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2016-08-23 10:58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浙江经济 2016年8期
关键词:小镇特色建设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翁建荣

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翁建荣

今年是特色小镇建设承上启下的一年。要以习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为强大动力,进一步正确理解特色小镇的建设理念,以更高的标准、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合力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特色小镇,做强小镇经济,不辜负中央主要领导、省委省政府对特色小镇的殷殷期望

特色小镇内涵独特

特色小镇“非镇非区”,是创新发展平台。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它没有行政建制;特色小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区”,它不是单纯的“大工厂”,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特色产业,融合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特色小镇产业定位要“一镇一业”,突出“特而强”。产业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内容。“特”,是指每个特色小镇都要锁定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新产业,以及茶叶、丝绸、黄酒、中药、木雕、根雕、石刻、文房、青瓷、宝剑等历史经典产业中一个产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而不是“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是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强”,是指每个小镇要紧扣产业升级趋势,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3年投入30亿元到50亿元,引入行业领军型团队、成长型企业,以及高校毕业生、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者为主的“新四军”到小镇创业创新,培育行业“单打冠军”,构筑产业创新高地,成为新经济的增长点。

特色小镇功能集成要“紧贴产业”,力求“聚而合”。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融合,是特色小镇区别于工业园区和景区的显著特征。聚,就是所有特色小镇都要聚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合,就是四大功能都要紧贴产业定位融合发展。尤其是旅游、文化和社区功能,要从产业发展中衍生、从产业内涵中挖掘,也就是要从产业转型升级中延伸出旅游和文化功能,完善好功能,而不是简单相加、牵强附会、生搬硬拼。

特色小镇形态打造要“突出精致”,展现“小而美”。特色小镇的建设形态很重要。尤其是现代社会,美好的事物、美丽的环境都能转化为很强的生产力。首先,骨架小。特色小镇的物理空间要集中连片,有界定清晰的规划范围和建设用地范围。规划面积要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原则上不能超出规划面积的50%。其次,颜值高。所有特色小镇要建成3A级景区,其中旅游产业特色小镇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再次,气质特。特色小镇要根据地形地貌,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确定好小镇风格,展现出小镇的独特味道,原则上不新建高楼大厦。

特色小镇运作机制要“破旧去僵”,做到“活而新”。市场化机制是特色小镇的活力因子。“活”,就是建设机制活。用创建制代替审批制,实施动态调整制,彻底改变“争个帽子睡大觉”的旧风气;建设上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摒弃政府大包大揽,体制机制要活。“新”,就是制度供给新。扶持政策有奖有罚,运用期权激励制和追惩制双管齐下的办法,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特色小镇,省里给予建设用地和财政收入奖励,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用地奖励指标;对于国家的改革试点、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试点,允许特色小镇优先上报、优先实施、先行突破。

特色小镇建设成效初现

自去年3月底省政府正式明确省发改委为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的牵头单位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各部门的全力推进下,特色小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省内走向全国,稳步推进,成效初现。

特色小镇正成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一是特色小镇正成为现代创业群体集聚的首选地。据初步统计,首批37个特色小镇集聚了以大学生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其他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者为主的“新四军”创业人员7839人、创业团队2116个。二是特色小镇正成为培育新产业、催生新业态的孵化器。如常山赏石小镇引入“金融+”“互联网+”理念,建立评估抵押制度,推出“石头变富矿”融资新模式;与阿里巴巴和腾讯合作,推进线上线下同步经营,开创“石头+互联网”的营销新形式。三是特色小镇正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抓手。各地对用特色小镇建设理念提升改造发展传统产业的认识高度一致,努力引进新技术、融入新功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如诸暨袜艺小镇积极打造个性化袜业工场、袜业工业旅游线路和袜业文化展示区,引进了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努力提升袜业发展层次,拉长袜业发展产业链,提高袜业产出效益。

▲特色小镇是互联网经济背景下的新事物,能通过互联网+技术,集中人才、集聚产业、集成功能、集约资源,能在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

特色小镇正成为推进项目建设拉动有效投资的新引擎。一是有效投资速度加快。统计数据显示,首批37个特色小镇2015年新开工建设项目431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商品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477.9亿元,平均每个特色小镇12.9亿元,其中有28个小镇年投资额超过10亿元,有4个小镇超过了20亿元。二是企业、创客不断入驻。初步统计,首批37个特色小镇新入驻企业3258多家,其中国家级高新企业66家、总部企业590家;引进国家及省级“千人计划”人才49人,国家级、省级大师91人。如余杭梦想小镇已引进创业项目521个,集聚创业人才4550名、金融机构176家。三是综合效益正逐步产生。数据显示,仅仅一年,37个特色小镇就产生税收收入53.1亿元,有29个小镇与196个高校、省级以上科研院所开展了技术合作,央企、外企、民企等纷纷主动前来对接,特色小镇引来金凤凰的能力正不断提升。如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镇列入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后,不仅成为长三角的旅游新贵,游客人数大量增加,还赢得中国食品协会的青睐,牵线引入瑞士等国外巧克力企业到小镇展示销售。

