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基本内涵研究

2016-08-17 22:39王晓洁
北极光 2016年6期
关键词:民生中国共产党

王晓洁

摘要:无论是革命和建设还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拥护者,始终关心着与百姓生活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并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重点。在几代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党的民生事业不断繁荣,民生理论也日益走向成熟,并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和研究党的民生理论的基本内涵,对于进一步完善党的民生理论,开创民生事业新高潮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民生;民生理论

一、对“民生”的界定

“民生”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国父孙中山先生曾在1894年初撰写的《上李鸿章书》一文中提到“民生”一词,而后又多次使用这个概念。孙中山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一是基本的民生问题,如衣食住行等人民的基本生活状态;二是较高层次的民生问题,即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同时,民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是时代的发展,民生的内涵更加丰富。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中与人民群众切身相关的问题都是民生问题,这个概念充分强调了民生的综合性和包容性;狭义上讲,民生主要指社会层面中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民众的福利、基本权益保护状况等,这个概念强调了民生的具体性与实际性。

本文所讲的民生主要指狭义上的民生概念,强调对人民的基本物质、政治、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和保障。民生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民生关乎全体国民的切身利益,民生利益主体多样,民生包含内容多样,因此民生具有普遍性、大众性和多样性;二是民生需要通过社会提供的物质资源予以保障,没有强大的财力支撑,改善民生就步履维艰,人民的基本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也得不到保障;三是改善民生需要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由于民生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没有协调配合,党的民生事业就无法顺利推进。

二、对“民生理论”的界定

(一)民生理论的基本内涵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生思想为指导,同时吸收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在民生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结合特定时代背景与中国具体国情而形成的对民生事业的理性认识、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党的民生理论着力探求民生事业的发展规律,是党围绕民生建设目标所确立的基本理论和行为准则,体现着党对民生发展的目标和追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拨乱反正,确立了具有民生事业的新思路,并相继提出了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关乎民生的重大理论。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民生事业具有长期性与艰巨性,但要认清“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目标。通过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民生理论的发展,党的民生事业开创了新局面,中国市场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福利状况得到较大改善。随后,党中央在民生理论方面一直寻求突破,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党的民生理论在发展中不断演变,并在实践中逐渐走向成熟。

(二)民生理论的特点

首先,党的民生理论具有人民性。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自己没有特殊利益,维护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民生理论作为指导民生实践的理论基础也要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宗旨;

其次,党的民生理论具有服务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党的民生理论始终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毛泽东强调“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邓小平把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点明中国共产党要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提出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改善民生的出发点和归宿,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战略思想,以谋求人民幸福作为价值追求,民生理论的服务性是党的民生事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最后,党的民生理论具有实践性。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没有先进的民生理论作为指导,党的民生实践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党的民生理论是在总结不同时期面临的民生问题基础上提出的,通过具体的政策、方针运用到实际的社会建设中,以民生实践予以检验。因此,只有将民生理论于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激发民生事业的活力。

三、对“新世纪以来党的民生理论”的界定

“新世纪”主要指21世纪,“新世纪以来党的民生理论”即以2000年作为大体分界线,研究2000年以来不同时期党的民生理论。不同时期,由于实际情况的差异,党所提出的民生理论与实施的民生策略侧重点也不尽相同。1978年的改革开放带领人民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但是不可否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保障民生的物质基础仍然不充分,因此在党的十四大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清醒认识到新的环境和条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的“发展型”民生理论,着力抓住机遇,以加快发展方式推动民生事业的改善;经济的发展为改善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党和国家面临着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过程中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因此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构建和谐型民生成为当代共产党人的新追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强调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做大“蛋糕”,还要分好“蛋糕”,社会公平的制度安排必不可少,习近平指出:“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改革型”的民生理论应运而生。党的民生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中国国情紧密相连。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党的一项长期事业,民生理论的发展是推动党的民生事业的进步的坚实基础。

党的民生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民生理论发展也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根本保证,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确定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在当前新形势下,中国正在进行着深刻而激烈的社会变革,党面临执政党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我们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科学判断世界形势,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奠定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民生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