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临床高危药品安全管理的探讨

2016-08-16 06:15王玉琼
现代临床医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药品用药护理人员

王 蓓,王玉琼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四川 成都 610091)



医院临床高危药品安全管理的探讨

王蓓,王玉琼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四川 成都610091)

药物治疗在所有治疗方法中占主要地位,但是药品的种类繁多、数量大、剂量不统一、用药方法各异,环节多,错误风险大,药物的使用和管理存在较大的风险。在药物治疗中,部分患者需要使用高危药品,国家对高危药品没有强制性的规定,无统一管理体系和工作模式,致使高危药品临床使用和管理比较薄弱。为了更好地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科学加强医院临床高危药品的管理,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高危药品;种类;管理

优先数字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1.1688.R.20160628.1836.002.html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调查提出:全球患者有1/3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1]。而药物治疗在日常的医疗护理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临床的用药安全与医院的医疗质量及患者安全密切相关[1]。目前各级医院特别是三级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住院患者量大,危重患者多,而药物治疗在所有治疗方法中占主要地位,但是药品的种类繁多、数量大、剂量不统一、用药方法各异,环节多,错误风险大,因此,药物的使用和管理存在较大的风险。在药物治疗中,部分患者需要使用高危药品,国家对高危药品没有强制性的规定,无统一管理体系和工作模式,致使高危药品临床使用和管理比较薄弱。因此,为了更好地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科学地加强医院临床高危药品的管理,现进行以下探讨。

1 高危药品概念及背景

美国医疗安全协会(Institute for Safe Medication Practices,ISMP)在1995—1996年对可能给患者带来伤害的药物进行了调查,共有161个医疗机构提交了研究期间发生的严重差错,结果显示,大多数致死或致严重伤害的药品是少数特定的药物引起。在此背景下提出“高危药品”(high-risk medications或high-alert medications)概念,将那些使用不当就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物称为高危药品,其特点是出现的差错可能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差错,则后果非常严重[2]。

2003年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国际部(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JCI)医院评审指南提出患者安全的6个目标,第3个目标是“提高患者应用高危药品的安全性”[3]。2014年再次进行了修订,提出患者安全的第3个目标就是“改善高警讯药品的安全性”[2],要求医院具有高警讯药品的清单,存放位置、标签和储存保持一致性,具备相应的程序,防止高危药品的管理出现疏漏。

我国对高危药品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2009年卫生部在《医疗机构药学部门设置与管理指南》和《卫生部医院药师管理检查项目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医疗机构要加强高危药品管理。2011年将高危药品管理纳入等级医院评审的内容,极大地推动了国内高危药品管理的研究。2013年3月,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会参照ISMP 2008年公布的《高危药品目录》,结合我国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高危药品目录和管理办法,并推荐了高危药品的专用标识和“金字塔式”分级管理模式[4],按照使用频率和发生风险的高低将高危药品分为A级、B级、C级[4]:A级级别最高,患者死亡风险最高,应重点管理和监护;B级次之,会给患者造成严重伤害;C级级别最低。该模式对高危药品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 高危药品的种类

ISMP在2001年确定了前5类高危药品依次为:胰岛素制剂、安眠药及麻醉剂、注射用浓氯化钾或磷酸钾、静脉用抗凝药、高质量分数氯化钠。2003年公布了高危药品目录,并在2007年、2008年进行了更新,2012年4月公布了最新的高危药品目录[5],包含22类药品(见表1)及10种特别强调高危药品(见表2)。

3 我国高危药品管理管理问题

国内的高危药品管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指导和管理高危药品,也没有一个统一的高危药品目录。马丽萍等[6]的文献中强调高危药品“管理不当”的危害可增加其“药品使用不当”的风险,明确了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高危药品的正确使用至关重要。

表1 ISMP 2012年公布的22类高危药品目录

表2 ISMP 2012年公布的10种特别高危药品

林家谊[7]、王丽芹等[8]的研究显示,医疗机构高危药品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的认知水平偏低,不能适应临床安全用药的需要。

1994—2014年高危药品相关的安全管理的29篇文献汇总[9],将高危药品存在的问题归纳为5类:基数不固定,放置不规范,标识不醒目,无定期清点药品记录,护士相关知识掌握度低。

4 高危药品管理举措

我国不少医院在不同的层面开展了高危药品管理的实践活动,结果显示有效的管理措施可明显减低用药差错的发生率[2],保障患者安全用药。

4.1院级层面的管理措施

4.1.1完善高危药品管理办法为最大限度地确保患者安全,应建立医、药、护一体的管理组织,由药剂科负责进行统筹策划,共同参与安全用药及高危药品的管理。并要结合国内外高危药品管理的先进经验及医院实际情况,形成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制定高危药品使用管理规范,完善高危药品目录。

4.1.2明确高危药品管理目录对高危药品进行管理,首先要明确哪些是高危药品,应结合医院环境和实际用药情况,在医务部、药剂科、护理部等部门共同参与下,参照ISMP公布的《高危药品目录》和中国医院协会2012年《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策略及推荐目录》,制定适合本单位的高危药品目录,并定期进行更新。

4.1.3建立网络信息化管理高危药品管理的网络信息化,贯穿于高危药品入库电脑录入、医师开具处方、药师配药、交付药物、护理人员或患者用药等整个医疗过程,对防范高危药品风险方面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10]。

