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介入治疗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2016-08-19 14:42李艳敏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2期
关键词:干预效果心理护理

李艳敏

【摘要】 目的 研究并分析在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应用心理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 为临床护理奠定基础。方法 78例肝血管瘤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各3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以对照组为护理基础, 辅以心理护理模式。对比其效果。结果 经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的评分情况发现, 治疗后试验组SDS(31.53±6.5)分和SAS的评分(30.52±6.2)分均显著短于对照组(42.32±5.6)分和(40.11±5.5)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比护理满意度发现, 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达94.9%(37/39), 明显优于对照组74.4%(29/3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 应用心理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显著,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各项指标, 应广泛推广。

【关键词】 肝血管瘤;心理护理;干预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2.178

肝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的肝脏肿瘤, 多数隶属海绵状血管瘤范畴。其患者患病年龄较为广泛, 多见于女性, 但临床症状一般出现在患者成年后[1]。作为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的骨折, 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 临床主要介入治疗方案治疗肝血管瘤患者。当肝血管瘤受到有效控制后, 其向瘤体的供血速度明显减慢, 且瘤体体积的生长速度亦受到限制, 同时改善了患者的临床不适感。假若肝血管瘤发生破裂后, 临床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止血措施, 以避免患者发生死亡[2]。因此, 本研究旨在分析在肝血管瘤患者行介入治疗的过程中, 应用心理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 为临床护理奠定基础,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本院相关科室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肝血管瘤患者78例。其中, 男30例, 女48例, 患者年龄20~55岁, 平均年龄(36.12±7.76)岁;文化程度:小学:8例, 中学、中专:42例, 大学、大专:28例。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各39例。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

1. 2. 2 试验组:以对照组为护理基础, 辅以心理护理模式。①言语安抚:由于患者认为家属不了解病情, 无法体会自己的痛楚, 因此, 家属的言语安慰是远远不够的。护理人员不同, 其应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沟通, 安慰患者, 告诉其病情的相关信息, 增强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适当的用言语以及肢体活动鼓励、支持患者[3]。②缓解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应将患者的休息环境布置的轻松、舒适, 并保证房间的安静;应在夜间安慰患者, 帮助患者进行正常的睡眠, 保证睡眠质量, 如患者失眠, 则应在白天给予适当的活动;如患者病情加重, 应帮助患者进行快速睡眠。③减轻身心痛苦:由于此类患者的身心都受到病情较大的影响, 护理人员应通过听歌、陪聊等非药物措施以降低患者的疼痛感;保证安静的病房环境, 帮助患者进行肌肉放松, 放松部位如颈背部、四肢等部位。

1. 3 观察指标 通过SDS和SAS评估所有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情况, 分值越高, 不良情绪越重。此外,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评价护理满意度, 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DS和SAS的评分情况比较 经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DS和SAS的评分情况发现, 治疗后试验组SDS和SAS的评分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治疗结束后, 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达94.9%(37/39), 明显优于对照组74.4%(29/3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肝血管瘤的体积随着时间的延长, 体积亦随之增大。当瘤体体积增长至一定体积时, 患者才会产生一定的临床表现。一旦被医院确诊后, 患者极易出现不良情绪, 如焦躁、抑郁等, 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病情, 同时限制了治疗的临床疗效[4]。因此, 在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中, 应予以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在本研究中, 经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DS和SAS的评分情况发现, 经心理护理模式的试验组SDS和SAS的评分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对比护理满意度发现, 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达94.9%(37/39), 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于以上结果, 说明心理护理模式的优越性。其不仅仅使患者的心理负担大幅度降低, 并消除了患者的不良情绪。通过非药物的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增强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5]。

综上所述, 在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 应用心理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显著, 明显改善患者的各项指标, 应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邱琰, 马宽生, 邹华, 等.加强型射频消融新技术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的围术期护理.重庆医学, 2013, 26(2):3200-3201.

[2] 张海邻, 谢燕京, 党翠云.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 37例的护理体会.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3):361-362.

[3] 唐伟.骨折合并多发性创伤患者的心理护理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19):348-349.

[4] 张风英.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介入治疗围术期护理体会.基层医学论坛, 2015, 19(24):3424-3425.

[5] 祝兰君.心理护理干预在肝血管瘤介入治疗中的护理效果.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14):208-209.

[收稿日期:2016-03-10]

猜你喜欢
干预效果心理护理
阿托伐他汀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二级预防和干预效果评价
健康教育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的干预效果研究
心理护理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干预效果体会
联合治疗方法对透析低血压的干预效果
综合性护理措施对前列腺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