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学生理卫生教科书的出版与内容特点分析

2016-08-20 09:52
生物学教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学制教科书课程标准

卢 媛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北京 100081)

我国自清末开始生理卫生教育至今,中学生理卫生教科书的发展已有百年。鸦片战争之后,国门被迫打开,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大潮。在输入中国的西方科学知识中,包括人体生理卫生知识在内的西方医学,由于与人身健康息息相关,所以较易为国人认可和接受。随着西医在中国的引进与传播,20世纪初开始出现了将生理卫生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的呼声。

目前最早可见的现代生理卫生教科书是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谢洪赉翻译的《最新中学教科书生理学》。根据《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小学教材)》《中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总目》《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师范学校及中小学教科书书目》[1~3],1902—1949年我国共出版中学生理卫生教科书108种。本文将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生理卫生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对教科书的出版情况和内容特点两方面进行初步分析,为当代教科书的编写和修订提供参考。

1 教科书的出版情况

近代中学生理卫生教科书的出版时间分布很不平衡,最多的一年(1933年)出版10种,超半数年份(25年)出版2种。在20世纪上半叶存在4个出版高峰:1906—1907年出版10种,1923年出版4种,1932—1937年出版39种,1948—1949年出版15种。以上数据所体现的生理卫生教科书的出版情况与近代中国社会和教育制度的变迁密切相关。1904年清政府颁布实施《奏定学堂章程》,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初级中学卫生课程标准》,1948年教育部颁布《修订初级中学生理及卫生课程标准》,都使生理卫生教科书的出版达到了高峰。而在1915—1929年军阀混战时期和1938—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受战争的冲击,中国出版业整体萎缩,生理卫生教科书的出版进入低潮,数量明显减少。另外,抗战时期沦陷区的伪国民政府,在1936—1945年出版了6种生理卫生教科书。

2 教科书的内容特点和出版背景

2.1 基本内容 近代中学生理卫生教科书以“解剖-生理-卫生与常见疾病”为基本结构,不同时期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基本一致。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与当时的课程标准基本相符,某些方面因时代背景不同,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课程标准的变化及学科的发展而更新,如免疫、生殖、内分泌和心理卫生等。

清末教科书以当时影响较大的《生理卫生新教科书》为例,该书由日本三岛通良著,孙佐编译。全书共分十二篇,第一篇为总论;第二篇至第十篇分别为运动器、消化器、新陈代谢、循环器、呼吸器、皮肤及体温、泌尿器、神经器、五官器,讲述各系统的器官组成、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卫生保健知识,还简要介绍了一些常见疾病与防治知识。该书于1907年初版,总计22版,是清末最畅销的中学生理卫生教科书。

民国教科书以《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生理卫生学》为例,该书由程瀚章编著。全书分为十七章,第一章为卫生的意义;第二章至第九章分别讲述人体的概观、骨骼、运动、神经、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系统,之后的章节分别介绍心理卫生、免疫的意义、病原概论、急救和护病常识、学校中的卫生设施、卫生习惯和个人健康、公共卫生的重要、政府对于人民的卫生设施等。该书于1937年初版,累计339版,是民国最畅销的中学生理卫生教科书。

从教科书的呈现方式来看,近代中学生理卫生教科书主要包括编辑大意(凡例、编例、例言、译例、提要)、目录、正文、附录等部分,书后普遍附有中英文名词对照表或索引。有些在正文中穿插实验,少数在书后附实验。大部分在章后或节后附有问题或习题,在章前或章后附有提要或简表。教科书对插图都比较重视,如顾寿白在《现代初中教科书生理卫生学》编辑大意里对生理卫生教科书中插图的作用进行了很好的阐释:“本书插图丰富,除解剖图外,还有想象图,并特加彩色图数帧;读者一面读本文,一面看图画;理解自然更明了,印象自然也更深刻。”

2.2 教科书受到政治、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满足时代、社会和教育的需要 洋务运动失败以后,戊戌变法兴起,维新派试图从教育制度改革入手实行变法,接下来的晚清新政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02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又名《壬寅学制》,开始建立新学制,设立新学堂,推广新教育。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并正式实施《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开设博物课,内容含“人身生理”“当讲身体内外之部位,知觉运动之机关及卫生之重要事宜”[4]。生理卫生在我国终于被正式纳入正规的教育体制,学校成为卫生教育的核心场所。在废科举、兴学堂的社会背景下,各地民营书局都翻译、编写、出版了大量中小学教科书。1904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最新中学教科书生理学》,这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生理卫生教科书。

辛亥革命胜利、中华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颁布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博物宜授以重要植物、动物、矿物、人身生理卫生之大要,兼课实验”[4]。民国初年,随着近代公共卫生观念的传播,1913年3月颁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要求第二学年讲授“人身之构造、个人卫生、公众卫生”[4]。相对于清末的《奏定学堂章程》,明显增加了“公众卫生”部分。教育方针的改变使新式教科书的需求大增,中华书局于1913年推出了民国《中华中学生理教科书》。

1922年11月北洋政府通过了《学制系统改革案》,史称“新学制”或《壬戌学制》,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学制,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基本确立。1923年6月,全国教育联合会颁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明确生理卫生列入体育科内,自此正式出现在中学教学科目中。新学制颁布后,各地民营书局出版了多套中小学教科书,生理卫生教科书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多次颁布并修改了卫生课程标准。1929—1948年,学校卫生课程的演变经历了暂行、正式、修正、修订课程标准四个时期。“九一八”事变后,国难教育兴起,积极倡导公共卫生、学校卫生和个人卫生,1933年生理卫生教科书的出版达到了最高峰。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的正常运行受到严重影响,教科书较战前增加了一些反映抗战救亡的内容,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2.3 教科书的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更新和完善 近代中学生理卫生教科书包括解剖学、生理学、卫生学三个部分,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随着学科的发展和进步,教科书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总体而言,从清末到民国,教科书中形态结构的刻画更加清晰、准确、细致、形象、生动,生理功能的描述更加系统、全面、具体、深入、丰富。