特色小镇正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一是特色小镇在创造多种有效供给上有新思路。特色小镇集成了产业、文化、旅游和一定的社区功能,是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集合体,在小小一个空间里创造多样化的供给,给不同客户提供多种有效需求。如龙泉青瓷小镇在原有提供青瓷产品的基础上,为工艺大师提供青瓷作品的制作和展示平台,为游客提供了解青瓷文化、体验青瓷制作、定制青瓷产品等多样化服务,为当地农民的就地转移致富开辟了新渠道。二是特色小镇在提高供给质量上有新作为。特色小镇建设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目的,集聚的是各类高端要素,汇集的是各种新技术,提供的是高质量的产品,在产品供给质量上有新提升。三是特色小镇在提升供给效率上有新示范。特色小镇紧盯一个特色产业,利用最新技术,研发产业全系产品,在个性化需求中提供具有比较优势的个性化供给,大大提高了供给效率。如桐乡毛衫时尚小镇既生产大众毛衫,又为各种人群定制毛衫,个性化需求得到有效对接。四是特色小镇在创新制度供给上有新做法。特色小镇的创建制、政策的期权激励制和追惩制,定制的个性化服务政策,都是从加快转型升级、集聚高端要素、满足创新创业者需求而产生的制度供给,是典型的政府供给制度创新。

特色小镇正成为展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名片。一是赢得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中央三位主要领导对浙江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情况作出重要批示。二是获得了部委领导的高度评价。中央宣传部、国家发改委有关领导都对特色小镇作出批示。三是引来了主流媒体的高度聚焦。特色小镇已六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四是引来了外省市的高密度考察。仅云栖小镇去年就接待500多批次。

正确面对问题和不足

当前,特色小镇已成为热点工作之一,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特色小镇起步才一年,还是个“一年级的小学生”,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需要我们理性对待。

从建设规划看,空间分离、功能拼凑的做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主要存在两种错误做法。一是“新瓶装旧酒”。有的地方为了拿“特色小镇”这顶帽子,争取到特色小镇的用地和财政政策,从集聚区、建成区、高新区等切出一块,简单地按照项目规划建设小镇,把重心全部放在项目建设上。二是“大拼盘大杂烩”。存在把几个项目和功能区块做拼盘画个圈,把圈里现有的山山水水作为旅游功能,把农民集聚房或商品房作为社区功能,建个展览馆作为文化功能,简单拼凑就说是小镇规划的做法。上述两种错误做法,导致一些特色小镇没有相对独立的物理空间,与建成区、开发区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特色小镇的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没有很好地融合,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结合文章做得不深不透。

从产业发展看,主业不强、高端不够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是集聚高端要素方法不多。表现为在围绕拉长产业链做强产业、集聚与产业定位紧密关联的企业、招引高端人才和高端企业上下的功夫不够,在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培育未来新产业上动的脑筋不足,导致高端要素集聚不够快。如第一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总计入驻国家级高新企业才66家,平均不到2家。二是做强产业特色理念不强。表现为特色产业招商引资上守株待兔多,深入谋划、大力度主动出击不够,导致特色产业有效投资不足,小镇特色产业投资偏低。37个省级特色小镇特色产业投资占比仅为60.25%。

从建设形态看,特色不强、同业同态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是产业特色不够鲜明。有的小镇产业定位模糊,有的小镇虽然有主攻产业,但引进的项目又不属于这个产业,产业特色不鲜明、不突出。二是生态特色不够鲜明。有的小镇注重产业功能,对生态功能不够重视,小镇内外生态环境没有区别,生产与生态功能融合发展没有深入思考、深入谋划。三是建筑特色不够鲜明。很多小镇的建筑看起来都差不多,都是简单的钢筋水泥加幕墙玻璃的高楼大厦,既不像城市又不像小镇,这让人很担忧。小镇要有小镇的味道,我们看国外的特色小镇,像法国的格拉斯小镇、突尼斯的蓝白小镇、德国的富森小镇,都因为建筑风格非常独特,才成为经典。

