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阴虚阳亢型眩晕38例

2016-08-15 03:49李建欣
光明中医 2016年9期
关键词:眩晕中医药疗法针刺

李建欣



针药结合治疗阴虚阳亢型眩晕38例

李建欣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康复医学科(濮阳 457001)

摘要: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阴虚阳亢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相应手法针刺风池、百会、太阳、太溪等,每日1次。采用中药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水煎分服,每日1剂。10天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38例患者中,临床治愈22例,显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11%。结论针药结合治疗阴虚阳亢型眩晕患者,外治内调,相辅相成,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眩晕;阴虚阳亢型;针刺;中医药疗法

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如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综合征、高血压病、低血压、贫血、神经衰弱等[1]。本病以虚者为多。《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了“无虚不作眩”的观点,在治疗上主张以“治其虚”为主。笔者近年来运用针灸、中药治疗阴虚阳亢型眩晕患者,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8例阴虚阳亢型眩晕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72岁; 50岁以下12例,51~60岁15例,61~70岁8例,71岁以上3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年。临床表现,其主症为眩晕,耳鸣,失眠多梦,急躁易怒,神疲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遗精早泄,舌质红,苔薄或无苔,脉弦细数。38例均排除脑肿瘤、脑部炎症、精神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2治疗方法

1.2.1针刺治疗取穴:风池、百会、太阳、太溪、三阴交、太冲。针刺方法:令患者坐位,风池穴常规消毒后使用华佗牌30号针灸针,向鼻尖斜刺0.8~1.2寸,施捻转泻法,不留针。再仰卧位,百会、太阳施捻转平补平泻法。太溪直刺0.5~1寸,行提插手法,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或针感向足底部放射为度。三阴交直刺0.8~1.2寸,施平补平泻法。太冲直刺0.5~0.8寸,施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0 min,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2.2中药治疗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药物组成:熟地黄30 g,山药15 g,山萸肉15 g,泽泻10 g,茯苓12 g,牡丹皮10 g,石菖蒲10 g,怀牛膝10 g,女贞子12 g,墨旱莲12 g,生龙骨(先煎)30 g,生牡蛎(先煎)30 g,甘草5 g。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1剂。10天为一疗程。连用2个疗程。

1.3疗效标准[2]临床治愈:头晕目眩及其他伴随症状消失,行走自如;显效:头晕目眩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无效:治疗前后头晕目眩及伴随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2.1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 (例,%)

2.2典型病例张某,男,46岁,干部。于2015年2月20日以“头晕2个月,加重半月”为主诉就诊。两月前因劳累引起头晕,耳鸣,健忘失眠,腰膝酸软,急躁易怒。无视物旋转、视物成双,无饮水呛咳。行脑CT检查,示“未见异常”。经口服氟桂利嗪胶囊等药物,效果不佳。查:神志清,精神疲惫,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血压120/75 mmHg。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中医诊断:眩晕。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治则滋阴潜阳。遂采用上法治疗3次,头晕减轻。10次后头晕明显减轻,睡眠正常。2个疗程之后,头晕痊愈。

3 讨论

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多属慢性疾患,每遇情志变化与劳累而诱发。《灵枢·海论》篇:“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医学从众录·眩晕》:“究之肾为肝母,肾主藏精,肾虚则脑海空虚而头重,故《内经》以肾虚及髓海不足立论也……”《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说明眩晕与肝、肾关系最密切。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是其中一个主要证型。眩晕其病表现在肝,根源在肾,肝肾互为影响,且发病多由实转虚,故阴虚阳亢最为常见[3]。治则上应滋阴潜阳,标本同治。《通玄指要赋》:“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在颈部的要穴,针刺风池穴可清泄肝胆上亢之阳,清利头目,使气血上注于脑,髓海得养,则眩晕逐渐消失[4]。百会通督清脑安神,调和一身之经气。太阳升清阳,醒头目,祛风止眩。太溪为足少阴肾经原穴,是滋阴补肾的要穴。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补脾而助先天之精,精足脑充则眩晕自止。太冲为肝经原穴,具有平肝泄热、清头目的作用。

六味地黄汤源自《小儿药证直诀》,乃滋阴补肾之方。方中熟地黄性温味甘,归肝肾经,有滋肾阴、益精髓的作用,为君药。山萸肉滋肾益肝,山药滋肾补脾,二者一同作为臣药,三药并用,称为“三补”。泽泻有泻肾降浊的作用,可防熟地黄的滋腻;牡丹皮清肝火,能制约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可助山药健运之功效,三药称为“三泻”。其配伍特点为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共奏滋补肝肾之功。石菖蒲芳香走窜,开窍醒神。《神农本草经》谓石菖蒲“通九窍”,久服“不忘,不迷惑”,为治痰瘀浊邪蒙闭清窍所致健忘、失眠、痴呆、中风等症之要药[5]。女贞子、墨旱莲所组成的二至丸,更显滋肾填精之效。怀牛膝引血下行,补益肝肾;生龙骨、生牡蛎平肝而潜敛浮阳。全方共奏滋养肝肾,平肝潜阳之功效。

本临床观察表明,针灸、药物同时治疗阴虚阳亢型眩晕患者,外治内调,相辅相成,起到了滋阴潜阳、益髓充脑的作用,使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眩晕诸症得愈。

参考文献

[1]金芳芳.李燕梅教授辨治眩晕经验介绍[J].光明中医,2010,25(4):584-585.

[2]蔡国伟,薛远志,李刚,等.热敏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7):475-476.

[3]张利.治疗眩晕临证体会[J].光明中医,2011,26(8):1682.

[4]陆菁,沈群,陈百先,等.针刺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4):255-256.

[5]王德惠.刘文峰临床应用石菖蒲配伍经验[J].河北中医,2010,32(4):486-488.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9.042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9-1292-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葛青叶2015-06-12)

猜你喜欢
眩晕中医药疗法针刺
常规针刺加四关穴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33例临床观察
柴枳理中汤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33例疗效观察
中医外治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现状
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临床特征探讨
方邦江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举隅
中医泽泻汤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分析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