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文献综述

2016-08-19 17:46胡燕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9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中国

胡燕华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与确立,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未来。本文在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变迁及发展现状,尝试总结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所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以便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 中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弄清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标准,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和等级,暗含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反映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

2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时的职业技术教育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薄弱。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各行业工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诞生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成长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它的培养目标一直在改变。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的培养人才的任务越来越重要。社会仍然在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在不断变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亦在不断发生变化。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有助于政府、高等职业学院确立清晰而合理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从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研究的现状

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不断演变的过程。目前,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1通过历史发展的角度,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变迁进行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内涵不断丰富,目标日益明确。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了解各时段我国的培养目标,从而对今天培养目标的确立提供借鉴和参考。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有很多,如赵新华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变迁研究》一文中,分别从清末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30年四个时期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变化分析,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坚持手脑并用、工学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刘瑞芹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演变》一文中,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和法令出发,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演变过程: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演变的原因,认为这种演变受社会经济发展规律、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社会人才观转变、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观转变等因素的影响,并提出了我国高职教育目标界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她认为由于不同行业产业内容和发展水平不同,对人才类型及其规格标准要求也不同。应该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和产业对接的基础上,按行业产业的划分分别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界定,逐步建立起与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相对应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3.2通过培养目标本身内涵的解读与辨析,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研究

培养目标本身就是对人才培养规格的界定,所以通过对培养目标本身内涵的解读有助于研究和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是相当丰富的。如邓福田在《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义》一文中,从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人才的对应关系和与高等教育属种关系等方面进行审视。文章首先详细阐述了自1991年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然后剖析了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依据,区分了学术人才、工程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以及相对应的学术教育、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认为技术人才主要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把工程人才或决策者的设计、规划、决策变换成物质形态或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技能人才主要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通过实际操作,将工程人才设计出来的图纸、计划、方案等转变成具体产品的工作。最后作者对各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义进行了辩释,认为把“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定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比较合适的。李国栋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基准、定位内涵、地方特色及价值取向等四个方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探索,认为高等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区域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社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认为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充分考虑其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和社会性,并提出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基层岗位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地方职业技术型专门人才。卢红学在《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再认识》中首先总结了我国各历史时期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表述,并认为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并呈现发展性的特点。随后对高职培养人才的共同要素进行了总结:人才类型是实用型、应用性;人才层次是高级专门人才;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工作场合和岗位是基层第一线。作者还对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进行了概念辨析。教育的培养目标客观上体现了它的社会功能与性质。要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反映社会需求、时代进步,还要结合具体的工作岗位与环境。作者没有提出具体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认为现价段还需要进行深刻的分析,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吕鑫祥先生在《高等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研究》一书中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主要从事的岗位进行了分类:专业技术岗位、经营管理岗位、经营业务岗位和高级技能岗位,并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高中文化基础上进行的,为生产第一线和工作现场服务的,承担将设计、规划、决策、规范等转化为现实产品或其他物质形态以及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因此,用一个培养目标来定义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可能将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全部覆盖,需要分层次有差别的进行表征,在培养“双高”人才(高素质、高技能)的总体定位上,根据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产业结构变化调整的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对“双高”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3.3通过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比较、借鉴,探索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当今,国际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全球性趋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展国际间的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比较、借鉴,有利于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李海宗、冯旭芳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从培养目标出发,着重分析了德国各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保障机制,认为德国法制的规范、教育上的分权和自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严格把关保障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我国应该借鉴德国的这种模式,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法律保障体系、拓展多层次的办学形式、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来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李星在《国内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比较》中,从教育类型的角度来讨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并对世界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框架进行了系统阐述,其中包括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与澳大利亚,以及对上述国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比较,认为世界范围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都是技术型人才。我国高职的培养目标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培养目标没有本质差别,我国应该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国际合作之路。

3.4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研究

洪延艺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研究》一文中,在分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高等职业教育,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为政府、企业、教职工和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实现各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协调与平衡。

4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近年来,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上研究成果,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诸多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关于国外发达国家的比较研究,也为我国职业教育提供了诸多启示。某种程度上,这些研究成果也已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问题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尽管如此,纵观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目前的研究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研究成果虽然很多,但是大多数著作只是花很小的篇幅论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没有对已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可实际操作的解决方法。

(2)在研究内容上,已有的大多数研究虽然注意到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但对其联系的机制探索还不够深入,研究内容重复性较高,同时也缺乏基于整个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整体、全面分析视角的综合分析。

(3)在研究方法上,相当多的文献只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本身的问题进行描述和解读,研究方法单一,研究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缺乏宏观的视野。

5总结

从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及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发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一直在变化,并且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虽然,当前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没有完全统一,但大部分人在对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上的意见还是统一的。在笔者看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既要考虑地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兼顾地域性与时代性,又要充分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区别,以及与国际上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差距,全方面、多角度的审慎地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乃林,等.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36.

[2] 赵新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变迁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19-20.

[3] 刘瑞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演变[J].当代职业教育,2012(11):8-11.

[4] 竺树声.刍议工程型人才和高等应用型人才[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15(1):55.

[5] 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89-92.

[6] 罗辉,梁赵请,等.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3-26,

[7] 卢红学.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再认识[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学刊,2007,22(4):10-13.

[8] 吕鑫祥.高等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1998:135-148.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中国
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