从建设项目看,民资滞后、后续不足的苗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从投资来源看,去年37个特色小镇民间投资占比比较低,民资占固定资产比重仅为51.28%,与全省民间资本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相比低11.51个百分点。从投资项目看,37个特色小镇亿元以上项目为250个,平均为6.8个项目,但其中奉化滨海养生小镇、南湖基金小镇、青田石雕小镇、开化根缘小镇等4个小镇只有1个亿元以上项目。

突出重点,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今年是特色小镇建设承上启下的一年,我们要以习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为强大动力,进一步正确理解特色小镇的建设理念,以更高的标准、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合力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特色小镇,做强小镇经济,不辜负中央主要领导、省委省政府对特色小镇的殷殷期望。

(一)坚持品质为先,加快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特色小镇不是“一顶帽子”“一块牌子”,而是事关全省扩大有效投资、推进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发展,发展七大产业和十大历史经典产业,集中高层次人才、集聚高端要素、培育高新业态的重大创新。某种程度上说,小镇的高度决定了浙江未来发展的高度。抓好了特色小镇,转型升级就找到了突破口,整个面上的工作就抓活了。一定要深刻把握小镇的内涵和本质要求,坚决摒弃重数量、重牌子的理念,建设品质小镇。

图/新华社

要加强集聚集约发展。抓特色小镇建设,要崇尚“小而精”“小而美”,坚持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坚持在小空间内集聚高端生产要素。各地创建特色小镇,要科学合理确定小镇边界,坚持规划先行、多规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操作性和有效性,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特别要强调的是,必须坚决摒弃“贪大求洋”的做法,切不可搞大规模开发建设,更不能变相搞房地产开发和重复建设,防止出现产城分离的“空城”“睡城”。

要加速项目谋划建设。省里的政策是,环保、健康、时尚、高端装备制造等4大行业的特色小镇,3年内要完成50亿元的有效投资;信息经济、旅游、金融、历史经典产业等特色小镇,3年内要完成30亿元的有效投资。这只是定量的投资指标,更重要的是,投资要有效率和效益。一定是要精挑细选的好项目,引进项目要经得起历史检验。要认真梳理项目,与小镇产业关联度不高的项目,引进门槛过低甚至是重复建设的项目,要坚决拒之于小镇门外。要高度重视项目质量和建设进度,下功夫谋划前期项目,强服务促进项目早开工,花力气推进在建项目,特别重视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的项目,用实物形象、实际效益说话。

要加快建设示范小镇。今年要重点培育建设一批省级示范特色小镇,成为全省的样板小镇,确保特色小镇有领跑者,为建成一批高质量特色小镇树好典型、做好榜样。各市也可创建市级示范小镇,把榜样竖起来,带动其他小镇比学赶超。

(二)坚持特色为王,突出特色亮点、强化高端引领

特色不是小镇的形容词,而是小镇的关键词,是小镇的核心元素。这个“特”体现在产业特色、生态特色、人文特色、功能特色等多个方面。“一镇一特”要的就是不重复、不雷同,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各地一定要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

要彰显产业特色。产业特色是小镇特色亮点的重中之重。小镇建设不能“百镇一面”。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小镇只有1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产业过于分散,肯定形成不了特色。在打造产业特色过程中,要着眼长远,聚焦前沿技术、新兴业态、高端装备和先进制造,突出科技含量、高新技术的比重。只有这样,特色小镇才能支撑浙江未来的发展,才能在引领转型升级上作出示范。

要彰显生态特色。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坚守生态良好底线,根据地形地貌和生态条件做好整体规划、形象设计,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都应当“一镇一风格”,充分体现“小镇味道”。特别要重视生产和生态融合发展,做到特色小镇生态特色与产业特色、当地自然风貌相协调,打造的生态特色与小镇周边有显著区别。切不能发展了小镇经济,破坏了小镇环境。可实行“嵌入式开发”,借鉴乌镇等模式,保留原汁原味的自然风貌,建设有江南特色和优良生态的风情小镇。

要彰显人文特色。文化特色是软实力,也是产业发展最终的生命力。每个特色小镇都要汇聚人文资源,形成人文标识。特别是要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全过程,结合自身实际着力培育创新文化、延续历史文化根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独特的山水文化,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区域特色文化。

