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扎实品德形成过程

2016-08-29 13:22王瑛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品德交流德育

优化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过程,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理清教材与活动、教与学、过程与结果、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探究;在活动中发展认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笔者在开展《小学德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运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中从活动到体验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优化德育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调查体验,唤醒积累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综合性的内容越来越多,对学生资料搜集的要求相当高。因此,课前调查体验这一教学环节逐渐成为品德教学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内容设计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掌握。学生的调查体验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的课上活动、体验做好准备,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如在《我长大了》一课教学中,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可以让学生搜集能证明自己长大的证据,比如小衣服、相片、玩具等等,这些资料比较简单、直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难度不大。在《交通带来的问题》一课中,面对四年级的学生,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调查体验的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调查研究交通带来了哪些问题?进而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的方法等。

教师在设计课前调查体验的内容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既要有明确目的,又要有难易程度的变化,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二、引入话题,吸引学生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将心设计的导课环节,能够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发展智能。

如在导入《我的课余生活》时,设计“才艺大展示”活动。听歌曲《童年》,“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你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双沐、等待着寒暑假吗?这是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快乐、幸福的时刻总是那么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下面我就来采访一下你们,你们是怎样度过这样美好的时光呢?投影仪展示学生参加业余生活的照片,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秀一秀。大家的课余生活如七色彩虹般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起走进《我的课余生,活》。

话题的引入方法有许多,比如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动画导入等等,老师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题设计不同的方法。

三、合作交流,情感共鸣

教师利用学生课前的活动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这里的合作交流,老师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它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共同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合作交流的载体是活动,学生通过一个个的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

如五年级的《我是自己的主人》的教学,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中外名人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小故事。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小组推荐—名代表进行汇报。独立思考让学生们有所启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再—起来听录音故事《敢与“大师”对话》。学生们也像汤姆一样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也能与“大师”对话,向“大师”质疑了。

四、精心引导,提升认识

经过活动开展和交流获得的结论,对学生而言只是经验,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升华情感体验。

1.补充材料,指导行为

教师要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补充材料模拟生活情景等,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目标。同时,结合材料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其新的生活。比如《姊山陵前》的教学,老师可以恰当地、适时地补充有关的案例、图片、文字等资料,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具体。

2.总结提炼,升华情感

教师要根据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学习内容和方法,体验活动的快乐,丰富获得的情感体验,求得新的发现,提升新的认识,升华自己的情感。如《请到我的家乡来》教学中,在“推荐特产,宣传家乡”环节上,老师设计“金牌旅行社的金牌导游”环节,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调查,能大胆地向别人介绍家乡的某些特点的能力。

五、课后践行。形成品德

品德的形成更重要的在于课后践行,它是检验道德形成的根本。老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向课外扩展延伸,开发与运用小学德育资源,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践行,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中要走出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需要,再重组教学内容,进行品德教育课外实践。学校的晨会、班会、队会活动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最佳时间,可以紧密结合品德教材内容的某个话题,和这些活动课相结合,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进行品德教育课外践行,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用。利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演绎德育的教育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乐于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反复体验感悟,有利于他们内化道德认识。

总之,品德课堂上初步形成的道德观要及时地去实践,及时地去评价,才有利于促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一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探求知识、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的终止,而应是一个新的生活的开始。优化《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扎实品德形成过程

王瑛

优化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过程,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理清教材与活动、教与学、过程与结果、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探究;在活动中发展认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笔者在开展《小学德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运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中从活动到体验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优化德育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调查体验,唤醒积累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综合性的内容越来越多,对学生资料搜集的要求相当高。因此,课前调查体验这一教学环节逐渐成为品德教学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内容设计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掌握。学生的调查体验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的课上活动、体验做好准备,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如在《我长大了》一课教学中,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可以让学生搜集能证明自己长大的证据,比如小衣服、相片、玩具等等,这些资料比较简单、直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难度不大。在《交通带来的问题》一课中,面对四年级的学生,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调查体验的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调查研究交通带来了哪些问题?进而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的方法等。

教师在设计课前调查体验的内容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既要有明确目的,又要有难易程度的变化,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二、引入话题,吸引学生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将心设计的导课环节,能够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发展智能。

如在导入《我的课余生活》时,设计“才艺大展示”活动。听歌曲《童年》,“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你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双沐、等待着寒暑假吗?这是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快乐、幸福的时刻总是那么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下面我就来采访一下你们,你们是怎样度过这样美好的时光呢?投影仪展示学生参加业余生活的照片,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秀一秀。大家的课余生活如七色彩虹般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起走进《我的课余生,活》。

话题的引入方法有许多,比如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动画导入等等,老师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题设计不同的方法。

三、合作交流,情感共鸣

教师利用学生课前的活动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这里的合作交流,老师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它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共同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合作交流的载体是活动,学生通过一个个的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

如五年级的《我是自己的主人》的教学,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中外名人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小故事。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小组推荐—名代表进行汇报。独立思考让学生们有所启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再—起来听录音故事《敢与“大师”对话》。学生们也像汤姆一样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也能与“大师”对话,向“大师”质疑了。

