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问题和对策

2016-08-15 18:17张晓滨
考试周刊 2016年62期
关键词:小组活动小学数学对策

张晓滨

摘 要: 小组活动对于发扬民主,张扬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能力都有积极作用。在数学小组活动中,学生拥有更多主动权,能够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新教材特别强调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词: 小组活动 小学数学 对策

小组活动作为合作学习的形式之一,它以生生之间互动的方式,通过相互交流观点,形成对问题较为一致的理解或判断,给学生提供了直接参与学习的机会。

一、数学课堂小组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组活动走形式,学生参与率低。

在听示范课或公开课时,几乎每堂课都有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小组活动看上去轰轰烈烈,回答问题冷冷清清,举手回答问题寥寥无几。即使是观摩课或示范课,也只有40%的小组讨论比较热烈,在这些小组中只有一半的学生能比较充分地发表意见和看法,个别学生举手,其余的仿佛成了旁观者,讨论不热烈的小组参与率更低,往往处在冷场的状态,课堂小组活动成了教师用来表演的“道具”,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2.小组交流不充分。

在课堂小组活动中,一些教师着眼于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不重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是想用学生的嘴说出教师心中的答案,教师则一步步诱导学生进入预先设好的套路,甚至情急之下,教师代替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说出最后的答案,导致学生的小组活动不深入。另外,有些教师不敢让学生独立活动,小组活动走过场的现象更严重,往往小组活动尚未充分展开就被中止,草草收场,影响了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学生思维自由度低。

在观摩课或示范课上,有些教师为了顺利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很怕学生把问题岔开,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很多,对不满意的答案不屑一顾,限制学生思维,学生的思维自由度极低,这样不仅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使学生缺乏自己的思想,束缚了学生创造力。

4.教师组织效率低。

在小组活动时,教师对班级的控制力减弱,以致小组中暂时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有班干部或尖子生的小组中,班干部和尖子生只顾发表看法和见解,而没有参与小组讨论,使讨论的参与率降低,中等生和后进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习惯于听尖子生发言,没有进入讨论的气氛中,活动变成了尖子生的专利。

5.教师提问质量低。

在小组活动中,有时教师所提的问题范围太大,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有的问题过于简单,有的问题又过于复杂......低质量的问题直接影响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有的学生认为不需要小组活动,还有些学生认为小组活动没什么用,这样就不利于小组活动的开展。

二、选择最佳方法、最佳时机,强化课堂小组活动的效果

1.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

(1)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融洽师生关系。教师不应以权威者和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应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只有在民主的气氛中学生才会“异想天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十分珍惜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使学生善于表达不同意见和看法,敢于提出不同问题。

(2)给予充足的交流时间。时间不足就会走过场,往往只有少数尖子生才有发言机会,而大多数学生来不及思考,造成学生有这样一种心理,既然想不出来或来不及想,不如不想,干脆坐在那儿,等尖子生回答,久而久之,不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形成了思维的惰性。小组活动的成果应是集体成员的智慧结晶,而不是个别尖子生的专利,否则就没有开展小组活动的必要。

2.适量、适时安排小组活动。

(1)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应有一定难度,具有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合作学习的热情。一节课中应安排1~2次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宜,做到开放空间和开放时间相辅相成。

(2)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知识产生的关键处组织学生讨论。数学中的有关概念、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学生经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运用以后,已经初步感知到规律的存在,但又不十分清晰,这时我们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小组交流的兴趣,而且可以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在解题策略的运用上开展小组活动。在解题过程中,思考的起点,思考的方法,不一定有统一的模式,小组活动可以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这有助于学生相互启迪,拓宽解题思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4)在某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解答思路时开展小组活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由于思维水平的差异、思维角度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有时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好的数学方法往往是朴素的、简单的,成人不具备的灵感,往往对学生来说却是不经意的,教师尤其要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3.加强小组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1)精心分组。通常4~6人一组,每组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成绩等主要方面合理搭配,保证组内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小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但分组要灵活,对于不难的问题,只需同桌交流便可解决;对于难度大的问题,通常才前后两桌四人组成一组,开展小组活动。

(2)合理分工。在小组讨论中,应指定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明确活动任务,促进全体学生参与,还可以指定主发言人、活动记录员,主发言人可以轮流担当,小组内成员可以补充意见或看法,这样人人参与、人人思考。

(3)恰当铺垫。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它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或列出讨论提纲,让学生讨论;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物、模型、图片等,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中进行交流。

(4)积极鼓励。教师要学会聆听学生的回答,及时运用多种方式,给予积极的评价与鼓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表意见,准确表达思想。另外一月可以评选一次优秀小组、优秀发言人,引入竞争机制。

4.教师要突破“三关”。

(1)提问关。课堂提问,不能满足于“边讲边问”的随意性提问,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在适当的时机,提出恰当的问题供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有针对性,难度适中,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教师不要怕学生“乱想”,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地追问或转问,组织学生集中深入地探讨。

(2)诱导关。由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在讨论时难免会不按既定的目标进行,并非所有学生在讨论中都能畅通无阻地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加以诱导。

(3)评价关。笔者认为评价一节课的好坏标准是要看有没有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有没有培养学生的能力,内在的东西是无形的。如果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小组活动,出现教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就可以适当多花点时间,假如每次教师都能预料到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层次,那么开展这样的小组活动将无意义,这样的学生一定不具有创新精神。因此,一节未上完的课也未必不是一节好课。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给每一位数学教师提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能使新的教学理念在“前沿战地”上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王美珍.合作学习的几个误区[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11).

[2]朱瑶池.科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几点反思[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0).

猜你喜欢
小组活动小学数学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小班环境下的英语课堂小组活动课例分析
职业高中英语互动教学模式初探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