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桦诗歌中的魏晋气质:从焦虑到逸乐

2016-08-29 15:26李雅楠
人间 2016年23期
关键词:魏晋情结气质

李雅楠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柏桦诗歌中的魏晋气质:从焦虑到逸乐

李雅楠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柏桦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也是坚持汉语诗创作的诗人。他的创作经历三个阶段,从躁郁走向心态平静,最终归于于细微处坚守生命的逸乐。作为一位善于于民族源流中寻找精神力量的诗人,他继承了古典资源中的魏晋气质,他创作的心路历程也和魏晋士人精神历程一致。

柏桦;诗歌;魏晋气质

柏桦是一个真正致力于开拓汉语诗歌的诗人。在90年代,柏桦曾停笔一段时间,直至2005年左右《水绘仙侣——1642~1651:冒辟疆与董小宛》等作品陆续发表,可以明显看出,柏桦的诗歌创作完成了一个重大的转变。在柏桦的后期创作中,《水绘仙侣》中诗文互相注释的形式呈现出对于中国用典隶事这一书写传统的致意,而《史记》两部的札记形式则是对于明清文人的笔记写作的追寻。

除却形式,柏桦诗歌创作理念中也一直贯穿着传统的脉搏。“一首好诗应该有百分之三十的独创性,百分之七十的传统。”在柏桦个人的创作中,传统因素的运用更是随处可见①。

作为一位江南情结深重的诗人,联系魏晋气质和诗人柏桦的不仅仅是《广陵散》这一首创作,更不止步于柏桦对于嵇康等名士的推崇。

柏桦的诗歌创作呈现出明显的二元性,这点已经是无需赘述了。前期柏桦的创作可以用“下午的激情”来进行总体的概括。这类诗歌集中于《演春与种梨》的卷一中。此类焦虑而迅疾的情绪有多重的来源。

我们从来都不能否认童年经历对于一位诗人的重要性。而童年经历对于柏桦诗作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在柏桦的诗歌中频频可见“冬日的男孩”“有病的男孩”“寂寞中养成挥金如土的儿子”等。在《教育》一诗中,柏桦这样写道:

一个偷吃了三个蛋糕的儿童

一个无法玩掉一个下午的儿童

………

寂寞中养成挥金如土的儿子

这个注定要歌唱的儿子

但冬天的思想者拒绝教育

冬天的思想者只剩下骨头②

对于柏桦这代诗人来说,“毛泽东时代”是一个难以逃避的言说主题。这一时代,它一方面束缚个人情感,抵制西方文化和古典文化,整个社会深处在政治话语的笼罩下,事物呈现出不同于其本真的状态。而另一方面,这一时代却又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语境。即有人提出的“文革之美”。这一时期,他没有压抑自己的情感,他的表达甚至已经接近于呐喊。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这夏天,它的血加快了速度

这下午,病人们怀抱石头的下午

命令在反复,麻痹在反复

这热啊,热,真受不了!③

文革情结带给这一代诗人的还有“反抗哲学”。而“反抗哲学”使得这一时期的柏桦深陷入激情的表达中,“夏天的汗水”正在胳膊中流淌,而生命正在热闹。“夏天”的情绪在这一时期柏桦的创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疯狂的诗人最终走向了绝望。他的问题是他的表达难以跟上意义。诗歌此时对他来说是“沉船”、“黑树”、“雨天的堤岸”。他写下《表达》这首诗。但是最终诗人的创作走向了“性急和焦虑四处蔓延”。

在后期的创作中,柏桦尝试减速。即在迅疾的诗歌中加入柔缓之力,此时他的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江南情结是柏桦创作中难以逃避的另一面。柏桦在采访中承认,1988年10月在南京写下的《往事》一诗已经呈现出另一副夏天之音,此时,夏日的郁热开始从他的诗歌中退却。

诗人在这一时期的创作呈现出三个向度或是三个主题:

首先,隐逸主题的书写。诗人于此时开始尝试避开青春的焦虑和迅疾。他折返入往事、古代和平凡的日常细节中,于其中找寻到了不凡的滋味。诗人的隐逸并非遁入乡间,而是于心态上的一种远遁。旧日子和江南自古的平和气韵、日常细节中的美丽都是诗人的南山。在这一时期,柏桦创作了《往事》:

我已集中精力看到了

中午的清风

它吹拂相遇的眼神

这伤感

这袒开的仁慈

这纯属于旧时代的风流韵事

诗人在这一时期寓居于南京,他身上的郁热已经退去,“夏天”慢慢的远了。诗人此时看到的是中午的清风,而这种舒缓的清风,这种舒缓的情绪是源于旧时代情结。

其次,精神乌托邦的描绘。柏桦一直推崇近乎颓废的江南之美,他认为这些才是中国古典美中的最为理想的部分。柏桦对于精神乌托邦的构建是关于江南的,这在其之前创作的《望气的人》、《在清朝》等作品中都有呈现。最终,他在《水绘仙侣》一诗中铸造了属于他的精神家园。

最后,柏桦诗歌中最为宝贵也最为独特的一面是对于无用之美的揭示和宣扬。

在历史上,沉溺于无益于功业的琐碎情趣,这却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雅致的体现。魏晋时期,名士迷恋于药、酒、姿容以及山水景色.柏桦大胆的在其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来对于精致物事的迷恋。他不厌其烦的在《在清朝》等诗歌中描绘居家和民俗的细节,叙述节气、食物和民俗。

纵观柏桦的创作历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诗人从郁热、焦虑的青春情绪和疯狂的表达走向渐渐在诗歌中加入柔软之力,在江南文化中重新构建诗歌,内心走向平和和冲淡。在停笔数年之后,诗人柏桦再次执笔,将“逸乐无为”精神的放在了顶端。

柏桦的个人精神经历和魏晋精神流变呈现出惊人的相似,这正是说明柏桦是一位真正的汉语诗人,他不但在技艺和资源上致力于对古典资源的遵循,而在精神上也真正的和古典文化血肉相容。这也正是柏桦这位诗人的可贵之处。

注释:

①柏桦.演春与种梨[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

②柏桦.演春与种梨[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

③柏桦.演春与种梨[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

I207

A

1671-864X(2016)08-0012-01

李雅楠(1992—),女,汉,籍贯:甘肃省金昌市,硕士,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魏晋情结气质
毛绒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AUDI Q7 无畏,是我一贯的气质!
告别“GDP情结”
受得起,也是一种气质
西海岸新气质
What’s InsideDoesn’t Count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美人骨——回到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