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线在写意人物画中的发展意义

2016-08-29 15:26彭金师
人间 2016年23期
关键词:骨气物象人物画

彭金师

(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吉林 吉林 132000)

浅谈线在写意人物画中的发展意义

彭金师

(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吉林 吉林 132000)

写意人物画是人物绘画的一次创新与变革。一般认为写意人物画起于五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是写意人物画的开端之作。自五代之后减笔兴起,人物画的创作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本文通过论述线在人物画中的萌芽、兴起及转变,进一步探讨线写意人物画上面的精神旨在及衍变。

线;人物画;写意

一、线的萌芽

人物画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石器时代,如仰韶文化中的人面鱼纹彩陶,就是经过人类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将画面刻画出来的。至秦汉时代,为显示封建时期的威严,王朝的统治,宫廷壁画得以盛行。在秦汉建筑绘画艺术中,画像石画像砖起到了重要作用,记载了那一时期的生活状态及文化传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中的美术作品才算独立出来,如最早享有美术家盛誉的画家曹不兴,之后有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人物画家陆续兴起。魏晋时期的《地主庄园图》是已知最早的纸本图画。

二、线在人物画中的兴起

隋朝的绘画随着寺院、佛法的修复,大批画家参与其中壁画创作,如展子虔等,他们在进行壁画创作的同时,也进行着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绘画创作。在唐代,人物画获得了极大发展,贡献最早的是初唐阎立本等。

宋代人物画除了继承吴道子的传统人物画外,画法上开始由着色向水墨方向发展。北宋文人画画家李公麟,将白画发展为白描,南宋梁楷则开创了水墨写意减笔人物画,代表作有《泼墨仙人图》。

三、线在人物画中的转变

人物画在清代受到了西方人物画的影响,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产生了碰撞。水墨人物画发展迅速,代表人物有徐扬、郎世宁、董邦达、仁熊等。郎世宁将西方透视法则的引进,形成当代水墨人物画和人物素描的雏形。随着百姓地位的提高,社会的改革,线也经历着一次变革。民国时期的蒋兆和将素描巧妙的运用到了中国水墨人物画中,将水墨人物画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代表作有《流民图》等。在了解传统线在与之相应的时代如何相互影响下,发展与创新当下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写意人物画。

线以一种特殊的形态贯始终贯穿于中国画中,线成为了中国画的标志性符号。线被看做国画中的骨,是中国画主要的造型方法和表现形式,是国画中墨、色、章法、结构等的统领者。重视物象的本质与结构,重视情感的表达,是一种自然而成抽象艺术。

四、线的造型特点

线具有程式化、夸张化、性格化等一些特征。程式化的线都是从对象中抽离出来,有主观性很强的特征,包括主观色彩的判断等,线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是变幻莫测的,很不容易捕捉。所以绘画者对物象的描绘通过提炼、概括、再进行组织,使线遵循一定美的规律。

线的夸张性具备鲜明的个性,对人物形态神情的适当夸张,对画面中主题人物适当画大,而次要人物画的略小,更能使画面生动有趣。像五代贯休的罗汉画“庞眉大眼,朵颐隆鼻”,就是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罗汉的相貌。夸张手法是在基础扎实的情况下再进行变形,是根据结构的特质来表现物象的。

线的性格化在水墨人物画中运用的比较广泛。脱离了客观对象的部分外部特征,而与人物形象的内在精神完全融为一体。线具有传神与抒情的作用,中国的背景文化大多讲借物抒情,在诗文与书法中见多,抒发情感的另一种形式便是绘画,而线就会成为这一抒发情感的载体。在塑造物象的过程中,线始终串联着画笔与画者的情感,将线的各种形态融入画者的情感中。有画论记载,“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器,笔势益壮”。在不同艺术的韵味中相互影响,借鉴,使线的精神与韵味更浓。

五、线在时间、空间、情感上的表现

线在中国绘画中多以虚实相应、以线传神、以线传情等手法活跃在物象上。线的感情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感知的,再赋予画面。小山画谱中说“人有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情,以数者虚而不可以形求也,不知实者逼肖,则虚者自出。故画北方图则生凉,画云汉图则生热,画水于壁则夜闻水声。”将虚实相应的感觉描绘出。没有情感的水墨人物画创作经不住历史的考验,时代性的水墨人物画需要线的多样化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法在构图上对表现空间、时间上有非常大的自由,线可以把空间时间复杂的场面排列组合,将众多的人物在画面上进行组织,利用线的疏密、虚实将画面前后空间衬托出来。

在前人的画论中,最主要的是谢赫在六法中提出的“骨法用笔”,后人对“骨法”解释很多,论点也不同,有人讲“骨法用笔主要指品性、气质”精神方面,有讲“骨法用笔,是指功力”,还有讲是指物象的结构比例关系。丰子凯在谈到骨法用笔时讲“因用笔而骨气得成为骨法,亦因用笔而骨气得以画面化。骨气是基本形体及其所有的感情,是力体与力感。所谓注重用笔,就是注重线条,故用笔就是用线来达到神气的韵与道。”“所谓骨法,就是骨气得表现者,线条是画面上的要素,骨气是画面下的要素,两者结合便是骨法。故骨法是立在线条与线条意义之上的”。他在这里把骨气、骨韵、形与线的用笔关系讲的比较明确。

用线条塑造形象,色彩为辅。所以线条成为形象的骨,墨色为肉。但是并不是任何线条都可以成为骨的。依据当时顾凯之提出的“以形写神”原则,线条不但能表现物象的结构本质,还可以传达人物的精神面貌气质。骨和精神的结合便成为了骨气。骨是表现物象结构的,而气是贯穿于线中的一种精神及情感。骨法是用笔表现的原则,也是用线表现的原则形式,更是主客观心理的结合。

笔者认为“骨法用笔”与“以形写神”是意气想通的,精气神是无形的,而功力的扎实是表现线条力度能否传神的重要手段。

J212

A

1671-864X(2016)08-0233-01

彭金师(1990-)男,汉族,山西新绛县人,研究生,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中国人物画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骨气物象人物画
富则讲脸面,穷则说骨气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谈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写意性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朽木颂
李湘《红楼梦》人物画选
拓展延伸
富则讲脸面,穷则说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