四、精心引导,提升认识

经过活动开展和交流获得的结论,对学生而言只是经验,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升华情感体验。

1.补充材料,指导行为

教师要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补充材料模拟生活情景等,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目标。同时,结合材料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其新的生活。比如《姊山陵前》的教学,老师可以恰当地、适时地补充有关的案例、图片、文字等资料,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具体。

2.总结提炼,升华情感

教师要根据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学习内容和方法,体验活动的快乐,丰富获得的情感体验,求得新的发现,提升新的认识,升华自己的情感。如《请到我的家乡来》教学中,在“推荐特产,宣传家乡”环节上,老师设计“金牌旅行社的金牌导游”环节,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调查,能大胆地向别人介绍家乡的某些特点的能力。

五、课后践行。形成品德

品德的形成更重要的在于课后践行,它是检验道德形成的根本。老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向课外扩展延伸,开发与运用小学德育资源,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践行,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中要走出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需要,再重组教学内容,进行品德教育课外实践。学校的晨会、班会、队会活动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最佳时间,可以紧密结合品德教材内容的某个话题,和这些活动课相结合,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进行品德教育课外践行,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用。利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演绎德育的教育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乐于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反复体验感悟,有利于他们内化道德认识。

总之,品德课堂上初步形成的道德观要及时地去实践,及时地去评价,才有利于促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一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探求知识、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的终止,而应是一个新的生活的开始。优化《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扎实品德形成过程

王瑛

优化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过程,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理清教材与活动、教与学、过程与结果、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探究;在活动中发展认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笔者在开展《小学德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运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中从活动到体验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优化德育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调查体验,唤醒积累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综合性的内容越来越多,对学生资料搜集的要求相当高。因此,课前调查体验这一教学环节逐渐成为品德教学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内容设计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与掌握。学生的调查体验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的课上活动、体验做好准备,使学生能顺利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如在《我长大了》一课教学中,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可以让学生搜集能证明自己长大的证据,比如小衣服、相片、玩具等等,这些资料比较简单、直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难度不大。在《交通带来的问题》一课中,面对四年级的学生,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调查体验的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可以调查研究交通带来了哪些问题?进而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的方法等。

教师在设计课前调查体验的内容时,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既要有明确目的,又要有难易程度的变化,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二、引入话题,吸引学生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抓准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将心设计的导课环节,能够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发展智能。

如在导入《我的课余生活》时,设计“才艺大展示”活动。听歌曲《童年》,“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你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双沐、等待着寒暑假吗?这是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快乐、幸福的时刻总是那么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下面我就来采访一下你们,你们是怎样度过这样美好的时光呢?投影仪展示学生参加业余生活的照片,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秀一秀。大家的课余生活如七色彩虹般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起走进《我的课余生,活》。

话题的引入方法有许多,比如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动画导入等等,老师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课题设计不同的方法。

三、合作交流,情感共鸣

教师利用学生课前的活动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讨论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这里的合作交流,老师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它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共同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合作交流的载体是活动,学生通过一个个的活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

如五年级的《我是自己的主人》的教学,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中外名人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小故事。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小组推荐—名代表进行汇报。独立思考让学生们有所启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再—起来听录音故事《敢与“大师”对话》。学生们也像汤姆一样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也能与“大师”对话,向“大师”质疑了。

四、精心引导,提升认识

经过活动开展和交流获得的结论,对学生而言只是经验,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升华情感体验。

1.补充材料,指导行为

教师要根据学习主题的需要,补充材料模拟生活情景等,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目标。同时,结合材料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其新的生活。比如《姊山陵前》的教学,老师可以恰当地、适时地补充有关的案例、图片、文字等资料,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具体。

2.总结提炼,升华情感

教师要根据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学习内容和方法,体验活动的快乐,丰富获得的情感体验,求得新的发现,提升新的认识,升华自己的情感。如《请到我的家乡来》教学中,在“推荐特产,宣传家乡”环节上,老师设计“金牌旅行社的金牌导游”环节,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整理资料,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调查,能大胆地向别人介绍家乡的某些特点的能力。

五、课后践行。形成品德

品德的形成更重要的在于课后践行,它是检验道德形成的根本。老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向课外扩展延伸,开发与运用小学德育资源,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到真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践行,让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得到真实感受,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中要走出教材,结合班级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需要,再重组教学内容,进行品德教育课外实践。学校的晨会、班会、队会活动等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最佳时间,可以紧密结合品德教材内容的某个话题,和这些活动课相结合,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进行品德教育课外践行,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用。利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演绎德育的教育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乐于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反复体验感悟,有利于他们内化道德认识。

总之,品德课堂上初步形成的道德观要及时地去实践,及时地去评价,才有利于促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一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探求知识、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的终止,而应是一个新的生活的开始。

猜你喜欢
品德交流德育
如此交流,太暖!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品德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