爱家乡、热爱大地的强烈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光未然的作品《黄河颂》中的描写则又不同:“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短短几句,既有对黄河的整体勾勒,又有对黄河的生动描摹,尤其是动词的运用,像“奔”“掀”“劈”等词语,使黄河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跃然纸上。这样,对黄河的赞美之情便蕴含其中,为下文的“颂”蓄足了势。

去内心独白中找。内心独白,是人物情感的外化,它不需要借助外物,而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自己的内心所想。内心独白的形式比较灵活,可以用一整段话来描写自己内心所想的内容,也可以零散地分布在一段话当中,读者可以通过揣摩人物的内心独白来把握情感。以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小弗朗士的一段内心独白为例:“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当小弗朗士知道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坏消息是怎么一回事时,当他叹息这是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当他由“害怕责备”到“心里万分难过”时,小弗朗士的复杂心情便在内心独白中展现出来:有对以前没有认真学习的懊悔,有对不能再学习民族语言的失望,有心中油然而生的爱国情,有对侵略者的憎恨……作者借助小弗朗士的内心独白,很好地表达了普法战争中法国大败后当地人民的爱国情感。

去细节描写中找。细节,是一篇作品中最容易触动人心弦的部分。可以说,任何一篇文学作品,无论是刻画人物性格,还是展开故事情节、描绘典型环境,都离不开真实而又生动的细节描写。好的细节描写能把人物或事物最本质的性格情状,鲜明而又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例如:“‘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都德《最后一课》)最后一课结束的时候,作者对于韩麦尔先生没有进行过多的语言描写——因为祖国的沦陷已使他深陷痛苦之中,而是着眼于动作细节的描写上,通过他使出全身的力气写字,可以感受到他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最后以手势而不是慷慨激昂的语气作结,把韩麦尔先生的爱国形象深深地刻在了读者心中。

去客观叙述中找。客观叙述,也是作者情感流露的场所。客观冷静的叙述,看似只是呈现事情的原貌,其实在具体客观的叙述中,情感已蕴含其间。只要好好揣摩,情味就出来了。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就有这样的一个例子:“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这段文字通过第一人称“我”的视角进行叙述,叙述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的新字帖,一是教室里的人安静地听课、做笔记。这些事情,如果放在平常,可能意义不大,但是放在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被普鲁士兵占领的背景下来写,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就得到了很好的表达。

责任编辑:吴新宇

猜你喜欢
韩麦尔泉眼景物
大地的取水者
大地的取水者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一起走过的日子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勒特上尉的信》随堂练习
下课之后
多变的小泉眼
《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再议《最后一课》的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