4.1.4建立静脉配置中心高危药品原则上由静脉配置中心配置,静脉配置中心应规范存放一定基数的高危药品,并进行重点管理,其他病房不得存放高危药品。对特殊科室如麻醉科(手术室)、门诊手术室、ICU、PICU、NICU、急诊科存放高危药品应在药剂科、病区主任、护士长共同确定下,定品种、定基数管理。配置应根据医嘱配药,做到双人核查,粘贴醒目标识,记录签名完整,剩余药液按医疗废物处置。

4.1.5建立高危药品护理管理质控组为更好地落实高危药品的安全管理,将高危药品管理质量纳入医院质量管理标准中,建立院级、科级、病房高危药品三级质控组,院级层面质控组由护理部(副)主任带队,1名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长任组长,成员由护理部专职质控老师及护士长组成。对医院各病区高危药品的使用、储存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可由护理部专职质控老师每月进行汇总、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的措施并进行追踪。科护士长负责二级质控,病房护士长负责科室的一级质控相关检查工作,设立科室和病房层面的质控小组,定期对病房的高危药品进行检查、考核、评价,进行质量的持续改进。

4.2科级层面的管理措施

4.2.1专人管理对存有高危药品的科室,包括急救车内、冰箱内的高危药品,均进行定基数,专人管理,专人负责清点药品数量、外观、质量(有效期、标签)、储存条件,并做好检查登记。进行效期管理应遵循“先进先出,近期先用”的原则。

4.2.2专用警示标识按照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委员会推荐,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在所有高危药品存放区域处,每个高危药品盒应粘贴红底黑字醒目的“高危药品”标识,起到警示作用。郭嘉等[11]推荐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的中A级高危药品为红底黑框,B级高危药品为黄底黑框,C级高危药品为蓝底黑框警示标识。急救车内、冰箱内的高危药品也应有警示标识。高危药品一旦离开存放区域,则采用专门药袋包装、专用转运药盒或容器(针管、输液器)上粘贴统一的“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警示。

4.2.3专区专柜规范存放各病区、药房对高危药品实行专区专柜存放,并严格加锁管理。每个高危药品存放区上下分层、左右分格,将不同剂型、易混淆药品按顺序、定基数、定位置区分摆放,入原装盒,标签统一明显,不得与其他药品混合存放。急救车、冰箱内存放的高危药品也固定品种,限定基数,固定位置存放,标识清晰和警示标识明显,并每日检查、记录冰箱温度。

4.2.4提高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安全用药能力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安全用药的督导力度, 严格执行按照高危药品的操作规程,严格双人核查,做到正确的时间、通过正确的途径、给正确的患者使用正确的药品,执行者及时作好记录,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出现任何异常立即停药,并报告医师采取措施,填报《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报药学部。如因用药差错所致,需同时填报《不良事件报告表》报医务部。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协助管理所在病区高危药品,掌握高危药品临床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整改措施,保证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

4.2.5加强人员培训、重视风险教育加强对护理人员药学知识培训,针对性地进行高危药品目录、相关制度、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的认知能力。加强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培训,警钟长鸣,确保用药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有序、规范地进行,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为了更好地掌握高危药品,应将高危药品相关知识在宣传栏、海报上展现,并做成宣传手册;另外可通过这些方式向患者宣传高危药品相关知识,同时提高患者的风险防范意识。

综上所述,医院建立高危药品管理模式,需要加强临床高危药品的管理和质量控制,健全和落实高危药品管理制度,使高危药品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同时加强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的认知能力培训,强化风险意识,以助于提高高危药品的管理质量,提升安全用药的管理能力,保障医疗护理安全,最大限度降低护理差错、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12]。

[1]赵丽丽.药物警示标识在我院用药安全管理中的做法与体会[J].海峡药学,2011,23(4):231-232.

[2]孙世光,李秀敏,崔杰,等.医院高危药品管理模式研究[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0,10(4):256-259.

[3]PAPARELLA S. High-alert medications: shared accountability for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error prevention[J]. J Emerg Nurs, 2010, 36(5): 476-478.

[4]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用药安全项目组. 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策略及推荐目录[EB/OL].(2012-03-31). http://www.cpahp.org.cn/ccyyf/news/201203/1435.htm

[5]张婷,马丽萍,马罡,等.高危药品分级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药房,2013,24(13):1183-1185.

[6]马丽萍,孙正圆,张晓乐,等.我院临床高危药品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药房,2012,23(45):4259-4262.

[7]林家谊.内科高危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研究,2010,24(26):2410-2411.

[8]王丽芹,焦卫红,孟宪颖.军队医院临床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认知现状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21):32-34.

[9]卢小丽.我国临床高危药品安全管理的文献计量分析[J].护理研究,2015,29(3):299-301.

[10]华旭东,方红梅,马珂,等.信息技术在高危药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学杂志,2011,46(4):313-314.

[11]郭嘉,熊勇,刘容,等.急诊科高危药品安全的分级管理[J].护理学报,2015,22(14):13-16.

[12]王琼莲,王媛.临床用药中的安全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09,9(6):64-65.

2016-03-16)

王蓓,478233103@qq.com

R954

A

10.11851/j.issn.1673-1557.2016.04.030

猜你喜欢
药品用药护理人员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治病·致病·致命——用药需慎重
用药不如用乐——三择音乐养生法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护理人员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作用观察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平衡计分卡在手术室护理人员绩效考核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