(三)坚持创新为魂,建设创意小镇、打造人才小镇

要强化产业创新发展。一是要强化技术创新,做强特色产业。特色小镇应该是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小镇。七大新兴产业的特色小镇,要紧紧围绕各自的产业定位,运用互联网+、信息智能等现代技术,借助科研机构共同开发应用先进技术,结成创新伙伴,缩短创新成果转化过程,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引领产业发展;历史经典产业,要深挖传统工艺,运用现代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培育新粉丝,力争做成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二是要加强创意发展,加快培育新业态。特色小镇要建成创意小镇。每个特色小镇要根据产业特点和自然禀赋,建设一个创客中心,以好创意来丰富特色小镇的业态,实现产品创新与业态创新联动,以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的消费群体,激发新的消费需求。三是要加强合作创新,加速集聚高端要素。特色小镇有物理空间边界,但没有产业合作边界,是各种高端要素集聚流动的开放小镇。所有小镇要瞄准与产业定位相关的高端人才、高端资源和高端产品,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搭建创新交流平台、技术合作平台、品牌发布平台等,集成利用好各种高端要素,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促进各种技术、资金、人才自由流动、高效利用。

要注重集聚创新人才。特色小镇要做好吸引创新人才、集聚创新人才、留住创新人才三篇文章。一是要定制个性化政策,以待遇吸引创新人才。特色小镇要量身定制各类政策,吸引“国千省千”、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人员,优秀大学生以及国家级工艺大师等各类创新人才到特色小镇共同创业。二是要塑造共同价值观,以事业集聚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限量的稀缺资源。对于创新人才而言,除了待遇,最能打动他的是有共同的价值观,能帮助他实现自身价值。特色小镇的建设主体要把产业主攻方向研究透、小镇发展愿景规划好,以共同的小镇发展价值观集聚到各类创新人才,把特色小镇建成创新人才的圆梦小镇。三是要发挥雷尼尔效应,以环境留住创新人才。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教授工资比其它大学要低20%,但没人“跳槽”。原因是华盛顿大学东靠华盛顿湖、西临普吉特海峡,东南方有海拔4200米的雷尼尔雪山,景色秀丽。人们把这种迷恋美景而放弃高收入的现象称为“雷尼尔效应”。特色小镇要严格按照3A景区标准建设,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以美好的环境留住创新人才。

要强化创新运作机制。特色小镇要建立市场为主的运作机制,要向改革要红利,激活力、增效益。一是扶持机制要加大创新。特色小镇需要政府推动,但要坚决摒弃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要利用政策杠杆、市场机制加大对特色小镇的扶持。要积极探索政府、银行或投资公司等多方参股建立特色小镇发展基金,着重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等的重点产业进行专项扶持。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紧密合作,动态对接有资金需求的建设项目,研究金融产品创新,争取得到更多资金支持,破解建设初期资金紧缺的现实问题。二是建设方式要加快创新。要发挥浙江民间资本丰厚的优势,采用PPP等方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要深入研究各类需求,创新商业业态布局。要总结推广大企业、高等院校等主体建设特色小镇的模式,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强调由市场主体建设特色小镇。要积极探索通过商业票据、抵押债券、企业上市等形式,实现特色小镇的直接融资和低成本融资,解决部分特色小镇建设现金流不足的问题。三是招商方式要大胆创新。要解放思想,通过委托行业协会整体招商、到国外蹲点招商等形式,积极引入高端产业、先进技术。要运用信息媒体等手段,通过建立网络招商平台,运用众筹方式,向全世界开展招商。

(四)坚持市场为主,做到市场主体不缺位、政府引导不越位

特色小镇建设得如何,不在于政府给帽子、给政策,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有动力、市场是否有热情。如果只是靠政策、靠资源,缺乏市场基础,肯定干不久,不可持续。因此,特色小镇建设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揽,而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坚持市场化运作。

一方面,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政府和市场是有清晰边界的,要实行企业自我管理服务、多方协同参与的治理格局。企业在特色小镇建设的主体地位要真正落实,包括产业发展、人才引进、效益创造等都主要靠企业来完成,让企业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担风险。政府重点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好作用,不能越俎代庖、“拍脑袋”上项目。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发挥镇村(社区)、当地居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市场主体和当地居民成为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真正主体。要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政府自身改革,努力创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发展环境。

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鼓励企业参与小镇建设。一是要做好制度供给创新文章。各级政府要根据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以及专业人才的需求,以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制订各类扶持政策和定制服务,不断创新制度供给的理念和方式。二是要做好与央企和国企联姻。各级、各部门要主动对接央企、国企,了解其发展战略,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和基础产业,制订贴身政策,吸引这些企业以特色小镇理念建设新项目,发展新产业。三是要当好本地民营企业的参谋。各地政府要深入本地民营企业的发展思路,共同研究产业发展方向、企业转型升级重点,共同谋划一批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的特色小镇,利用好这块金字招牌,实现企业与政府的双赢。

猜你喜欢
小镇特色建设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