现以免疫学为例来说明内容变迁的特点。免疫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10世纪,我国民间用人痘接种术预防天花,是最早用免疫学方法预防传染病的伟大实践。早在1906年的《中学生理卫生教科书》(吴秀三著,华申祺、华文祺译)中,就出现了“行免疫法(如种痘法)是乃预防癞病、肺痨(肺结核)、肺炎、天行时症、鼠疫(黑死病)、肠窒扶斯(伤寒)、白喉、红痧(猩红热)、麻疹、天然痘、霍乱、赤痢等之最良法也”“例如今有患白喉之人,其寄生于咽喉黏膜之一种病菌,次第增殖,而败坏其组织,遂酿成该病特有之毒质虽然此时患者若身体强壮而能抵抗病势,则于体内发生一种之物质,以抵拒毒质。扑灭病菌,而次第痊愈。此物质有时永留于体内,其人即永不再罹此疾,故特称为免疫质”“又因此理而创获免疫之良法,即以诸种病菌移植于他动物(如马牛),使于其体内生成消灭毒质之物质,以其血液制为血清,注射于该病之患者,则患者可克胜病毒而免于死,所谓血清疗法是也”。这些可以看作生理卫生教科书中关于预防接种、抗原、抗体、免疫治疗等现代免疫学概念最早的描述。

1937年《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生理卫生学》(程瀚章编著)介绍了巴斯德和科赫对免疫学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同年《初中生理卫生学教本》(黄素封编)介绍了贝林发现的抗毒素和血清疗法,在教科书中渗透了相关科学史的教育。

2.4 教科书注意生理与卫生并重、学理与实际并重,与生活联系紧密 “卫生不尚空谈,须重实践”。近代中学生理卫生教科书的内容不只以理论为主,更注重与生活紧密联系。衣食住行的卫生常识常常和实际问题、社会生活接触,教科书一般都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联,简要介绍各系统器官的卫生保健及一些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使学生重视实际执行和习惯的养成,不仅于防病外努力锻炼身体,还增进身心的抵抗力,改良自己的体格和社会环境,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不同教科书叙述的侧重点各异,一部分教科书生理与卫生并重,尤努力于保健和预防的方法;一部分教科书注重卫生,叙述生理的地方都与卫生相呼应;还有一部分教科书对于个人与社会卫生的关系特加注重,期在养成学生的公德心。

中学生理卫生教科书注意生理与卫生并重、学理与实际并重,使学生明了基本知识,便可实地应用,具体举例如表1所示。

2.5 教科书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和国情,渗透爱国主义情怀 甲午战败之后,民众觉醒,再次意识到自身羸弱至极,“强国保种”成为时代主题。“欲强国必先强种,欲强种必先讲卫生”[5],卫生与民族生存、国家危亡密切联系,被赋予了强身建国的意义。近代中国一直存在的民族危机感和洗刷“东亚病夫”耻辱感的精神追求,促使有识之士探索多种救国道路,20世纪初,“科学救国”“教育救国”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精英、知识分子的共识。他们把卫生与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紧密结合,倡导实施学校卫生教育,强身健体,增进健康,以提高国民身体素质,达到强身救国目的。

表1 近代中学生理卫生教科书中的联系生活实际教育

中学生理卫生教科书也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和国情,渗透爱国主义情怀,如表2所示。

表2 近代中学生理卫生教科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3 对当代教科书编写和修订的借鉴意义

3.1 促进身心健康是健康教育首要的教学目标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健康水平和健康意识得到了大幅提升。尽管现今不再倡导“卫生强国”,但新时期却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近视眼、颈椎病等现代病的防治,同样需要“卫生强身”;不仅仅“强身”,而“强心”即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生理卫生知识依旧不可或缺,系统地掌握生理卫生知识仍然至关重要。

当前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注重生物圈与人的关系,把人放在生物圈这个大环境中来研究和学习,这种安排有利于学习者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设计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即缺乏生理卫生知识的系统性,弱化了卫生“强身”“强心”的功能。这既需要着眼于人的个体发展,也要着眼于人的社会发展,对课程设置进行系统而科学的研究。

3.2 生理卫生知识的系统性需要加强 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中学阶段应与《生物》等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纲要》规定初中阶段的基本内容包括五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

当前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与《体育与健康》都不同程度地涵盖与体现了上述方面,但是《生物学》“生物圈中的人”单元主要讲述人体各系统的器官组成、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缺乏相应的卫生保健知识,而常见的疾病与防治知识在“健康地生活”单元则大幅削减与弱化。《体育与健康》虽然增加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但是知识没有系统的逻辑体系,较为浅显、零散,而且更多地关注体育健康和体育卫生。这种将健康教育割裂的方式,对于学生系统学习生理卫生知识是不利的。

3.3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近代生理卫生教科书非常重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与近代自然有所区别。党的十八大提出教育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新编写的生理卫生内容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实现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这就需要教材编写者深入学习、研究与领悟,创造性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猜你喜欢
学制教科书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五行真经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中国近代的学制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